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线的卡紧结构及充电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4775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线的卡紧结构及充电单元。其中,充电线的卡紧结构包括充电线,壳体以及壳体前端的盖板,充电线的一端可拆装地固接于充电单元的前端,充电线的一端卡入充电单元壳体前端的盖板以及充电单元的壳体内而形成的防脱配合;盖板可开合地封盖于壳体前端以进行充电线拆装或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电线可拆装更换、对电气元件进行较好的封闭保护,同时解决了充电线易于丢失的问题。

Clamping structure of charging line and charging uni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lamping structure of a charging line and a charging unit. Among them, the clamping structure of the charging line includes the charging line, the shell and the cover plate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shell. One end of the charging line is detachable and fixedly connected to the front end of the charging unit, one end of the charging line is inserted into the cover plate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charging unit shell and the shell of the charging unit to form an anti detaching fit; the cover plate can be opened and closed to cover the front end of the shell for disassembly or connection of the charging line. The charging lin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disassembled and replaced, and the electrical components can be well sealed and prote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that the charging line is easy to be lost is sol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线的卡紧结构及充电单元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产品,尤其是指充电线的卡紧结构及充电单元。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子配件例如充电线、耳机等的携带和收纳一般是单独完成的,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移动电源的充电线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线丝折弯或拉伸而断,或充电头接线不牢及破坏,或焊接端接线不良而出现整条充电线故障则需更换。换线时一般需拆开壳盖露出电芯和接线控制电路板,然后把旧充电线取下,更换上新的充电线接在接线控制电路板上。另一种换线,移动电源外侧预留插线口,常用USB、MICRO插槽,供用户使用USB、MICRO插头连接充电。当带有USB、MICRO的充电线有故障,无需拆移动电源的壳盖,可直接取下旧的充电线,更换上新的充电线。第一种更换整条充电线时,需拆开移动电源的壳盖,露出接线控制电路板,也会露出电芯。存在被接线接反、损坏元器件、损坏电芯的风险。第二种换线,虽然无需打开壳盖,但充电线容易丢失。可见,现有技术的移动电源的充电线更换时,对于可拆开移动电源壳盖,因露出接线PCB或电芯则不利于电气安全防护,对于不可拆壳盖外置插槽的换线,充电线又容易被拿走丢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线的卡紧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线的卡紧更换以及丢失的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单元,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线的卡紧更换以及丢失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充电线的卡紧结构,包括充电线,壳体以及壳体前端的盖板,充电线的一端可拆装地连接于壳体的前端,所述充电线的一端卡入壳体前端的盖板以及壳体内而形成防脱配合;盖板可开合地封盖于壳体前端以进行充电线拆装或连接。盖板上设置过线孔,所述充电线的一端穿过过线孔后与壳体之间卡紧配合。充电线的一端上设置卡槽,壳体上设置突出的卡边;卡边插入卡槽卡紧配合。盖板内侧壁上设置突出的挡边;充电线穿过过线孔后,盖板的挡边将充电线压向卡边,使充电线的卡槽压入壳体的卡边上卡紧配合。充电线的一端为充电固定端,充电固定端的末端设置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可拆装地固接于壳体前端内部且由盖板封盖。接线端子与壳体内收纳的充电单元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的接线端对接从而将接线端子连接于壳体前端内;充电线的接线端子为一对,间隔开地与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的一对接线端对接。接线端子通过插接或焊接与所述接线端固接且对接导通。充电线的另一端为充电头,所述充电头设置充电端子,充电端子用于与用电设备的充电接口对接通电;充电固定端与充电头之间由线缆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单元,包括上述充电线卡紧结构,可拆装地将所述充电线的一端连接于充电单元的前端。充电单元还包括充电单元控制电路板;壳体内收纳并保护充电单元控制电路板;壳体前部由所述盖板可开合地封盖所述充电线的一端的接线端子。充电单元的控制电路板封闭保护于壳体内。充电单元还包括电能组件;壳体顶部为壳盖;充电单元的控制电路板、电能组件封闭在壳体内;电能组件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能组件输出或停止输出充电电压。所述电能组件为电芯、储能电容或电感或外电源输入线;盖板与壳体和/或壳盖之间卡紧配合。盖板通过紧固件进一步固定于壳体和/或壳盖上;所述卡紧配合为凸缘或卡边与卡槽之间的配合。