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光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2068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包括驱动模块、控制模块和照明模块,照明模块驱动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和照明照明模块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避免LED光控灯处于临界强度的光线下时出现闪烁的现象,从而提高了LED光控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感。

Daylight contro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日光光控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控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日光光控系统。
技术介绍
LED光控灯是常见的照明装置,目前,市面上的LED光控灯中的光控系统通常不具备滞回的功能,这样一来,在LED光控灯使用过程中,当LED光控灯处于临界强度的光线下时,LED光控灯会出现闪烁的现象,从而会影响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其能够避免LED光控灯处于临界强度的光线下时出现闪烁的现象,从而提高了LED光控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感。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包括驱动模块、控制模块和照明模块,照明模块驱动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和照明照明模块电连接。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其中,驱动模块包括恒流驱动芯片U1,电阻R1、R3、R6、R2、R4、R5,电容C4、C5、C1、C6、C2、C3,电感L1,二极管D1,场效应管A01;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源VCC,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与电容C4并联,恒流驱动芯片U1的1脚与场效应管A01的栅极电连接,场效应管A01的源极串联电感L1后与电源VCC电连接,恒流驱动芯片U1的6脚与场效应管A01的漏极和衬底电连接,恒流驱动芯片U1的6脚串联电阻R5后接地,恒流驱动芯片U1的2脚接地,恒流驱动芯片U1的3脚与电源VCC电连接,电容C1的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恒流驱动芯片U1的4脚串联电阻R1后引出使能端EN,恒流驱动芯片U1的4脚串联电阻R3后接地,电容C6与电阻R3并联,恒流驱动芯片U1的5脚串联电阻R2后引出控制端Vfb,恒流驱动芯片U1的5脚依次串联电阻R2和电阻R4后接地,电阻R5与电阻R4并联,二极管D4的正极与场效应管A01的源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串联电容C2后接地,电容C3与电容C2并联。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其中,照明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LED4、LED5、LED6,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4的负极与控制端Vfb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2和发光二极管LED3均与发光二极管LED3并联,发光二极管LED5和发光二极管LED6均与发光二极管LED4并联。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其中,控制模块包括太阳能电池S,三极管Q1、Q2、Q3,电阻R10、R13、R12、R7、R11、R8、R9,太阳能电池S的正极端引出电源端SUN,太阳能电池S的负极端接地,电阻R10的一端与太阳能电池S的正极端电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2的一端与电阻R10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串联电容C7后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控制端Vfb电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7后与电源VCC电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11后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8后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使能端EN电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串联电阻R9后与电源VCC电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源VCC电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控制端Vfb电连接。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其中,恒流驱动芯片U1的型号为TP8305。本专利技术能够避免LED光控灯处于临界强度的光线下时出现闪烁的现象,从而提高了LED光控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感。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的日光光控系统,包括驱动模块、控制模块和照明模块,照明模块驱动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和照明照明模块电连接。驱动模块包括恒流驱动芯片U1,电阻R1、R3、R6、R2、R4、R5,电容C4、C5、C1、C6、C2、C3,电感L1,二极管D1,场效应管A01;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源VCC,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与电容C4并联,恒流驱动芯片U1的1脚与场效应管A01的栅极电连接,场效应管A01的源极串联电感L1后与电源VCC电连接,恒流驱动芯片U1的6脚与场效应管A01的漏极和衬底电连接,恒流驱动芯片U1的6脚串联电阻R5后接地,恒流驱动芯片U1的2脚接地,恒流驱动芯片U1的3脚与电源VCC电连接,电容C1的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恒流驱动芯片U1的4脚串联电阻R1后引出使能端EN,恒流驱动芯片U1的4脚串联电阻R3后接地,电容C6与电阻R3并联,恒流驱动芯片U1的5脚串联电阻R2后引出控制端Vfb,恒流驱动芯片U1的5脚依次串联电阻R2和电阻R4后接地,电阻R5与电阻R4并联,二极管D4的正极与场效应管A01的源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串联电容C2后接地,电容C3与电容C2并联。照明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LED4、LED5、LED6,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4的负极与控制端Vfb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2和发光二极管LED3均与发光二极管LED3并联,发光二极管LED5和发光二极管LED6均与发光二极管LED4并联。控制模块包括太阳能电池S,三极管Q1、Q2、Q3,电阻R10、R13、R12、R7、R11、R8、R9,太阳能电池S的正极端引出电源端SUN,太阳能电池S的负极端接地,电阻R10的一端与太阳能电池S的正极端电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2的一端与电阻R10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模块、控制模块和照明模块,所述照明模块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和照明照明模块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日光光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模块、控制模块和照明模块,所述照明模块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和照明照明模块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光光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恒流驱动芯片U1,电阻R1、R3、R6、R2、R4、R5,电容C4、C5、C1、C6、C2、C3,电感L1,二极管D1,场效应管A01;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源VCC,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5与电容C4并联,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1脚与场效应管A01的栅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A01的源极串联电感L1后与电源VCC电连接,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6脚与场效应管A01的漏极和衬底电连接,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6脚串联电阻R5后接地,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2脚接地,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3脚与电源VCC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4脚串联电阻R1后引出使能端EN,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4脚串联电阻R3后接地,所述电容C6与电阻R3并联,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5脚串联电阻R2后引出控制端Vfb,所述恒流驱动芯片U1的5脚依次串联电阻R2和电阻R4后接地,所述电阻R5与电阻R4并联,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场效应管A01的源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串联电容C2后接地,所述电容C3与电容C2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日光光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LED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颐栎庭园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