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控换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7027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向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控换向阀,包括:阀芯、阀套、阀体及堵头;其中:阀芯设置在阀套内部,阀套设置在阀体内部;堵头将阀套封闭在阀体内部;阀芯在阀套内做往复直线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控换向阀,可有效解决气控换向阀的阀芯卡死的技术问题。

A kind of pneumatic directional valv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directional valve, in particular to a pneumatic directional valve, which comprises a valve core, a valve sleeve, a valve body and a plug, wherein the valve core is arranged inside the valve sleeve, the valve sleeve is arranged inside the valve body, the plug seals the valve sleeve inside the valve body, and the valve core does reciprocating linear movement in the valve sleeve. The pneumatic reversing valve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the valve core of the pneumatic reversing valve is stu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控换向阀
本技术涉及换向阀
,特别涉及一种气控换向阀。
技术介绍
气控换向阀是气动增压泵专用换向阀,气动增压泵分为气液增压泵和气体增压泵,它的原理是利用大面积活塞的低气压产生小面积活塞的高气压。而气控换向阀就是增压泵自动换向的重要机构。气控换向阀是根据大活塞和小活塞之间的推力来往复运动,小活塞部分是一直有压力的,大活塞部分如果充气,阀芯就会被推到小活塞一方,如果大活塞部分的气体被排掉,阀芯就会被推到大活塞一方。它的结构是两位四通,气体增压泵就是通过它的往复运动来进行换向的。目前市场上用的换向阀工作时,换向阀的阀芯容易在某一个位置卡住,导致增压泵死机,常用的解决方法是手动切断换向阀上的通气管路再接上,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气控换向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向阀的阀芯容易在某一个位置卡住的技术问题,而且在阀体体积缩小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流量,可以使本阀应用到160缸径,200缸径的大流量增压泵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控换向阀,包括:阀芯、阀套、阀体及堵头;其中: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套内部,所述阀套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堵头将所述阀套封闭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阀芯内开设有贯穿所述阀芯的气流通道;所述阀芯外部平行设置有第一环形密封槽、第二环形密封槽、第三环形密封槽及第四环形密封槽;所述第一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四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四密封圈;所述第一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二腔室,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四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三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所述阀芯上开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三腔室的所述阀芯上开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通气孔;所述阀套外部平行设置有第五环形密封槽、第六环形密封槽、第七环形密封槽及第八环形密封槽;所述第五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五密封圈,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六密封圈,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七密封圈,所述第八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八密封圈;所述第五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四腔室,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五腔室,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八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六腔室;位于所述第四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三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五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四通气孔,位于所述第六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五通气孔;所述第三通气孔与气液增压泵大活塞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五通气孔与液压增压泵大活塞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通气孔分别与气液增压泵的两侧连接;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阀套的一端运动1/2行程或以上时,所述第三通气孔及所述第四通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第五通气孔连通;从所述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所述第二腔室、第四通气孔排出;从所述第五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所述第二通气孔进入所述阀芯内部;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阀套的另一端运动1/2行程或以上时,所述第四通气孔及所述第五通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三通气孔连通;从所述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所述第二腔室、第四通气孔排出;从所述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所述第一通气孔进入所述阀芯内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气孔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通气孔分布在同一圆周上,所述第二通气孔分布在同一圆周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气孔分别为四个。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通气孔、第四通气孔和所述第五通气孔分别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三通气孔分布在同一圆周上,所述第四通气孔分布在同一圆周上,所述第五通气孔分布在同一圆周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通气孔、第四通气孔和所述第五通气孔分别为十二个。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并列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上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二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并列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上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三密封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或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控换向阀,阀芯相对于阀套的一端运动时,第三通气孔从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第二腔室、第四通气孔排出;从第五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第二通气孔进入阀芯内部。阀芯相对于阀套的另一端运动时,从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第二腔室、第四通气孔排出;从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第一通气孔进入阀芯内部。