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863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包括外壳和电池仓,所述外壳内镶嵌有门,且外壳右侧转动连接有内把手,所述内把手内设置有第一连接横杆,且第一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一弹簧杆,所述第一弹簧杆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横杆,且第二连接横杆与第一连接直杆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直杆中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外壳内部右侧,且第一连接直杆底部与第三连接横杆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二弹簧杆。该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设置有内把手、第一连接直杆、外把手和第二连接直杆,减小了内把手和外把手的转动角度范围,确保内把手和外把手在使用时更加稳定,符合人体工程学,延长了内把手和外把手的使用寿命。

An electronic lock with stable mobile phon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ctronic lock with a stable mobile phon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nd a battery compartment. The shell is inlaid with a door, and the right side of the shell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an inner handle, the inner handl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nnecting crossbar, the first connecting crossbar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a first spring rod, the left end of the first spring rod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a second connecting crossbar, and the second is connected The cross b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necting straight bar,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straight bar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the right side of the shell through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and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straight b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ird connecting cross bar, and the third connecting cross bar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pring bar. The electronic lock with a stable handle mechanism is provided with an inner handle, a first connecting straight rod, an outer handle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straight rod, which reduces the rotation angle range of the inner handle and the outer handle, ensures that the inner handle and the outer handle are more stable in use, conforms to the ergonomics, and prolong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inner handle and the outer han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
本技术涉及电子锁
,具体为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
技术介绍
电子门锁是指使用了可编程存储器和数据读取装置,其开锁方式通常有密码、指纹等识别方式,当密码被送入锁中的存储器,同时产生磁场,并在芯片上的线圈中产生电压,作为开锁电源使用,当锁芯接通电源后,需要通过把手来将电子锁打开。现有的电子门锁把手通常为转动式把手,需要转动较大角度,才可以将门打开,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把手与门锁外壳的连接部分会发生磨损并产生松动,因此使用起来不够便捷,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子门锁把手通常为转动式把手,需要转动较大角度,才可以将门打开,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把手与门锁外壳的连接部分会发生磨损并产生松动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外壳和电池仓,所述外壳内镶嵌有门,且外壳右侧转动连接有内把手,所述内把手内设置有第一连接横杆,且第一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一弹簧杆,所述第一弹簧杆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横杆,且第二连接横杆与第一连接直杆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直杆中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外壳内部右侧,且第一连接直杆底部与第三连接横杆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二弹簧杆,且第二弹簧杆左端贯穿门右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横杆,同时第四连接横杆与电子锁芯相连接,所述外壳左侧转动连接有外把手,且外把手内设置有第五连接横杆,所述第五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三弹簧杆,且第三弹簧杆转动连接有第六连接横杆,所述第六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直杆,且第二连接直杆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外壳左侧内部,所述第二转轴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七连接横杆,且第七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四弹簧杆,所述第四弹簧杆贯穿门左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横杆,所述外壳左侧表面设置有指纹识别模块,且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外把手下方,所述电池仓设置在外壳右侧表面,且电池仓设置在内把手下方,所述电池仓分别电性连接有电子锁芯和指纹识别模块。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与内把手组成转动机构,且外壳与外把手组成转动机构,同时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30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杆、第二连接横杆、第三连接横杆、第四连接横杆、第五连接横杆、第六连接横杆和第七连接横杆的长度均相等。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簧杆、第一连接直杆和第二弹簧杆均设置有2个,且第一弹簧杆、第一连接直杆和第二弹簧杆均关于第一弹簧杆的中心点相对称。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直杆通过第一转轴与外壳组成转动机构,且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30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弹簧杆、第二连接直杆和第四弹簧杆均设置有2个,且第三弹簧杆、第二连接直杆和第四弹簧杆均关于第五连接横杆的中心点相对称。