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716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1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属于热交换领域,包括若干叠加设置的散热板,散热板为表面设有若干冲压成型的凸起、凹槽的板材,若干个凸起、凹槽依次交错排布,相邻两层散热板的凸起与凸起相抵、凹槽与凹槽相对;上、下相邻的两层散热板之间的间隙构成一散热层,相邻的俩散热层分别允许热交换介质与待热交换液体/气体中的任一者通过,散热层的侧边除开设有供热交换介质或待热交换液体/气体通过的进、出口外均封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巧妙利用凸起与凸起相对或相抵在俩散热板之间形成供热介质或待热交换气体或液体通过的间隙,以形成散热层。且散热层厚度小,层数多,能够使通入散热层中的介质与散热板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Plate heat exchang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late heat exchanger,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heat exchange, including a number of heat dissipation plates which are superposed, the heat dissipation plate is a plate with a number of stamping bulges and grooves on its surface, a number of bulges and grooves are arranged alternately in turn, the bulges and bulges of the adjacent two layers of heat dissipation plates are opposite, and the grooves and grooves are opposit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adjacent two layers of heat dissipation plates The gap forms a heat dissipation layer, and the adjacent two heat dissipation layers respectively allow either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and the liquid / gas to be heat exchanged to pass through. The side of the heat dissipation layer is closed except the inlet and outlet provided with heat exchange medium or the liquid / gas to be heat exchanged to pass through. The utility model cleverly uses the bulge opposite or opposite to the bulge to form a heating medium between the two heat sinks or a gap for the heat exchange gas or liquid to pass through, so as to form a heat dissipation layer.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ooling layer is small and the number of layers is large, which can make the medium passing into the cooling layer and the cooling plate conduct full heat exchange, thus improving the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式热交换器
本技术属于废气处理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无论是废气处理领域还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热交换器为管道式,即一根蜿蜒曲回的封闭管设置在一封闭的壳体中:于封闭管中通入高温介质、封闭壳体中通入低温物体,则构成加热器;于封闭管中通入低温介质、封闭壳体中通入高温物体,则构成散热器,反之亦然。但管道式热交换器与待热交换的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是有限的,不与循环管管壁接触的介质或物体的热交换效率低,因此现有技术往往通过缩小循环管的直径、增加循环管弯曲的数量来提高接触面积。但循环管自身弯曲曲度、材料、占用空间等以及介质的流速等各方面的限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管散热的效率。因此,不少厂家推出了板式散热器,绝大部分分为两种,第一、在平板上设置蜿蜒曲回的封闭管,将平板作为导热中介,其本质上与管道式区别不大;第二,在平板上设置若干散热片,该种板式散热器加工不便,于风冷领域中应用较好,但散热片本身会对液体流动产生极大的阻力,导致其在水冷领域中应用存在较大问题。基于此,提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热交换器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通过板式设计极大地增加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热交换的速度与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方案如下:板式热交换器,包括若干叠加设置的散热板,散热板为表面设有若干冲压成型的凸起、凹槽的板材,若干个凸起、凹槽依次交错排布,相邻两层散热板的凸起与凸起相抵、凹槽与凹槽相对。上、下相邻的两层散热板之间的间隙构成一散热层,相邻的俩散热层分别允许热交换介质与待热交换液体/气体中的任一者通过,即介质与待交换的气体/液体交替设置。散热层的侧边除开设有供热交换介质或待热交换液体/气体通过的进、出口外均封闭。凸起、凹槽二者为结构相同、朝向相反的小半球形壳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相邻两层散热板之间采用密封条封闭或用焊接方式封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散热板采用金属板材,最好为不锈钢板材、铝合金板中的至少一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散热板的厚度为1mm~100mm。