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132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列车在陡坡轨道行驶中的稳定性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设置有牵引车行走板的轨道梁以及行驶于所述牵引车行走板上的行驶辅助牵引车,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还包括分别用于固定牵引索和被牵引列车转向架的第一牵引机构和第二牵引机构,通过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能够将所述牵引索的牵引力传递到被牵引列车转向架。将本发明专利技术轨道梁设置于陡坡,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行驶辅助牵引车配合牵引索将行驶中的上行列车和下行列车连接,能够保证被牵引列车在陡坡行驶中的稳定性,被牵引列车安全可靠、节能减耗。

Rail transi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在轨道线路设计时,往往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陡峭爬山段,列车爬坡非常困难。现有技术通过设计展线使列车书顺畅行驶,从而解决爬坡问题,如折返展线(增加线路长度降低线路坡度,如“之”字形线路)延长线路长度,螺旋展线(增加线路长度降低线路坡度)延长线路长度。展线方法虽然可解决轨道列车爬山问题,但是将线路通过延长的方法造成线路建设成本增加,施工效率低下。若将线路在陡坡上进行大坡度设置,可缩短轨道长度,降低成本,减少行驶时间。但是在坡道上运行的轨道列车爬坡能力有限,列车在上坡轨道段行驶困难,经常出现动力不足、驻车困难、溜车隐患、动力系统超负荷运行导致列车使用寿命降低等问题。在坡道上运行的轨道列车在下坡轨道段时同样行驶困难,经常出现行车冒进、驻车困难、溜车隐患、此外制动系统超负荷运行,导致寿命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列车在陡坡轨道行驶中的稳定性问题,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轨道梁,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方案一:本专利技术轨道梁包括转向架行走板、侧板、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内侧对称设置有一对牵引车行走板,所述牵引车行走板设置于所述转向架行走板上部并延伸于所述轨道梁,所述牵引车行走板与所述转向架行走板平行设置,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所述侧板、所述顶板围成的第一行走空间,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所述侧板、所述转向架行走板围成的第二行走空间,所述第二行走空间用于空铁列车的转向架行走。方案二:根据方案一,所述牵引车行走板下方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支撑强度的加强肋。方案三:根据方案一,所述牵引车行走板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表面粗糙度的凹槽。方案四: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行驶辅助牵引车,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可行驶于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中任一项所述轨道梁的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包括本体结构件、装设于所述本体结构件的走行轮,所述走行轮可以沿所述牵引车行走板行走;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还包括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固设于所述本体结构件,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机构和第二牵引机构;所述第一牵引机构设置有固定导向槽,所述固定导向槽用于固定牵引索,所述第二牵引机构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连接被牵引列车的转向架。方案五:根据方案四,所述第一牵引机构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牵引机构沿所述牵引索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本体结构件,所述牵引索顺次穿设于各所述第一牵引机构并与各所述第一牵引机构分别固定。方案六:根据方案五,至少一组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牵引机构之间的牵引索的长度略长于该两个所述第一牵引机构之间的距离,并呈现自然下垂弧状。方案七:根据方案六,至少一组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牵引机构之间设置有安全装置,用于在该两个所述第一牵引机构之间牵引索由自然下垂弧状变为张紧状态时进行故障报警。方案八:根据方案七,所述安全装置包括检测机构、报警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穿设于所述牵引索并固设于所述本体结构件上的安全针,所述报警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本体结构件的位移检测装置;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牵引机构之间的所述牵引索由自然下垂弧状变为张紧状态时,带动所述安全针离开所述本体结构件,所述位移检测装置检测所述安全针位移变化值超过阈值时,发出故障报警信号。方案九:根据方案四,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还包括第一动力装置,所述走行轮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能够沿所述轨道梁行走板行走。方案十:根据方案四,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还包括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牵引机构与所述被牵引列车的转向架上的卡合结构构成离合结构,所述第二牵引机构在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能够与所述被牵引列车的转向架上的卡合结构连接或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应用本专利技术行驶辅助牵引车以及轨道梁的牵引系统能够将行驶于陡坡的下行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势能连续的转变成拉力施加到行驶中的上行列车上,为上行列车提供辅助动力。下坡列车通过与本专利技术牵引车连接,间接受到牵引索的拉力,避免出现制动困难、防止制动系统疲劳、减轻制动系统过快磨损、以及列车冒进、列车超速、列车失控等隐患,本专利技术牵引车结构简单,动能多源,辅助上行列车行驶的同时确保了下行列车的行驶安全。