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连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4042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压筒(2)的外面朝软管插入方向扩大外径地形成比连接筒体(3)的最内径大的扩径部(2a),在该扩径部(2a)设置缩径用空间部(2b),将软管连接端部H1和压筒(2)插入到连接筒体(3)内,即可使扩径部(2a)接触于连接筒体(3)的内周面(3a)弹性地缩径,在该状态下沿内周面(3a)移动,在到达环状凹部(3b)的时刻扩径部(2a)弹性地扩径,可朝软管轴向自由回转地与该环状凹部(3b)接触接合。这样,可分离地由独立的工序进行压筒在软管的插装和在连接筒体的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软管连接到例如喷淋头等喷水器具和供水龙头或冷热水混合龙头等供给配件时使用的软管连接件。详细地说,涉及这样一种软管连接件,该软管连接件具有安装在软管的连接端部的压筒和插入这些软管连接端部和压筒的连接筒体,使该压筒在软管轴向接触于该连接筒体的内面进行接合,可自由回转地防脱。
技术介绍
过去,作为这种软管连接件,存在这样的构成,即,该软管连接件在软管依次插通连接筒体(器具连接用螺母)和压筒(敛缝筒),将管接头的竹笋状部插入到该突出的软管连接端部的内周后,将压筒(敛缝筒)嵌插到其外周,从而夹住该软管连接端部一体地插装压筒,此后,由连接筒体覆盖该压筒的外侧地移动软管或连接筒体,通过使设于该连接筒体的基端内周面的环状突起与压筒的基端面接触地接合,从而相对螺旋安装了喷水器具(喷淋头)的连接筒体可自由回转地防止软管连接端部和压筒脱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依次将连接筒体(器具连接用螺母)和压筒(敛缝筒)连通到软管,将管接头的竹笋状部插入到该突出的软管连接端部的内周后,将压筒(敛缝筒)嵌插到其外周,夹住该软管连接端部,一体地插装压筒,此后,由连接筒体覆盖该压筒的外侧,移动软管或连接筒体,使突设于该连接筒体的基端内周面的环状突起与压筒的基端面接触接合,从而相对螺旋接合供水配件(龙头配件)的连接筒体可自由回转地防止这些软管连接端部和压筒脱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实公平2-13832号公报(第1页、第5图、第6图) (专利文献2)实公平1-40397号公报(第1页)然而,在这样的现有的软管连接件中,在将软管连通于连接筒体的状态下进行压筒的插装,该插装作业需要压筒不会从软管简单地脱开地强制地使压筒朝软管轴向移动等的力,但由于连接筒体成为障碍,压筒的插装作业难以进行,同时,进行该安装后,需要移动软管或连接筒体将压筒插入到连接筒体内的作业,所以,作业性差,成为制造成本上升的原因。特别是喷淋头等那样的喷水器具例如对不同的颜色、长度、和功能等具有多种,与其连接的喷淋头用挂具(连接筒体)和软管也分别具有多种,其组合成为很大的数量,但对于现有的软管连接件,安装有软管和连接筒体,所以,如不大量储存多种类的安装件,则不能迅速地应对多种多样的订货,为此,需要库存管理和仓库空间,成为导致成本上升的原因。另外,对于在外国制造的喷淋头,存在将平形填密夹入到其末端面与喷淋头用挂具(连接筒体)之间防止漏水的构造,但在现有的软管连接件中,喷淋头用挂具(连接筒体)贯通,没有平形填密的支承面,所以,不能连接,这样的外国的喷淋头不能在国产的已有软管连接件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中的第1项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分离地由独立的工序进行压筒在软管的插装和在连接筒体的安装。第2项专利技术的目的除了第1项专利技术的目的外,还在于简单而且精度良好地进行扩径部和缩径用空间部的加工。第3项专利技术的目的除了第1或第2项专利技术的目的外,还在于即使缩短压筒的轴向长度,也容易维持着较强的在软管的紧固力插入到连接筒体。第4项专利技术的目的除了第1、2、或3项专利技术的目的外,还在于将填密夹入到喷淋头的末端面之间防止漏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第1项专利技术在压筒的外面朝软管插入方向扩大外径、可自由弹性变形地形成比连接筒体的最内径大的扩径部,在该扩径部设置缩径用空间部,通过与上述连接筒体的内周面的接触使该扩径部弹性地缩径变形,同时,朝凹设于该连接筒体的内周面的环状凹部扩大直径,使其可自由回转地朝软管轴向接触接合。作为上述压筒的插装方法,在软管连接端部的内周插入管接头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该软管连接部部分地膨胀,此后,将压筒嵌插到该膨胀部分的外周,夹入该软管连接端部,从而将压筒一体地插装到其外周。