一种电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439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暖器,其包括:机身(5)和设置于所述机身(5)上的出风口(5a),所述机身(5)为具有内部容纳空间的壳体,所述出风口(5a)为多个、沿所述机身(5)的周向方向分布布置。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得经过电暖器后的气流沿周向方向出热风,有效解决出风风向单一、出风范围较窄的问题,有效改变出风风向并增大出风范围,提高对房间内部的制热效果;通过设置旋流装置、能够实现360°方向分散出风,进一步改变出风风向并增大出风范围;将出风口设置于机身的下部位置能够从下侧面出风,有效改善热气流直接上浮的问题,提高近地面空气温度,解决“头热脚冷”的问题。

An electric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暖器
本技术属于采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电暖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煤改电”政策的出台,取暖设备中的电暖器受到人们欢迎。如何改善电暖器的取暖效果,是目前面临的最关键问题,而如何颠覆传统外观,打造新型电暖器也成为一项研究课题。现有的电暖器采用辐射和对流的散热方式,如以辐射为主的小太阳,以自然对流为主的快热炉,以强制对流为主的暖风机和辐射、自然对流相结合的电热膜电暖器。而在外观上多采用立式手提式的样式,不仅占用空间,还需要人为进行移动,使用不够灵活。现有电暖器的技术中,有一些采用强制对流增强取暖效果,例如专利CN204285607U中所示,为一种对流方式可变的PTC热敏陶瓷电暖器,其发热体为PTC热敏陶瓷加热模块,采用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两种可切换的加热模式,适用于不同供暖场合,升温快,电热转化效率高。但此种设计存在热气流直接上浮的问题,导致活动区人员有“头热脚冷”感觉,且电暖器不可移动。有一些采用不同的热载体,如专利CN207394956U中通过加热器对水进行加热,产生蒸汽进入蒸汽管,通过散热翅片将蒸汽中的热量散发出去,取暖加热的方式更加的温和,可以有效的减少取暖器造成的辐射,使用更加的环保健康。但由于用水蒸汽作为热载体,可能会导致室内环境中湿度增大,对于阴冷潮湿的中部地区(如湖南、湖北等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暖器存在出风风向单一、吹风范围较窄、导致对房间内部的制热效果较差;且底部制热效果不佳、用户存在“头热脚冷”的情况;并且不能根据人体的具体位置进行移动、智能控制效果差、人体制热舒适度较差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电暖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暖器存在出风风向单一、吹风范围较窄、导致对房间内部的制热效果较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电暖器。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暖器,其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所述机身上的出风口,所述机身为具有内部容纳空间的壳体,所述出风口为多个、沿所述机身的周向方向分布布置。优选地,在所述机身内还设置有旋流装置,能够使得进入所述机身内部的气流经过所述旋流装置后沿所述内部容纳空间的四周分散开。优选地,所述旋流装置包括叶片和中心轴,所述叶片为多个,多个所述叶片沿圆周方向分布,多个所述叶片分别与所述中心轴连接,所述中心轴能被驱动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所述叶片一体转动。优选地,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中心轴连接;和/或,多个所述叶片呈锥体状。优选地,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下部位置;和/或,所述出风口为矩形孔,其最长边的长度在10-20mm之间。优选地,所述机身为圆柱筒体结构,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周面上、相对靠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位置。优选地,所述机身的顶部还连接设置有顶板,在所述顶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为多个、在所述顶板上分散布置。优选地,所述进风口为圆孔,所述圆孔的直径在5-10mm之间。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身内部的风机;和/或,所述机身内部还设置有发热元件。优选地,当包括旋流装置时,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旋流装置的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一侧;和/或,当包括驱动装置时,所述风机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优选地,所述机身的底部还连接设置有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滚动轮。