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0085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包括用于供循环水流动的供暖管道、用于对供暖管道内循环水进行加热的蒸汽加热装置和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生成装置,供暖管道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且在循环水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供暖管道的末端,蒸汽加热装置和蒸汽生成装置之间的管路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流通管道、流量粗调装置、流量微调装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智能化控制,通过流量粗调装置和流量微调装置的配合自动调节蒸汽流量,从而实现自动对循环水的温度进行调节,避免出现供暖不足或供暖过度,还能够避免蒸汽能源浪费。

Electric automatic heat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ctric automatic heat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heating pipe for circulating water flow, a steam heating device for heating the circulating water in the heating pipe and a steam generating device for generating steam. The heating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emperature sensor, and in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circulating water, the first temperature sensor is located at the end of the heating pipe, and the steam The pipeline between the heating device and the steam generat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flow regulating device, which includes a shell, a flow pipeline, a flow coarse regulating device, a flow fine regulating device, a second temperature sensor and a gas flow senso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design, simple structure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The steam flow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by the cooperation of the coarse flow adjusting device and the fine flow adjusting device, so as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irculating water, avoid the insufficient or excessive heating, and avoid the waste of steam ener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
本技术属于供暖系统
,具体涉及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
技术介绍
工厂用供暖控制系统主要由蒸汽供应系统、加热装置、水循环系统以及补水系统组成,主要工作过程为:首先蒸汽通过加热装置将供暖管道中的循环水加热,然后通过循环泵使热水在供暖管道中循环,在水循环过程中需要不断检测回水温度,最后根据回水温度来调节蒸汽阀门的开度控制蒸汽的进气量,以达到控制供暖温度的目的。在供暖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回水温度来控制蒸汽阀门的进气量,现有的供暖系统大多是由人工进行,但是由于岗位员工无法做到实时观测和控制,所以很容易造成以下两种结果:一是蒸汽进气量不足造成回水温度过低,从而导致供暖温度过低;二是蒸汽进气量过大导致回水温度过高,导致供暖温度过高,造成蒸汽浪费。此外,人工的方式还要占用许多人力,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包括用于供循环水流动的供暖管道、用于对供暖管道内循环水进行加热的蒸汽加热装置和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生成装置,其结构要点在于:供暖管道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且在循环水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供暖管道的末端,蒸汽加热装置和蒸汽生成装置之间的管路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流通管道、流量粗调装置、流量微调装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壳体的一侧设有与蒸汽生成装置相连通的进气管,壳体的下端设有与蒸汽加热装置相连通的排气管,且壳体内设有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连通的流通管道,流通管道内设有流量粗调装置,其中流量粗调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液压缸、第一调节杆和阀体,且第一液压缸安装在壳体上方,第一调节杆和阀体设于壳体内部,流通管道靠近排气管的一侧设有与阀体适配的阀座,且阀座的中心处设有出气孔,排气管靠近阀座的一侧设有流量微调装置,其中流量微调装置包括外壳、微调组件和数个第二液压缸,且微调组件设于外壳的内部,数个第二液压缸沿周向安装在外壳的外部靠近阀座的一侧,微调组件包括上端板、下端板以及固定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的伸缩管,上端板与外壳靠近阀座的一侧固连,且上端板设有与流通管道相连通的过孔,伸缩管的内侧固定有数个等距排布的分隔板,其中下端板和数个分隔板均设有数个阵列排列的透气孔,且第二液压缸的输出端通过贯穿外壳的第二调节杆与下端板固连,进气管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排气管内远离外壳的一侧设有气体流量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气体流量传感器、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均连接有一个控制器,且控制器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相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相连接。作为优选的,下端板和数个分隔板上的透气孔的孔径沿着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减小。