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地面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71896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0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针对地面容易出现空鼓导致容易开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水泥地面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层处理;S2、湿润基层;S3、粉刷素水泥浆层;S4、铺设细石混凝土垫层;S5、铺设水泥粘结层;S6、铺放灰饼;S7、铺设面层;S8、第一遍抹压;S9、第二遍抹压;S10、第三遍抹压;S11、养护成型。通过在基层与垫层间铺设素水泥层,并在垫层与面层间浇筑水泥粘结层,有利于增强基层与垫层间的粘结力,还有利于增强垫层与面层间的粘结力,使得基层与垫层以及垫层与面层间更加不容易分离,使得地面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不容易出现空鼓现象,有利于增强地面的抗压强度,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

Construction method of cement floo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floor is prone to hollowing and cracking, a cement floor construction method is provided,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S1, base treatment; S2, wetting base; S3, painting plain cement slurry layer; S4, laying fine aggregate concrete cushion; S5, laying cement binding layer; S6, laying ash cake; S7, laying surface layer; S8, first plastering Press; S9, the second plastering; S10, the third plastering; S11, curing molding. By laying the plain cement layer between the base and cushion and pouring the cement binding layer between the cushion and the surface layer, it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the binding force between the base and cushion, and also to enhance the binding force between the cushion and the surface layer,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to separate the base and cushion as well as between the cushion and the surface layer, making the ground less prone to hollowing in the use process, which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grou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surface makes the ground more difficult to crack when hit by heavy obje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泥地面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水泥地面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地面多指建筑物内部和周围地表的铺筑层,也指楼层表面的铺筑层。在很多厂房、车库以及食堂里,为了施工方便,一般均采用水泥地面。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操作问题,容易使得地面的垫层与面层间的粘结力较弱,从而使得垫层与面层的粘结界面容易分离,使得地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垫层与面层的分离而出现空鼓现象,进而使得地面的抗压强度容易受到影响,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容易开裂,因此,仍有改进的空间。尤其是厂房里放置有各种大型设备,还可能经常需要搬运重物,地面的抗压强度显得更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泥地面施工方法,具有减少地面出现空鼓现象以使得地面不容易开裂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泥地面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层处理:清理基层;S2、湿润基层:在基层上洒水润湿,并排除基层表面的积水;S3、粉刷素水泥浆层:在润湿的基层表面粉刷一层水泥与水的比例为1:0.4-0.45的素水泥浆以形成素水泥浆层;S4、铺设细石混凝土垫层:边铺设素水泥浆,边在素水泥浆层上浇筑细石混凝土垫层以形成细石混凝土垫层;S5、铺设水泥粘结层:在细石混凝土凝固前,在细石混凝土垫层上浇筑黏性水泥以形成水泥粘结层;S6、铺放灰饼:根据设计图纸的标高线,在黏性水泥凝固之前,在水泥粘结层上均匀铺放灰饼,并使得灰饼部分嵌入至水泥粘结层中以固定;S7、铺设面层:在黏性水泥凝固之前,在水泥粘结层上浇筑水泥砂浆以形成面层;S8、第一遍抹压:在水泥砂浆初凝前,抹平面层表面的脚印;S9、第二遍抹压:在水泥砂浆凝结至人踩在面层上有脚印但不下陷时,抹压面层表面至平而出光;S10、第三遍抹压:在水泥砂浆终凝前,且抹平工具在抹平过程中不留有抹平印时,抹压面层至第二遍抹压的抹纹被压平;S11、养护成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基层与垫层间铺设素水泥层,并在垫层与面层间浇筑水泥粘结层,有利于增强基层与垫层间的粘结力,还有利于增强垫层与面层间的粘结力,从而使得基层与垫层以及垫层与面层间更加不容易分离,进而使得地面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不容易出现空鼓现象,有利于增强地面的抗压强度,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通过先将基层清理干净,有利于素水泥浆更好地粘附于基层上,使得素水泥浆与基层间的粘结力不容易受到基层表面的浮土以及灰尘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