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048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13:41
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漏磁通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由金属板形成的屏蔽板(15、25)被固定于送电线圈(10)和受电线圈(20),在送电线圈(10)与受电线圈(20)处于非接触供电位置时,包围送电线圈(10)和受电线圈(20)的面中的至少上侧的面、下侧的面、送电线圈的背面、受电线圈的背面被屏蔽板(15、25)封住。屏蔽板(15)与屏蔽板(25)在它们的端部附近彼此重叠。在该非接触供电装置中,在非接触供电时,产生很多漏磁通的面被屏蔽板覆盖,因此能够减少漏磁通。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A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device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leakage flux is provided. The shielding plates (15, 25) formed by the metal plates are fixed on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10) and the power receiving coil (20). When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10) and the power receiving coil (20) are in a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position, at least the upper side, the lower side, the back side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and the back side of the power receiving coil are sealed by the shielding plates (15, 25). The shield plates (15) and the shield plates (25) overlap each other near their ends. In the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device, when the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is applied, the surface generating a lot of leakage flux is covered by the shield plate, so the leakage flux can be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非接触供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是使得能够降低漏磁通的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不需要连接电源线、送电线缆的非接触供电被广泛地利用于对电动剃须刀等家电产品、移动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另外,向需要大电力供电的无人搬运车、电动汽车等的非接触供电的利用也正在实用化。本专利技术人等以前提出了一种对搭载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电池不从自行车上拆下而进行充电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如图9a所示,在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前轮的轴位置处安装长方形的固定板66,把被上锁部(锁定配件)61和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受电线圈65固定于该固定板66。该受电线圈65如图10所示那样是在圆柱状芯体上卷绕电线而构成的。另外,在停车桩侧,如图10所示那样把卷绕线圈而成的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送电线圈73固定于截面为コ字状的芯体。当使电动助力自行车移动直到锁定配件61到达停车桩的上锁机构的位置时,如图9d所示那样,受电线圈65进入到送电线圈73的コ字状芯体中,开始进行非接触供电。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图11所示那样配置于停车桩的送电线圈与配置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受电线圈具有相同的平型构造的非接触供电变压器。平型构造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是在由铁氧体形成的芯体构件41卷绕电线42而构成的,芯体构件41由具有矩形状的外形的板状部411和沿着该板状部411的相向的边平行地配置于板状部411的同一面侧的长方体状的磁极部412构成,电线42被卷绕在磁极部412之间的板状部411的部分上。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以在它们正对时彼此的磁极部412相向的方式配置于停车桩和电动助力自行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愿2014-27688(日本特开2015-15464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愿2015-54993(日本特开2016-0671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非接触供电装置中,向送电线圈供给高频交流,与此同时穿过受电线圈的磁通以高频率变化,因此在受电线圈感应出高频交流来进行供电。但是,在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不能避免对供电没有贡献的漏磁通的产生。极大的漏磁通有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公布关于对一般公众的暴露的基准水平值,提出25Hz~400Hz的磁场强度不超过1.6×102H、400Hz~3kHz的磁场强度不超过6.4×104/f·H(f为Hz)、3kHz~10MHz的磁场强度不超过21H。另外,漏磁通对邻接部件、周边电路也产生影响。另外,漏磁通成为使受电线圈交链的主磁通减少并使供电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本专利技术是考虑这样的事情而创造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漏磁通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其具备构成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在该非接触供电装置中,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能够进行相对移动,送电线圈或受电线圈移动到送电线圈的绕组与受电线圈的绕组以它们的卷绕方向平行的状态相对置的非接触供电位置从而进行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的非接触供电。而且,其特征在于,由金属板形成的屏蔽板被固定于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处于非接触供电位置时,在包围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与所述卷绕方向正交的上侧的第一面、与所述卷绕方向正交的下侧的第二面、在送电线圈的背面侧且与第一面和第二面连接的第三面、在受电线圈的背面侧且与第一面和第二面连接的第四面、在相向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侧方且与第一面和第二面连接的第五面以及第六面当中,至少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以及第四面被屏蔽板封住,并且固定于送电线圈的屏蔽板和固定于受电线圈的屏蔽板在它们的端部附近彼此重叠。在该非接触供电装置中,至少在非接触供电时,产生很多漏磁通的面被屏蔽板覆盖,因此能够减少漏磁通。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在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处于非接触供电位置时,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第五面以及第六面全部被屏蔽板封住。通过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少漏磁通。