作为优选的,相邻的两个分隔板上位置相对的两个透气孔的交错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智能化控制,通过流量粗调装置和流量微调装置的配合自动调节蒸汽流量,从而实现自动对循环水的温度进行调节,避免出现供暖不足或供暖过度,还能够避免蒸汽能源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供暖管道,2-蒸汽加热装置,3-蒸汽生成装置,4-第一温度传感器,5-壳体,6-流通管道,7-第二温度传感器,8-气体流量传感器,9-进气管,10-排气管,11-第一液压缸,12-第一调节杆,13-阀体,14-阀座,15-出气孔,16-外壳,17-第二液压缸,18-上端板,19-下端板,20-伸缩管,21-过孔,22-分隔板,23-透气孔,24-第二调节杆,25-控制器,26-流量调节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包括用于供循环水流动的供暖管道1、用于对供暖管道1内循环水进行加热的蒸汽加热装置2和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生成装置3,所述的供暖管道1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且在循环水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温度传感器4位于供暖管道1的末端,所述的蒸汽加热装置2和蒸汽生成装置3之间的管路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26包括壳体5、流通管道6、流量粗调装置、流量微调装置、第二温度传感器7和气体流量传感器8,所述的壳体5的一侧设有与蒸汽生成装置3相连通的进气管9,壳体5的下端设有与蒸汽加热装置3相连通的排气管10,且壳体5内设有分别与进气管9和排气管10相连通的流通管道6,所述的流通管道6内设有流量粗调装置,其中流量粗调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液压缸11、第一调节杆12和阀体13,且第一液压缸11安装在壳体5上方,第一调节杆12和阀体13设于壳体5内部,所述的流通管道6靠近排气管10的一侧设有与阀体13适配的阀座14,且阀座14的中心处设有出气孔15,所述的排气管10靠近阀座14的一侧设有流量微调装置,其中流量微调装置包括外壳16、微调组件和数个第二液压缸17,且微调组件设于外壳16的内部,数个第二液压缸17沿周向安装在外壳16的外部靠近阀座14的一侧,所述的微调组件包括上端板18、下端板19以及固定在上端板18和下端板19之间的伸缩管20,所述的上端板18与外壳16靠近阀座14的一侧固连,且上端板18设有与流通管道6相连通的过孔21,所述的伸缩管20的内侧固定有数个等距排布的分隔板22,其中下端板19和数个分隔板22均设有数个阵列排列的透气孔23,且第二液压缸17的输出端通过贯穿外壳16的第二调节杆24与下端板19固连,所述的进气管9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7,所述的排气管10内远离外壳16的一侧设有气体流量传感器8,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第二温度传感器7、气体流量传感器8、第一液压缸11和第二液压缸17均连接有一个控制器25,且控制器25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4、第二温度传感器7和气体流量传感器8相连接,控制器25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液压缸11和第二液压缸17相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端板19和数个分隔板22上的透气孔23的孔径沿着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分隔板22上位置相对的两个透气孔23的交错布置。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4检测循环水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7检测蒸汽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4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将实时数据上传至控制器25,控制器25控制第一液压缸11和第二液压缸17工作,通过第一液压缸11调节阀体13与阀座14之间的距离,初步调节透过出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包括用于供循环水流动的供暖管道、用于对供暖管道内循环水进行加热的蒸汽加热装置和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暖管道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且在循环水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供暖管道的末端,所述的蒸汽加热装置和蒸汽生成装置之间的管路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流通管道、流量粗调装置、流量微调装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所述的壳体的一侧设有与蒸汽生成装置相连通的进气管,壳体的下端设有与蒸汽加热装置相连通的排气管,且壳体内设有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连通的流通管道,所述的流通管道内设有流量粗调装置,其中流量粗调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液压缸、第一调节杆和阀体,且第一液压缸安装在壳体上方,第一调节杆和阀体设于壳体内部,所述的流通管道靠近排气管的一侧设有与阀体适配的阀座,且阀座的中心处设有出气孔,所述的排气管靠近阀座的一侧设有流量微调装置,其中流量微调装置包括外壳、微调组件和数个第二液压缸,且微调组件设于外壳的内部,数个第二液压缸沿周向安装在外壳的外部靠近阀座的一侧,所述的微调组件包括上端板、下端板以及固定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的伸缩管,所述的上端板与外壳靠近阀座的一侧固连,且上端板设有与流通管道相连通的过孔,所述的伸缩管的内侧固定有数个等距排布的分隔板,其中下端板和数个分隔板均设有数个阵列排列的透气孔,且第二液压缸的输出端通过贯穿外壳的第二调节杆与下端板固连,所述的进气管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排气管内远离外壳的一侧设有气体流量传感器,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气体流量传感器、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均连接有一个控制器,且控制器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相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气自动化供暖系统,包括用于供循环水流动的供暖管道、用于对供暖管道内循环水进行加热的蒸汽加热装置和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暖管道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且在循环水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供暖管道的末端,所述的蒸汽加热装置和蒸汽生成装置之间的管路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流通管道、流量粗调装置、流量微调装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所述的壳体的一侧设有与蒸汽生成装置相连通的进气管,壳体的下端设有与蒸汽加热装置相连通的排气管,且壳体内设有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连通的流通管道,所述的流通管道内设有流量粗调装置,其中流量粗调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液压缸、第一调节杆和阀体,且第一液压缸安装在壳体上方,第一调节杆和阀体设于壳体内部,所述的流通管道靠近排气管的一侧设有与阀体适配的阀座,且阀座的中心处设有出气孔,所述的排气管靠近阀座的一侧设有流量微调装置,其中流量微调装置包括外壳、微调组件和数个第二液压缸,且微调组件设于外壳的内部,数个第二液压缸沿周向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吉库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久发电气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