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直杆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直杆的长度,且第二连接直杆的底端与第一连接直杆的底端均在同一水平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1)设置有内把手和外把手,且内把手的转动角度为向左转动,在推动内把手向左转动打开门锁的同时可以顺势将门推开,而外把手向右转动,在拉动外把手向右转动打开门锁的同时可以顺势将门拉开,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在使用时更加省力;(2)设置有第一弹簧杆、第一连接直杆、第二弹簧杆、第四连接横杆、第三弹簧杆、第二连接直杆和第四弹簧杆,内把手和外把手的形状均为向下弯曲弧形的金属结构,可以防止内把手和外把手内部积存浮灰,并且内把手和外把手在转动时需要转动的角度小,在使用时更加省力的同时有效延长内把手和外把手的使用寿命,确保内把手和外把手在长时间使用后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第一连接直杆的部分左侧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第二连接直杆的部分右侧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外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门,3、内把手,4、第一连接横杆,5、第一弹簧杆,6、第二连接横杆,7、第一连接直杆,8、第一转轴,9、第三连接横杆,10、第二弹簧杆,11、第四连接横杆,12、电子锁芯,13、外把手,14、第五连接横杆,15、第三弹簧杆,16、第六连接横杆,17、第二连接直杆,18、第二转轴,19、第七连接横杆,20、第四弹簧杆,21、指纹识别模块,22、电池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如图1和图4所示,外壳1内镶嵌有门2,且外壳1右侧转动连接有内把手3,外壳1与内把手3组成转动机构,且外壳1与外把手13组成转动机构,同时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30度,减小了内把手3与外把手13的转动角度范围,便于延长内把手3和外把手13的使用寿命。如图4所示,内把手3内设置有第一连接横杆4,第一连接横杆4、第二连接横杆6、第三连接横杆9、第四连接横杆11、第五连接横杆14、第六连接横杆16和第七连接横杆19的长度均相等,确保内部结构连接的稳定性,且第一连接横杆4转动连接有第一弹簧杆5,第一弹簧杆5、第一连接直杆7和第二弹簧杆10均设置有2个,且第一弹簧杆5、第一连接直杆7和第二弹簧杆10均关于第一弹簧杆5的中心点相对称,便于通过转动外把手13带动电子锁芯12启动,电子锁芯12为现有装置,且为现有技术,在本文中仅做示意,不作为本申请的新颖点。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弹簧杆5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横杆6,且第二连接横杆6与第一连接直杆7相连接,第一连接直杆7中间通过第一转轴8转动连接有外壳1内部右侧,且第一连接直杆7底部与第三连接横杆9相连接,第一连接直杆7通过第一转轴8与外壳1组成转动机构,且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30度,当内把手3向左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接直杆7带动第二弹簧杆10拉动电子锁芯12启动。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三连接横杆9转动连接有第二弹簧杆10,且第二弹簧杆10左端贯穿门2右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横杆11,同时第四连接横杆11与电子锁芯12相连接,外壳1左侧转动连接有外把手13,且外把手13内设置有第五连接横杆14,第五连接横杆14转动连接有第三弹簧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包括外壳和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镶嵌有门,且外壳右侧转动连接有内把手,所述内把手内设置有第一连接横杆,且第一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一弹簧杆,所述第一弹簧杆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横杆,且第二连接横杆与第一连接直杆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直杆中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外壳内部右侧,且第一连接直杆底部与第三连接横杆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二弹簧杆,且第二弹簧杆左端贯穿门右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横杆,同时第四连接横杆与电子锁芯相连接,所述外壳左侧转动连接有外把手,且外把手内设置有第五连接横杆,所述第五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三弹簧杆,且第三弹簧杆转动连接有第六连接横杆,所述第六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直杆,且第二连接直杆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外壳左侧内部,所述第二转轴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七连接横杆,且第七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四弹簧杆,所述第四弹簧杆贯穿门左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横杆,所述外壳左侧表面设置有指纹识别模块,且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外把手下方,所述电池仓设置在外壳右侧表面,且电池仓设置在内把手下方,所述电池仓分别电性连接有电子锁芯和指纹识别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包括外壳和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镶嵌有门,且外壳右侧转动连接有内把手,所述内把手内设置有第一连接横杆,且第一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一弹簧杆,所述第一弹簧杆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横杆,且第二连接横杆与第一连接直杆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直杆中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外壳内部右侧,且第一连接直杆底部与第三连接横杆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二弹簧杆,且第二弹簧杆左端贯穿门右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横杆,同时第四连接横杆与电子锁芯相连接,所述外壳左侧转动连接有外把手,且外把手内设置有第五连接横杆,所述第五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三弹簧杆,且第三弹簧杆转动连接有第六连接横杆,所述第六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直杆,且第二连接直杆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外壳左侧内部,所述第二转轴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七连接横杆,且第七连接横杆转动连接有第四弹簧杆,所述第四弹簧杆贯穿门左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横杆,所述外壳左侧表面设置有指纹识别模块,且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外把手下方,所述电池仓设置在外壳右侧表面,且电池仓设置在内把手下方,所述电池仓分别电性连接有电子锁芯和指纹识别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稳定把手机构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立任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固鑫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