第2项专利技术在第1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压筒的端部配置扩径部,在该扩径部的端缘朝周向设置多个缩径用空间部。第3项专利技术在第1或2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压筒在与软管外周面压接的圆筒部的径向外侧配置固定弹性接合部,该弹性接合部形成有扩径部和缩径用空间部。第4项专利技术在第1、2或3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连接筒体为喷淋头用挂具,在其内周突设填密支承用的突起。本专利技术中的第1项专利技术在压筒的外面朝软管插入方向扩大外径地形成比连接筒体的最内径大的扩径部,在该扩径部设置缩径用空间部,这样,将软管连接端部和压筒插入到连接筒体内,即可将扩径部接触于连接筒体的内周面而弹性地缩径,在该状态下沿内周面移动,在到达环状凹部的时刻使扩径部弹性地扩径,可自由回转地与该环状凹部接触接合。因此,可分离地由独立的工序进行压筒在软管的插装和在连接筒体的安装。结果,与在将软管通到连接筒体的状态下进行压筒的插装作业的现有的场合相比,可简单地进行装置整体的安装,作业性提高,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如预先准备好连接软管与压筒的中间部件,则在连接筒体的组装可在瞬间进行,所以,可迅速地应对多种订货,从而减少库存管理和仓库空间,降低成本。第2项专利技术除第1项专利技术的效果外,还在压筒的端部配置扩径部,在该扩径部的端缘朝周向设置多个狭槽状的缩径用空间部,这样,当用压力加工等对这些扩径部和缩径用空间部进行后加工时,不施加过大的力即可正确地成形。因此,可简单而且精度良好地进行扩径部和缩径用空间部的加工。第3项专利技术除第1或2项专利技术的效果外,还使压筒在与软管外周面压接的圆筒部的径向外侧配置固定弹性接合部,该弹性接合部形成扩径部和缩径用空间部,这样,可沿压筒的轴向全长形成圆筒部,可确保较宽的与软管外周面的接触面积,同时,缩径用空间部可朝轴向延伸,扩径部容易进行弹性变形。因此,即使缩短压筒的轴长长度,也可将在软管的紧固力维持得较强,同时容易插入到连接筒体。结果,可实现软管连接件的紧凑化,同时,可增大设计的自由度。第4项专利技术除第1、2或3项专利技术的效果外,通过在喷淋头用挂具的内周突设填密支承用的突起,从而可在与该突起间夹持填密。因此,在与喷淋头的末端面夹入填密,可防止漏水。结果,可将外国制造的喷淋头挂到国内制造的已有挂钩进行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软管连接件的实施例1的纵断面图。图2为示出分解状态的部分的局部剖切正面图。图3(a)为示出与软管的安装途中的纵断面图,(b)为示出与软管安装后的状态的纵断面图。图4为示出本专利技术软管连接件的实施例2的纵断面图,(a)示出与软管的安装途中,(b)示出与软管的安装后的状态。图5(a)、(b)为示出软管连接件的制造过程的局部剖切正面图。图6为示出本专利技术软管连接件的实施例3的纵断正面图,(a)示出与软管安装途中,(b)示出与软管安装后的状态。图7(a)~(c)为示出软管连接件的制造过程的局部剖切正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软管连接件如图1~图7所示那样,通过管接头1、压筒2、及连接筒体3将软管H的两连接端部H1、H1分别连接到喷淋头等喷水器具A和供水龙头和热水混合龙头等供水配件B,或仅将软管连接端部H1连接到喷水器具A和供水配件B中的任一方使用。上述管接头1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或硬质合成树脂等形成为圆筒状,例如日本实公平2-13832号公报所示那样,在其轴向一端(以下称“基端”)侧一体形成比上述软管连接端部H1的内径稍大的竹笋状部1a,通过插入该竹笋状部1a,从而使该软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管连接件,具有安装于软管(H)的连接端部(H1)的压筒(2),和插入这些软管连接端部(H1)和压筒(2)的连接筒体(3),使该压筒(2)朝软管轴向在该连接筒体(3)的内面进行接触接合,可自由回转地防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筒(2)的外面朝软管插入方向扩大外径,可自由弹性变形地形成比连接筒体(3)的最内径大的扩径部(2a),在该扩径部(2a)设置缩径用空间部(2b),通过与上述连接筒体(3)的内周面(3a)的接触使该扩径部(2a)弹性地缩径变形,同时,朝凹设于该连接筒体(3)的内周面(3a)的环状凹部(3b)扩大直径,可自由回转地朝软管轴向接触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一耕二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克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