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0101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形成外壳的壳体;回风口,其连通第一环境;新风口,其连通第二环境;回风通路,其连通所述回风口;混合风路,其是混合从所述新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新风和从所述回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回风而形成混合新风的风路;送风口,其连通所述混合风路和所述第一环境;旁通通路,其连通所述回风通路和所述混合风路;供气送风通路,其连通所述送风口和所述新风口,所述混合风路构成所述供气送风通路的一部分;交汇口,其连接所述旁通通路和所述混合风路;导风部,将从所述交汇口至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回风,向所述新风口侧引导;所述新风口,其在所述混合风路的上游侧。

A kind of air suppl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ir supply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which forms a shell; a return air outlet which connects the first environment; a new air outlet which connects the second environment; a return air channel which connects the return air outlet; a mixed air channel which mixes the fresh air flowing from the new air outlet into the shell and the return air flowing from the return air outlet into the shell to form a mixed fresh air Air path; air supply port,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mixed air path and the first environment; bypass path,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turn air path and the mixed air path; air supply and supply path,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supply port and the new air port, the mixed air path forms a part of the air supply and supply path; intersection,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bypass path and the mixed air path; air guide part, which will The return air from the intersection to the mixed air path leads to the side of the new air path, and the new air port is at the upstream side of the mixed air pa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送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
,尤其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送风装置具有将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混合后,向室内送风的混风模式。在混风模式下,送风装置不能将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进行充分混合,会有部分室内回风和部分室外新风分别直接流入净化部。当室内侧温度较高,室外侧温度较低时,较高温度的部分室内回风和较低温度的部分室外新风分别经过净化部时,净化部的两侧会分别直接接触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此时净化部的该两侧就会产生结露和结霜,从而影响送风装置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的送风装置,存在因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未充分混合,使得送风装置内部结露和结霜风险加大,影响送风装置性能的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目的是使得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能够充分混合,抑制净化部结露或结霜,从而抑制送风装置的性能下降。(二)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形成外壳的壳体;回风口,其连通第一环境;新风口,其连通第二环境;回风通路,其连通所述回风口;混合风路,其是混合从所述新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新风和从所述回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回风而形成混合新风的风路;送风口,其连通所述混合风路和所述第一环境;旁通通路,其连通所述回风通路和所述混合风路;供气送风通路,其连通所述送风口和所述新风口,所述混合风路构成所述供气送风通路的一部分;交汇口,其连接所述旁通通路和所述混合风路;导风部,将从所述交汇口至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回风,向所述新风口侧引导;所述新风口,其在所述混合风路的上游侧。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部为可调导风部;所述可调导风部的位于所述混合风路下游方向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交汇口的位于所述混合风路下游方向的一端,所述可调导风部以所述交汇口的位于所述混合风路下游方向的一端为轴转动;当所述可调导风部向靠近所述交汇口的方向转动并将所述交汇口关闭时,所述可调导风部为关状态,所述旁通通路不与所述供气送风通路连通;当所述可调导风部向远离所述交汇口的方向转动并将所述交汇口打开时,所述可调导风部为开状态,所述旁通通路与所述供气送风通路连通,所述可调导风部将从所述交汇口至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回风,向所述新风口侧引导,使所述回风在靠近所述混合风路的中心轴线的区域流动,靠近所述混合风路的中心轴线的区域流动的回风与从所述新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新风在所述混合风路中混合。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可调导风部为开状态时,所述可调导风部与所述交汇口所在平面呈一预定角度,从而将所述交汇口打开。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部为固定导风部;所述固定导风部固定于所述交汇口的下游侧一端,与所述交汇口所在平面呈一预定角度,其将从所述交汇口至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回风,向所述混合风路的上游侧的所述混合风路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引导。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定角度为锐角。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旁通通路的下游侧的通路是倾斜风路壁,所述倾斜风路壁从所述回风口侧至所述混合风路侧的逐渐变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净化部,其在所述混合风路的下游段,用于净化所述混合新风;所述交汇口,其设置在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净化部之间的风路壁。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送风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取得从所述送风口流入第一环境的送风的温度;回风湿度传感器,其用于取得所述回风的湿度;回风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取得所述回风的温度;结露判定部,其用于根据所述送风的温度、所述回风的温度和所述回风的湿度,判定在所述混合风路是否产生结露;流入量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结露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控制向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所述新风和/或所述回风的流入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露判定部,包括:露点算出部,其根据所述回风的温度和所述回风的湿度,得到所述混合风路的露点温度;比较部,其比较所述露点算出部得到的所述混合风路的露点温度和所述送风的温度,判定所述混合风路是否产生结露。