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优选的是由铝板构成屏蔽板。铝板成形容易,磁屏蔽效果也高。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其特征在于,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中的一方线圈具有:矩形状的板状芯体构件,其被卷绕有绕组;第一板状芯体,其与板状芯体构件的没有卷绕绕组的端面中的一方连接;以及第二板状芯体,其与板状芯体构件的没有卷绕绕组的端面中的另一方连接,其中,第一板状芯体和第二板状芯体与板状芯体构件以形成大致直角的方式交叉,固定于所述一方线圈的一方的屏蔽板至少覆盖板状芯体构件的背面、第一板状芯体的外表面以及第二板状芯体的外表面,并且一方的屏蔽板的端部覆盖第一板状芯体和第二板状芯体的不与板状芯体构件连接的一侧的端面,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中的另一方线圈具有柱状芯体构件和被卷绕于柱状芯体构件的绕组,固定于所述另一方线圈的另一方的屏蔽板是覆盖另一方的线圈的背面的平板,该平板的外周与另一方的线圈的固着区域相比扩展到更外侧,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处于非接触供电位置时,一方的屏蔽板的覆盖第一板状芯体和第二板状芯体的端面的端部与构成另一方的屏蔽板的平板的外周重叠。具备该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非接触供电变压器即使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偏移也能够维持高供电效率,通过对该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设置屏蔽板,能够减少该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漏磁通。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其特征在于,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具有由铁氧体等磁性材料形成的芯体构件和被卷绕于芯体构件的绕组,芯体构件具有:板状部,其具有矩形状的外形;以及长方体状的磁极部,其沿着板状部的相向的边,平行地配置于板状部的同一面侧,其中,绕组被卷绕于磁极部间的板状部的部分,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在非接触供电位置处磁极部彼此相向,被固定于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中的一方线圈的一方的屏蔽板至少覆盖板状部的背面、板状部的设置有磁极部中的一方磁极部的侧面以及板状部的设置有磁极部中的另一方磁极部的侧面,被固定于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中的另一方线圈的另一方的屏蔽板至少覆盖板状部的背面、板状部的设置有磁极部中的一方磁极部的侧面以及板状部的设置有磁极部中的另一方磁极部的侧面,并且覆盖板状部的所述侧面中的每个的另一方的屏蔽板的端部超越所述侧面地进行延伸,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处于非接触供电位置时,一方的屏蔽板的覆盖板状部的侧面的端部与另一方的屏蔽板的超越所述侧面地延伸的端部重叠。该平型构造的非接触供电变压器虽然存在在位置偏移方面弱的一面,但是能获得高的最大供电效率。通过对该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设置屏蔽板,从而能够减少平型构造的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漏磁通。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能够减少漏磁通,并能够减弱对周边产生影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构成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该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特征在于,/n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能够进行相对移动,/n所述送电线圈或所述受电线圈移动到所述送电线圈的绕组与所述受电线圈的绕组以它们的卷绕方向平行的状态相对置的非接触供电位置从而进行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之间的非接触供电,/n由金属板形成的屏蔽板被固定于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n在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处于所述非接触供电位置时,在包围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的与所述卷绕方向正交的上侧的第一面、与所述卷绕方向正交的下侧的第二面、在所述送电线圈的背面侧且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的第三面、在所述受电线圈的背面侧且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的第四面、在相向的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的侧方且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的第五面以及第六面当中,至少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第四面被所述屏蔽板封住,并且固定于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屏蔽板和固定于所述受电线圈的所述屏蔽板在它们的端部附近彼此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构成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该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能够进行相对移动,
所述送电线圈或所述受电线圈移动到所述送电线圈的绕组与所述受电线圈的绕组以它们的卷绕方向平行的状态相对置的非接触供电位置从而进行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之间的非接触供电,
由金属板形成的屏蔽板被固定于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
在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处于所述非接触供电位置时,在包围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的与所述卷绕方向正交的上侧的第一面、与所述卷绕方向正交的下侧的第二面、在所述送电线圈的背面侧且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的第三面、在所述受电线圈的背面侧且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的第四面、在相向的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的侧方且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的第五面以及第六面当中,至少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第四面被所述屏蔽板封住,并且固定于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屏蔽板和固定于所述受电线圈的所述屏蔽板在它们的端部附近彼此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处于所述非接触供电位置时,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面、所述第四面、所述第五面以及所述第六面被所述屏蔽板封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板由铝板、铜板或者黄铜板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中的一方的线圈具有:矩形状的板状芯体构件,其被卷绕有绕组;第一板状芯体,其与所述板状芯体构件的没有卷绕绕组的端面中的一方端面连接;以及第二板状芯体,其与所述板状芯体构件的没有卷绕绕组的端面中的另一方端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板状芯体和所述第二板状芯体与所述板状芯体构件以形成大致直角的方式交叉,
固定于所述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裕良铃木正太郎田崎正嗣冈部耕平藤田祐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伯尼克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