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交替通入气体,可有效防止换向阀的阀芯卡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阀芯及阀套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阀芯及阀套又一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阀芯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阀套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堵头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阀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气控换向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向阀的阀芯容易在某一个位置卡住的技术问题。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控换向阀,包括:阀芯2、阀套1、阀体23及堵头22;其中:阀芯2设置在阀套1内部,阀套1设置在阀体23内部;堵头22将阀套1封闭在阀体23内部。参见图1-图3,阀芯2内开设有贯穿阀芯2的气流通道;阀芯2外部平行设置有第一环形密封槽7、第二环形密封槽8、第三环形密封槽9及第四环形密封槽10。第一环形密封槽7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二环形密封槽8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三环形密封槽9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第四环形密封槽10内设置有第四密封圈。其中,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及第四密封圈与阀套1内壁紧密接触。第一环形密封槽7与第二环形密封槽8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一腔室16,第二环形密封槽8与第三环形密封槽9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二腔室17,第三环形密封槽9与第四环形密封槽10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三腔室18。参见图1-图3,位于第一腔室16的阀芯2上开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一通气孔11,位于第三腔室18的阀芯2上开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通气孔12。参见图1、图2及图4,阀套1外部平行设置有第五环形密封槽3、第六环形密封槽4、第七环形密封槽5及第八环形密封槽6。第五环形密封槽3内设置有第五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控换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芯、阀套、阀体及堵头;其中: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套内部,所述阀套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堵头将所述阀套封闭在所述阀体内部;/n所述阀芯内开设有贯穿所述阀芯的气流通道;所述阀芯外部平行设置有第一环形密封槽、第二环形密封槽、第三环形密封槽及第四环形密封槽;/n所述第一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四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四密封圈;/n所述第一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二腔室,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四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三腔室;/n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所述阀芯上开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三腔室的所述阀芯上开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通气孔;/n所述阀套外部平行设置有第五环形密封槽、第六环形密封槽、第七环形密封槽及第八环形密封槽;/n所述第五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五密封圈,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六密封圈,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七密封圈,所述第八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八密封圈;/n所述第五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四腔室,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五腔室,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八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六腔室;/n位于所述第四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三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五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四通气孔,位于所述第六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五通气孔;/n所述第三通气孔与气液增压泵大活塞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五通气孔与液压增压泵大活塞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通气孔分别与气液增压泵的两侧连接;/n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阀套的一端运动1/2行程或以上时,所述第三通气孔及所述第四通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第五通气孔连通;从所述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所述第二腔室、第四通气孔排出;从所述第五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所述第二通气孔进入所述阀芯内部;/n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阀套的另一端运动1/2行程或以上时,所述第四通气孔及所述第五通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三通气孔连通;从所述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所述第二腔室、第四通气孔排出;从所述第三通气孔通入的气体经所述第一通气孔进入所述阀芯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控换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芯、阀套、阀体及堵头;其中: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套内部,所述阀套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堵头将所述阀套封闭在所述阀体内部;
所述阀芯内开设有贯穿所述阀芯的气流通道;所述阀芯外部平行设置有第一环形密封槽、第二环形密封槽、第三环形密封槽及第四环形密封槽;
所述第一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四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所述第一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二腔室,所述第三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四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三腔室;
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所述阀芯上开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三腔室的所述阀芯上开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通气孔;
所述阀套外部平行设置有第五环形密封槽、第六环形密封槽、第七环形密封槽及第八环形密封槽;
所述第五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五密封圈,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六密封圈,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七密封圈,所述第八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八密封圈;
所述第五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四腔室,所述第六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五腔室,所述第七环形密封槽与所述第八环形密封槽之间的封闭区域为第六腔室;
位于所述第四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三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五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四通气孔,位于所述第六腔室的所述阀套上开设有与阀套内部连通的第五通气孔;
所述第三通气孔与气液增压泵大活塞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五通气孔与液压增压泵大活塞的另一侧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泗水县杰瑞特流体设备制造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