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1061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通过设置吊梁、气动组件和吊臂,气动组件与吊臂连接且能够带动吊臂实现纵向的往复运动,这样,当需要对设置于水池内的乏燃料转运容器进行转运时,先下放吊钩至与吊耳平行处,再通过小角度的旋转吊臂,使得吊臂的吊钩能够插入到吊耳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减少了现场为适应不同容器接口频繁拆卸吊具,缩短了整体吊装时间,减少了工作量及人工操作失误的机率,提高了效率及安全性;同时也避免了长期频繁拆换导致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

Lifting device for spent fuel transfer vessel of megawatt nuclear power p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
,尤其涉及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
技术介绍
乏燃料是指经过辐射照射、使用过的核燃料,是由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产生的。核反应堆反应后的核燃料中包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因此具有大量放射性,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环境与接触它们的人员的健康。随着核电机组服役时间延长,运行所产生的乏燃料组件逐年累积,接近达到乏燃料水池设计容量,必须考虑使用运输容器将乏燃料运出乏燃料水池。由于乏燃料组件具有高放射性,贮存容器屏蔽盖选择在保存水池水下开启,一般分为二个步骤进行操作,即先吊入再取盖,取盖作业需人工操作吊具对在近十米深水下的屏蔽盖对中、连接、起吊,费时费力,且有一定的操作风险,所以,现有的用于吊运乏燃料贮存容器的吊具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吊运效率较低,具有操作风险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吊具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吊运效率较低,具有操作风险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用于吊装具有吊耳的乏燃料转运容器,包括吊梁、设于所述吊梁上的气动组件以及分别与所述气动组件连接的两组吊臂,两组所述吊臂分别设于所述吊梁两端,且两组所述吊臂的间距与所述吊耳的间距相同,所述气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吊臂纵向移动,且能够以所述气动组件与所述吊臂的连接处为圆心转动预设角度,每组所述吊臂的下沿处均设有从该吊臂向另一所述吊臂延伸的吊钩,用以插入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吊耳内。进一步地,各所述吊臂还开设有与所述吊耳位置对应的吊钩孔,且所述吊耳能够插接固定于所述吊钩孔中。进一步地,所述吊钩孔内还设有一端与所述吊臂连接的绳索固定件,所述吊耳插接固定于所述吊钩孔内时所述绳索固定件能够卷绕于所述吊耳上。进一步地,所述吊臂均为钢制结构件。进一步地,所述吊梁包括平行设置的两块隔板,两块所述隔板之间固定设有垫块。进一步地,所述垫块与两所述隔板均为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吊梁的顶部还设有将所述吊梁固定的吊杆,且所述吊杆与所述吊梁为销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吊杆的中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的滑孔。进一步地,所述气动组件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气缸、管路以及接头,各所述吊臂均分别连接有一所述接头。进一步地,所述管路均设置于所述隔板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通过设置吊梁、气动组件和吊臂,气动组件与吊臂连接且能够带动吊臂实现纵向的往复运动,这样,当需要对设置于水池内的乏燃料转运容器进行转运时,先通过气动组件将吊臂下放至与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吊耳平行处,再通过小角度的旋转吊臂,使得吊臂的吊钩能够插入到吊耳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大大减少了现场为适应不同容器接口频繁拆卸吊具的工作,缩短了整体吊装时间,从而减少了工作量及人工操作失误的机率,提高了效率及安全性;同时也避免了长期频繁拆换导致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吊梁;11—隔板;12—垫块;20—气动组件;21—管路;30—吊臂;31—吊钩;32—吊钩孔;40—吊杆;41—滑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2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用于吊装具有吊耳的乏燃料转运容器,包括吊梁10、设于吊梁10上的气动组件20且分别与气动组件20连接的两组吊臂30,两组吊臂30分别设于吊梁10两端且两组吊臂的间距与吊耳的间距相同,气动组件20能够驱动吊臂30纵向移动,且能够以气动组件20与吊臂30的连接处为圆心转动预设角度,每组吊臂30的下沿处均设有从该吊臂30向另一吊臂30延伸的吊钩31,用以能够插入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吊耳内。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通过设置吊梁10、气动组件20和吊臂30,气动组件20与吊臂30连接且能够带动吊臂30实现纵向的往复运动,这样,当需要对设置于水池内的乏燃料转运容器进行转运时,先通过气动组件20将吊臂30下放至与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吊耳平行处,再通过小角度的旋转吊臂30,使得吊臂30的吊钩31能够插入到吊耳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大大减少了现场为适应不同容器接口频繁拆卸吊具的工作,缩短了整体吊装时间,从而减少了工作量及人工操作失误的机率,提高了效率及安全性;同时也避免了长期频繁拆换导致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各吊臂30还开设有与吊耳位置对应的吊钩孔32,且吊耳能够插接固定于吊钩孔32中。通过开设吊耳能够插接固定的吊钩孔32,这样,该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能够分别采用两种连接方式固定容器。当采用手动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用于吊装具有吊耳的乏燃料转运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梁、设于所述吊梁上的气动组件以及分别与所述气动组件连接的两组吊臂,两组所述吊臂分别设于所述吊梁两端,且两组所述吊臂的间距与所述吊耳的间距相同,所述气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吊臂纵向移动,且能够以所述气动组件与所述吊臂的连接处为圆心转动预设角度,每组所述吊臂的下沿处均设有从该吊臂向另一所述吊臂延伸的吊钩,用以插入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吊耳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用于吊装具有吊耳的乏燃料转运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梁、设于所述吊梁上的气动组件以及分别与所述气动组件连接的两组吊臂,两组所述吊臂分别设于所述吊梁两端,且两组所述吊臂的间距与所述吊耳的间距相同,所述气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吊臂纵向移动,且能够以所述气动组件与所述吊臂的连接处为圆心转动预设角度,每组所述吊臂的下沿处均设有从该吊臂向另一所述吊臂延伸的吊钩,用以插入乏燃料转运容器的吊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吊臂还开设有与所述吊耳位置对应的吊钩孔,且所述吊耳能够插接固定于所述吊钩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钩孔内还设有一端与所述吊臂连接的绳索固定件,所述吊耳插接固定于所述吊钩孔内时所述绳索固定件能够卷绕于所述吊耳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乏燃料转运容器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均为钢制结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万年刘省勇任国平魏学舟李涛张文利刘登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岭东核电有限公司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