优选地,还包括传感驱动装置,所述传感驱动装置能够检测人体的位置,所述传感驱动装置与所述滚动轮电连接,以根据人体的位置而驱动所述滚动轮朝人体的方向运动或远离人体的方向运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暖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电暖器机身上的出风口设置为多个、沿机身的周向方向分布,能够使得经过电暖器后的气流沿周向方向出热风,有效解决出风风向单一、出风范围较窄的问题,有效改变出风风向并增大出风范围,提高对房间内部的制热效果;通过设置旋流装置、能够使得进入所述机身内部的气流经过所述旋流装置后沿空间的四周分散开,实现360°方向分散出风,进一步提高出风风向和出风范围;通过旋流装置包括多个叶片和中心轴,能够通过中心轴转动而带动叶片一体转动,从而实现对气流的360°方向旋转地分散出风,进一步提高了出风风向和出风范围;将出风口设置于机身的下部位置能够从下侧面出风,有效改善热气流直接上浮的问题,提高近地面空气温度,解决“头热脚冷”的问题;通过机身底部的底板以及其上设置的滚动轮,能够使得整个电暖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移动,并且通过其上设置的传感驱动装置、能够检测出人体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根据检测的人体位置进行灵活移动,实现伴随式取暖,提高人体舒适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暖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电暖器的顶部示图;图4是本技术的电暖器的底部示图;图5是本技术的电暖器的内部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电暖器的内部正面装配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电暖器中的旋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电暖器中的风机部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发热元件;2、风机;3、旋流装置;31、叶片;32、中心轴;4、驱动装置;5、机身;5a、出风口;6、顶板;6a、进风口;7、底板;8、滚动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暖器,其包括:机身5和设置于所述机身5上的出风口5a,所述机身5为具有内部容纳空间的壳体,所述出风口5a为多个、沿所述机身5的周向方向分布布置。本技术通过将电暖器机身上的出风口设置为多个、沿机身的周向方向分布,能够使得经过电暖器后的气流沿周向方向出热风,有效解决出风风向单一、出风范围较窄的问题,有效改变出风风向并增大出风范围,提高对房间内部的制热效果。机身,用于封闭电暖器,机身下半部分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出风口5a,机身通过螺钉与顶板和底板连接。优选地,在所述机身5内还设置有旋流装置3,能够使得进入所述机身5内部的气流经过所述旋流装置3后沿内部容纳空间的四周分散开。通过设置旋流装置、能够使得进入所述机身内部的气流经过所述旋流装置后沿所述内部容纳空间的四周分散开,实现360°方向分散出风,进一步提高出风风向和出风范围。旋流装置,整组旋流叶片构成呈一锥体,中心轴线位于电暖器中心轴线位置,通过紧固部件与顶板连接,使气体呈圆周旋转角度方向出风。优选地,所述旋流装置包括叶片31和中心轴32,所述叶片31为多个,多个所述叶片31沿圆周方向分布,多个所述叶片31分别与所述中心轴32连接,所述中心轴32能被驱动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所述叶片31一体转动。通过旋流装置包括多个叶片和中心轴,能够通过中心轴转动而带动叶片一体转动,从而实现对气流的360°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n包括:机身(5)和设置于所述机身(5)上的出风口(5a),所述机身(5)为具有内部容纳空间的壳体,所述出风口(5a)为多个、沿所述机身(5)的周向方向分布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机身(5)和设置于所述机身(5)上的出风口(5a),所述机身(5)为具有内部容纳空间的壳体,所述出风口(5a)为多个、沿所述机身(5)的周向方向分布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身(5)内还设置有旋流装置(3),能够使得进入所述机身(5)内部的气流经过所述旋流装置(3)后沿所述内部容纳空间的四周分散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流装置包括叶片(31)和中心轴(32),所述叶片(31)为多个,多个所述叶片(31)沿圆周方向分布,多个所述叶片(31)分别与所述中心轴(32)连接,所述中心轴(32)能被驱动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所述叶片(31)一体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驱动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4)与所述中心轴(32)连接;和/或,多个所述叶片(31)呈锥体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口(5a)设置于所述机身(5)的下部位置;和/或,所述出风口(5a)为矩形孔,其最长边的长度在10-20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5)为圆柱筒体结构,所述出风口(5a)设置于所述机身(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玉叶于博张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