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混风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取得所述混合新风的温度;回风湿度传感器,其用于取得所述回风的湿度;回风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取得所述回风的温度;结露判定部,其根据所述混合新风的温度、所述回风的温度和所述回风的湿度,判定在所述混合风路中是否产生结露;流入量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结露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控制向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所述新风和/或所述回风的流入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露判定部,包括:露点算出部,其根据所述回风的温度和所述回风的湿度,得到所述混合风路的露点温度;比较部,其比较所述露点算出部得到的所述混合风路的露点温度和所述混合新风的温度,判定所述混合风路是否产生结露。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新风口风阀,其用于调节所述新风口至所述混合风路的新风的流入量;所述流入量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结露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判定发生结露时,减小所述新风口风阀的开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供气用风扇,其用于通过所述新风口至所述供气送风通路,向所述送风口导入空气;所述流入量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结露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判定发生结露时,减小所述供气用风扇的送风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回风用风扇,其用于通过所述回风口至所述回风通路和旁通通路,向所述混合风路导入空气;所述流入量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结露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判定发生结露时,增加所述回风用风扇的送风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排风口,其连通所述第二环境;排风通路,其从所述回风通路分支,连接所述排风口;排风口风阀,其用于开闭所述旁通通路和所述排风通路;当打开所述旁通通路时,所述排风通路被关闭,当关闭所述旁通通路时,所述排风通路被打开;交叉部,其用于所述混合风路中流动的空气和所述供气送风通路中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三)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可调导风部、固定导风部和倾斜风路壁引导室内回风流向新风口一侧,能够充分混合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抑制净化部的结露或结霜,从而抑制送风装置的性能下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虚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虚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虚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虚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A-第一环境;B-第二环境;10a、10b、10c-送风装置;1-供气送风通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形成外壳的壳体;/n回风口,其连通第一环境;/n新风口,其连通第二环境;/n回风通路,其连通所述回风口;/n混合风路,其是混合从所述新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新风和从所述回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回风而形成混合新风的风路;/n送风口,其连通所述混合风路和所述第一环境;/n旁通通路,其连通所述回风通路和所述混合风路;/n供气送风通路,其连通所述送风口和所述新风口,所述混合风路构成所述供气送风通路的一部分;/n交汇口,其连接所述旁通通路和所述混合风路;/n导风部,将从所述交汇口至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回风,向所述新风口侧引导;/n所述新风口,其在所述混合风路的上游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外壳的壳体;
回风口,其连通第一环境;
新风口,其连通第二环境;
回风通路,其连通所述回风口;
混合风路,其是混合从所述新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新风和从所述回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回风而形成混合新风的风路;
送风口,其连通所述混合风路和所述第一环境;
旁通通路,其连通所述回风通路和所述混合风路;
供气送风通路,其连通所述送风口和所述新风口,所述混合风路构成所述供气送风通路的一部分;
交汇口,其连接所述旁通通路和所述混合风路;
导风部,将从所述交汇口至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回风,向所述新风口侧引导;
所述新风口,其在所述混合风路的上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为可调导风部;
所述可调导风部的位于所述混合风路下游方向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交汇口的位于所述混合风路下游方向的一端,所述可调导风部以所述交汇口的位于所述混合风路下游方向的一端为轴转动;
当所述可调导风部向靠近所述交汇口的方向转动并将所述交汇口关闭时,所述可调导风部为关状态,所述旁通通路不与所述供气送风通路连通;
当所述可调导风部向远离所述交汇口的方向转动并将所述交汇口打开时,所述可调导风部为开状态,所述旁通通路与所述供气送风通路连通,所述可调导风部将从所述交汇口至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回风,向所述新风口侧引导,使所述回风在靠近所述混合风路的中心轴线的区域流动,靠近所述混合风路的中心轴线的区域流动的回风与从所述新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的新风在所述混合风路中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调导风部为开状态时,所述可调导风部与所述交汇口所在平面呈一预定角度,从而将所述交汇口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为固定导风部;
所述固定导风与所述交汇口所在平面呈一预定角度,其将从所述交汇口至所述混合风路流入的回风,向所述混合风路的上游侧的所述混合风路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角度为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通路的下游侧的通路是倾斜风路壁,所述倾斜风路壁从所述回风口侧至所述混合风路侧的逐渐变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净化部,其在所述混合风路的下游段,用于净化所述混合新风;
所述交汇口,其设置在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净化部之间的风路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送风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取得从所述送风口流入第一环境的送风的温度;
回风湿度传感器,其用于取得所述回风的湿度;
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赵媛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