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的接线端暴露于壳体前端,供充电线的接线端子对接导通。所述接线端为接线端口、端子、引脚、焊点或焊盘;所述接线端设置于控制电路板上向前延伸;一对接线端间隔地设置。所述充电单元为移动电源;或者所述充电单元是内设电源的便携式电子产品;或者所述充电单元是电源转接盒;或者所述充电单元是充电设备主机上设置的充电模组重复单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充电线卡紧结构,便于安全更换充电线。在不拆装露出电气元件的前提下实现更换充电线,整体使用和流通、电气安全起到防护。同时充电线不易丢失。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电源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电源解开端子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电源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电源破坏后盖后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线卡紧结构沿轴线截断后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头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固定端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充电单元的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充电单元的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其它实施例充电单元的立体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考图1~9,本实用提供一种充电单元10(10',10'',10'''),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中空隔舱3,前端由盖板12可开合的封盖。充电单元10(10',10'',1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充电单元控制电路板6,还包括电能组件7。充电线2采用卡紧结构40可拆装地固接于充电单元10(10',10'',10''')前端。所述盖板12可开合地将所述充电线一端的接线端子23封盖于隔舱前部。隔舱3内设置隔层4,隔舱3由所述隔层4分隔成前隔舱31(隔舱前部)及后隔舱32(隔舱后部)。壳体1顶部为壳盖11。盖板12与壳体1和/或壳盖11之间卡紧配合。盖板12通过螺丝14进一步地固定于壳体1和/或壳盖11上。也可采用其它紧固件如销钉、插销等进一步将盖板12可拆开地紧固于壳体1/壳盖11上。所述隔层4、壳盖11及壳体1共同围成后隔仓32。充电单元10(10',10'',10''')的控制电路板6、电能组件7封闭保护在后隔舱32内。电能组件7与控制电路板6电连接;控制电路板6控制电能组件7输出或停止输出充电电压。前隔舱31通过可开合的盖板而开启或合上。隔层4、壳盖11及壳体1共同围成不可拆开或无需拆开的后隔舱32。后隔舱32内的控制电路板6上设置的接线端5暴露于前隔舱,供充电线的接线端子23对接导通。所述接线端5为接线端口、端子、引脚、焊点或焊盘,设置于隔层4顶部固接于后隔舱32内的控制电路板6上向前隔舱31延伸,或者接线端5自隔层4上的开孔延伸或暴露至前隔舱31。具体实施例中,一对接线端5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电能组件为电芯、储能电容或电感或外电源输入线等,能提供或产生充电用电能。例如采用超级电容电池等,其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再次参照图5,本技术的充电线的卡紧结构40,包括充电线2,壳体1以及壳体前端的盖板12。壳体1顶部为壳盖11。卡紧结构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充电线的卡紧结构,包括充电线,壳体以及壳体前端的盖板,充电线的一端可拆装地连接于壳体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的一端卡入壳体前端的盖板以及壳体内而形成防脱配合;盖板可开合地封盖于壳体前端以进行充电线拆装或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充电线的卡紧结构,包括充电线,壳体以及壳体前端的盖板,充电线的一端可拆装地连接于壳体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的一端卡入壳体前端的盖板以及壳体内而形成防脱配合;盖板可开合地封盖于壳体前端以进行充电线拆装或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结构,其特征在于:盖板上设置过线孔,所述充电线的一端穿过过线孔后与壳体之间卡紧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充电线的一端上设置卡槽,壳体上设置突出的卡边;卡边插入卡槽卡紧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紧结构,其特征在于:盖板内侧壁上设置突出的挡边;充电线穿过过线孔后,盖板的挡边将充电线压向卡边,使充电线的卡槽压入壳体的卡边上卡紧配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充电线的一端为充电固定端,充电固定端的末端设置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可拆装地固接于壳体前端内部且由盖板封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接线端子与壳体内收纳的充电单元的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的接线端对接从而将接线端子连接于壳体前端内;充电线的接线端子为一对,间隔开地与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的一对接线端对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接线端子通过插接或焊接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的接线端固接且对接导通。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充电线的另一端为充电头,所述充电头设置充电端子,充电端子用于与用电设备的充电接口对接通电;充电固定端与充电头之间由线缆连接。


9.一种充电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线的卡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广寿谭力占庆仲欧阳堂庆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