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热交换器整体厚度为1~2m。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通入热交换介质的散热层的进口之间相通、出口之间相通或进口、出口之间均相通。即,同是进口的,所有进口连通,或者同是出口的所有出口连通。也可以是所有进口都连通、所有出口也都连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任一散热层的进口/出口与其最近的通入相同介质的散热层出口/进口之间相连通。即,上一同性质的散热层出口与下一同性质的散热层进口之间连通,或者反之,上一同性质的散热层进口与下一同性质的散热层出口之间连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凸起与凹槽之间间隔1mm~15mm。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用于通入待热交换气体/液体或热交换介质的散热层的开设有进口、出口的侧边为开放式开口。本技术所述开放式开口意为——不作封闭处理的敞开的开口。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用于通入待热交换气体/液体或热交换介质的散热层的其他侧边封闭并通过封闭结构衔接。即,当待热交换气体为开放式开口时,非进口与出口的侧边——上、下俩散热板的侧边需要做成封闭结构,既能够确保进口、出口的位置,还能够将与其相邻的介质的散热层链接到一起,避免散开。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技术通过散热板叠加形成多层散热层,并令介质与待热交换气体或液体依次交替设置,利用散热板的板式面积结合凹槽与凸起增加的面积,增加热交换介质与待热交换气体或液体质检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与速度。本技术技术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凹槽与凸起设计增加了板式散热器的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与速度。2.本技术巧妙利用凸起与凸起相对或相抵在俩散热板之间形成供热介质或待热交换气体或液体通过的间隙,以形成散热层。且散热层厚度小,层数多,能够使通入散热层中的介质与散热板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3.本技术使用凸起与凸起相对来形成间隙,既确保了散热层各处的间隙均匀,还免去为形成散热层所需的间隔与支撑,减少加工工艺步骤与材料的使用。4.本技术中热交换介质与待热交换的气体或液体可以通过直接改变通入的散热层位置实现调整替换,以满足不同场合的安装、使用要求,且该调整替换十分便捷,会对热交换效果基本不产生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右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正视示意图。图5为图2A向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2B向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又一具体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图中所示:1—第一散热层,2—第二散热层,3—第三散热层,1-1—第一进口,1-2—第一出口,2-1—第二进口,3-1—第三进口,3-2—第三出口,4-1—第四进口,100—第一散热板,200—第二散热板,300—第三散热板,400—第四散热板,500—第五散热板,600—总进水管,700—总出水口,101—凹槽,102—凸起,103—封闭焊接边,104—封闭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板式热交换器,包括若干叠加设置的五块散热板,散热板结构相同,均为表面设有若干冲压成型的凸起102、凹槽101的长方形或方形金属板材,最好采用不锈钢板材或铝合金板,其厚度为1mm~100mm。若干个凸起102、凹槽101依次交错排布,凸起102、凹槽101二者为结构相同、朝向相反的小半球形壳体,凸起102与凹槽101之间间隔1mm~15mm。本实施例所述小半球形壳体为半球形壳体或四分之一至五分之四个半球形壳体。以本实施例第一散热板100、第二散热板200、第三散热板300、第四散热板400、第五散热板500的构成进行说明:第一散热板100、第二散热板200、第三散热板300、第四散热板400、第五散热板500从上向下依次叠加设置——第一散热板100的凸起102与第二散热板200凸起102相抵、凹槽101与凹槽101相对,相应的,第二散热板200的凸起102与第三散热板300的凸起102相抵、第三散热板300的凸起102与第四散热板400的凸起102相抵,第四散热板400的凸起102与第五散热板500的凸起102相对。如此,由于凸起102与凸起102的相对设置,第一散热板100与第二散热板200之间、第二散热板200与第三散热板300之间、第三散热板300与第四散热板400之间、第四散热板400与第五散热板500之间的间隙分别构成第一散热层1、第二散热层2、第三散热层3、第四散热层。其中,第一散热层1、第三散热层3中通入待热交换的气体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叠加设置的散热板,散热板为表面设有若干冲压成型的凸起、凹槽的板材,若干个凸起、凹槽依次交错排布,相邻两层散热板的凸起与凸起相抵、凹槽与凹槽相对;上、下相邻的两层散热板之间的间隙构成一散热层,相邻的俩散热层分别允许热交换介质与待热交换液体/气体中的任一者通过;散热层的侧边除开设有供热交换介质或待热交换液体/气体通过的进、出口外均封闭;凸起、凹槽二者最好为结构相同、朝向相反的小半球形壳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叠加设置的散热板,散热板为表面设有若干冲压成型的凸起、凹槽的板材,若干个凸起、凹槽依次交错排布,相邻两层散热板的凸起与凸起相抵、凹槽与凹槽相对;上、下相邻的两层散热板之间的间隙构成一散热层,相邻的俩散热层分别允许热交换介质与待热交换液体/气体中的任一者通过;散热层的侧边除开设有供热交换介质或待热交换液体/气体通过的进、出口外均封闭;凸起、凹槽二者最好为结构相同、朝向相反的小半球形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层散热板之间采用密封条封闭或用焊接方式封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散热板采用金属板材,最好为不锈钢板材、铝合金板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散热板的厚度为1mm~1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长建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三鑫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