本专利技术的行驶辅助牵引车通过设置监测装置对被牵引列车进行双向空间定位,保证了牵引准确性,减少误差,提高牵引陡坡行驶辅助效率;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将第一牵引机构设置为多个,并在相邻第一牵引机构中设置安全装置,使得本专利技术故障处可视化,迅速被察觉,便于操作者排查,提高维修效率,确保本专利技术牵引车以及被牵引列车的行驶安全。方案十一:根据方案四,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还包括限位轮组,所述限位轮组包括顶板限位轮和侧方限位轮;多个所述顶板限位轮沿所述本体结构件顶部设置,所述顶板限位轮能够沿所述顶板延伸方向滚动;多个所述侧方限位轮沿所述本体结构件周向设置,所述侧方限位轮轮轴方向与所述轨道梁延伸方向正交,所述侧方限位轮轮轴方向与所述顶板限位轮轮轴方向正交,所述侧方限位轮能够沿所述侧板延伸方向滚动。方案十二:一种轨道梁系统,包括立柱、多个轨道梁,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轨道梁为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梁。方案十三:一种行驶辅助牵引车系统,包含两个上述方案四至方案十一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辅助牵引车、一条牵引索,所述牵引索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分别设置于上行轨道梁和下行轨道梁,所述上行轨道梁和所述下行轨道梁均为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梁。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牵引车行走板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牵引车行走板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行驶辅助牵引车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行驶辅助牵引车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行驶辅助牵引车结构示意图三;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牵引工作锁具工作时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牵引工作锁具失效时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行驶辅助牵引车位于轨道梁界限内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牵引锁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牵引锁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被牵引列车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应用本专利技术行驶辅助牵引车的牵引系统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15为应用本专利技术行驶辅助牵引车的牵引系统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记列表:100-轨道梁,110-顶板,120-牵引车行走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梁,包括转向架行走板、侧板、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内侧对称设置有一对牵引车行走板,所述牵引车行走板设置于所述转向架行走板上部并延伸于所述轨道梁,所述牵引车行走板与所述转向架行走板平行设置,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所述侧板、所述顶板围成的第一行走空间,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所述侧板、所述转向架行走板围成的第二行走空间,所述第二行走空间用于空铁列车的转向架行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梁,包括转向架行走板、侧板、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内侧对称设置有一对牵引车行走板,所述牵引车行走板设置于所述转向架行走板上部并延伸于所述轨道梁,所述牵引车行走板与所述转向架行走板平行设置,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所述侧板、所述顶板围成的第一行走空间,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所述侧板、所述转向架行走板围成的第二行走空间,所述第二行走空间用于空铁列车的转向架行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车行走板下方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支撑强度的加强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车行走板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表面粗糙度的凹槽。


4.一种行驶辅助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可行驶于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轨道梁的所述牵引车行走板,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包括本体结构件、装设于所述本体结构件的走行轮,所述走行轮可以沿所述牵引车行走板行走;
所述行驶辅助牵引车还包括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固设于所述本体结构件,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机构和第二牵引机构;
所述第一牵引机构设置有固定导向槽,所述固定导向槽用于固定牵引索,所述第二牵引机构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连接被牵引列车的转向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驶辅助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机构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牵引机构沿所述牵引索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本体结构件,所述牵引索顺次穿设于各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敏张敏司小伟李治国赵建阳武长虹沈子钿王鑫宏张兴洪岳渠德陈亚军董小鹏李自峰何海洋王浩东冯昭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