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305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包括垫体,所述垫体底部设置有方形状的收纳口,所述垫体包括处于顶层的垫件I和处于底层的垫件II,所述收纳口贯穿垫件II并延伸至垫件I内部,且其在垫件I底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垫件II包括两个纵向固定段、两个纵向转动段及两个横向转动段,所述两个纵向固定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侧位置,所述两个纵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底部,且纵向固定段内侧端与其底部纵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两个横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端位置,且横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在垫件I底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垫件I底部设置有容纳腔,可以将垫件II折叠起来,有效减少体积,便于携带。

A foldable leg raising pad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disease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
技术介绍
腿部抬高垫用于抬高腿部,使用时,人躺在床上,腿部脚部抬高垫的纵向方向放在腿部抬高垫上,利用腿部抬高垫抬高腿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从而减轻下肢肿胀、疼痛、疲乏等症状,有效预防或促进下肢静脉性疾病康复。现有的腿部抬高垫一般为一体成型的垫体,其材质一般为定型棉制或乳胶等,其长高宽均固定不变,无法调节,不利于收纳携带,不利于患者出院后家用或者出差时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在其底部设置有容纳腔,可以将底部折叠,有效减少体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包括垫体,垫体底部设置有方形状的收纳口,垫体包括处于顶层的垫件I和处于底层的垫件II,收纳口贯穿垫件II并延伸至垫件I内部,且其在垫件I底部形成容纳腔,垫件II包括两个纵向固定段、两个纵向转动段及两个横向转动段,两个纵向固定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侧位置,两个纵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底部,且纵向固定段内侧端与其底部纵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纵向转动段可转动置于纵向固定段底部或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两个横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端位置,且横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在垫件I底面上,横向转动段可转动置于容纳腔内或置于垫件I底部。进一步地,横向转动段位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进一步地,横向转动段的高度等于纵向转动段和纵向固定段的高度之和。进一步地,两个横向转动段沿纵向方向的长度之和的至大值小于等于容纳腔的纵向宽度,且横向转动段的高度与容纳腔的深度相同。进一步地,两个纵向转动段沿横向方向的长度之和小于等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的距离,且纵向转动段的高度与纵向固定段的高度相同。进一步地,两个纵向固定段分别由垫件I底部延伸而成。作为一选项,两个纵向固定段内侧端端面上均设置有魔术贴母面,且两个纵向转动段内侧端端面上均设置有魔术贴子面,纵向固定段的魔术贴母面与相应的纵向转动段的魔术贴子面配合连接。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包括处于顶层的垫件I和处于底层的垫件II,在垫件I底部设置有容纳腔,可以将垫件II折叠起来,有效减少体积,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横向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实例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的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包括垫体,垫体底部设置有方形状的收纳口3,垫体包括处于顶层的垫件I1和处于底层的垫件II2,收纳口3贯穿垫件II3并延伸至垫件I1内部,且其在垫件I1底部形成容纳腔,垫件II2包括两个纵向固定段(21和211)、两个纵向转动段(22和221)及两个横向转动段(23和231),两个纵向固定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1底部两侧位置,两个纵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底部,且纵向固定段内侧端与其底部纵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纵向转动段可转动置于纵向固定段底部或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两个横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端位置,且横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在垫件I底面上,横向转动段可转动置于容纳腔内或置于垫件I底部。其中,纵向代表沿人体方向延伸,横向代表横截面方向。在展开状态,纵向转动段置于纵向固定段底部,横向转动段位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且紧贴固定段和纵向转动段内侧端端面,以平稳固定。在收纳状态,横向转动段位于容纳腔内,纵向转动段位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参见图2,两个横向转动段沿纵向方向的长度之和的至大值小于等于容纳腔的纵向宽度,即b2+b3≤b1,且横向转动段的高度与容纳腔的深度相同。参见图3,两个纵向转动段沿横向方向的长度之和小于等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的距离,即a2+a3≤a1,且纵向转动段的高度与纵向固定段的高度相同。优选地,两个纵向固定段分别由垫件I底部两侧下凸延伸而成。优选地,两个横向转动段分别位于收纳口两侧壁面沿纵向方向延伸面上。由于垫体为定型棉制或乳胶等,使用时外套有布套,因此,可沿一条线缝制,进而以此为轴转动,实现铰接结构,同时可使用外力使其变形转动。在垫件I和垫件II外均套有布套,横向转动段布套内侧端顶边缝制于垫件I底面与收纳口侧壁交接处,纵向转动段布套内侧端顶边缝制于纵向固定段布套内侧端底边上。优选地,横向转动段的高度等于纵向转动段和纵向固定段的高度之和,如此,在横向转动段收纳与容纳腔后,纵向转动段转动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纵向转动段与垫件I底面接触,使得底面平坦,利于最大限度的收纳,且收纳后能平稳固定。如上述,在垫件I底部设置有容纳腔,可将横向转动段向内侧转动置于容置腔内,再将纵向转动段向内侧转动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实现折叠收纳的目的。如此,可降低垫体整体高度,利于使用在抬高高度较低的场景,同时,有效减少体积,便于携带。实施例2参见图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2中,在两个纵向固定段内侧端端面上均设置有魔术贴母面41,且两个纵向转动段内侧端端面上均设置有魔术贴子面42,使得在收纳状态,纵向固定段的魔术贴母面41与相应的纵向转动段的魔术贴子面42配合粘接,固定纵向转动段。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3中,垫件I的上表面设置有按摩机构,具备按摩功能。该按摩机构包括连接在垫件I上表面(顶面)的按摩器和覆盖在按摩器上表面的气垫或水囊,且按摩器配置有供电电源,如此,在垫高的同时,通电运行的按摩器能够对患者脚部进行按摩,而气垫或水囊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按摩器振动幅度过大,减轻患者的不适,强化了治疗效果。该按摩机构采用现有技术,其安装及运行也采用现有技术完成,在此不作详尽的展开说明,具体可参见如授权公告号CN204274867U的中国技术专利。上述说明是针对本技术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技术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技术所涵盖专利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包括垫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垫体底部设置有方形状的收纳口,所述垫体包括处于顶层的垫件I和处于底层的垫件II,所述收纳口贯穿垫件II并延伸至垫件I内部,且其在垫件I底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垫件II包括两个纵向固定段、两个纵向转动段及两个横向转动段,所述两个纵向固定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侧位置,所述两个纵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底部,且纵向固定段内侧端与其底部纵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纵向转动段可转动置于纵向固定段底部或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两个横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端位置,且横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在垫件I底面上,横向转动段可转动置于容纳腔内或置于垫件I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包括垫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垫体底部设置有方形状的收纳口,所述垫体包括处于顶层的垫件I和处于底层的垫件II,所述收纳口贯穿垫件II并延伸至垫件I内部,且其在垫件I底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垫件II包括两个纵向固定段、两个纵向转动段及两个横向转动段,所述两个纵向固定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侧位置,所述两个纵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底部,且纵向固定段内侧端与其底部纵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纵向转动段可转动置于纵向固定段底部或置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两个横向转动段分别设置于垫件I底部两端位置,且横向转动段内侧端铰接在垫件I底面上,横向转动段可转动置于容纳腔内或置于垫件I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转动段位于两个纵向固定段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折叠预防下肢静脉性疾病腿部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转动段的高度等于纵向转动段和纵向固定段的高度之和。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培芳周艳姣赖琳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市工人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