增强基层与素水泥浆的粘结强度,使得基层与素水泥浆层更加不容易分离,进而使得地面更加不容易出现空鼓现象,有利于增强地面的抗压强度,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通过先润湿基层,再在湿润的基层上粉刷素水泥层,有利于增强素水泥浆与基层的粘结强度,使得素水泥浆更加不容易与基层分离,从而使得地面更加不容易出现空鼓现象,进而有利于增强地面的抗压强度,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同时,还有利于减少基层的收缩而导致地面开裂的情况;通过在水泥粘结层与面层间均匀铺设灰饼,有利于增强地面的抗压强度,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通过多次抹压面层,有利于提高面层表面的平整度,同时,还有利于提高面层的密实度,使得面层的抗压强度增强,从而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6中,相邻灰饼的间距为1.5m-2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相邻灰饼的间距为1.5m-2m,有利于灰饼更好地为面层提供支撑力,从而有利于增强地面的抗压强度,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细石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5cm,所述水泥粘结层的厚度为5-10cm,所述面层的厚度为30-35c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细石混凝土层、水泥粘结层以及面层的厚度,有利于增强地面各层的承载力,从而使得地面的抗压能力增强,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11中,在第三遍抹压10-12h后,采用覆盖物将面层覆盖并每天洒水3-4次以保持面层湿润,控制养护温度为25℃-30℃,控制养护时间为28-30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养护的温度以及养护时间,有利于形成面层的水泥砂浆更好地凝固成型,使得水泥砂浆在凝固过程中更加不容易开裂,从而使得地面在成型过程中更加不容易开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黏性水泥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硅酸盐水泥20-25份;水15-18份;砂75-80份;石95-10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5-10份;风流果提取物3-5份;辣木籽提取物1-2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有利于增强黏性水泥的黏性,使得黏性水泥更容易与垫层以及面层粘结牢固,从而使得水泥粘结层与垫层以及面层的粘结界面更加不容易出现分离现象,进而使得地面更加不容易出现空鼓现象,使得地面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影响,进而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同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还有利于增强黏性水泥中的各组分的相容性,使得黏性水泥中的各组分更容易混合分散均匀,从而有利于提高黏性水泥的稳定性;通过采用风流果提取物以及辣木籽提取物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协同配合,还有利于增强黏性水泥的粘结强度以及渗透性能,使得黏性水泥更容易渗透至垫层以及面层内,从而使得水泥粘结层更容易与垫层以及面层粘结牢固,使得水泥粘结层与垫层以及面层更加不容易分离,进而使得地面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不容易出现空鼓现象,使得地面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影响,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黏性水泥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桑叶粉0.5-1份;微硅粉1.5-2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桑叶粉与微硅粉复配使用,有利于填充黏性水泥的孔隙,使得黏性水泥的密实度增强,从而有利于增强水泥粘结层的密实度,使得水泥粘结层的抗压强度增强,进而有利于水泥粘结层更好地为面层提供更好的支撑力,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同时,通过桑叶粉与微硅粉的复配使用,还有利于填充水泥粘结层与垫层的交界面的孔隙以及水泥粘结层与面层的交界面的孔隙,从而有利于增强水泥粘结层与垫层以及面层的粘结强度,使得水泥粘结层与垫层以及面层更加不容易分离,进而使得地面不容易出现空鼓现象,使得地面的抗压强度不容易受到影响,使得地面在受到重物砸击时更加不容易开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硅粉的粒径为800-1000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微硅粉的粒径为800-1000目,有利于微硅粉更好地填充水泥粘结层中的孔隙,同时有利于微硅粉更好地填充水泥粘结层与垫层以及面层的粘结界面的孔隙,使得水泥粘结层与垫层以及面层间更加不容易分离,从而使得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泥地面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nS1、基层处理:清理基层;/nS2、湿润基层:在基层上洒水润湿,并排除基层表面的积水;/nS3、粉刷素水泥浆层:在润湿的基层表面粉刷一层水泥与水的比例为1:0.4-0.45的素水泥浆以形成素水泥浆层;/nS4、铺设细石混凝土垫层:边铺设素水泥浆,边在素水泥浆层上浇筑细石混凝土垫层以形成细石混凝土垫层;/nS5、铺设水泥粘结层:在细石混凝土凝固前,在细石混凝土垫层上浇筑黏性水泥以形成水泥粘结层;/nS6、铺放灰饼:根据设计图纸的标高线,在黏性水泥凝固之前,在水泥粘结层上均匀铺放灰饼,并使得灰饼部分嵌入至水泥粘结层中以固定;/nS7、铺设面层:在黏性水泥凝固之前,在水泥粘结层上浇筑水泥砂浆以形成面层;/nS8、第一遍抹压:在水泥砂浆初凝前,抹平面层表面的脚印;/nS9、第二遍抹压:在水泥砂浆凝结至人踩在面层上有脚印但不下陷时,抹压面层表面至平而出光;/nS10、第三遍抹压:在水泥砂浆终凝前,且抹平工具在抹平过程中不留有抹平印时,抹压面层至第二遍抹压的抹纹被压平;/nS11、养护成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泥地面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基层处理:清理基层;
S2、湿润基层:在基层上洒水润湿,并排除基层表面的积水;
S3、粉刷素水泥浆层:在润湿的基层表面粉刷一层水泥与水的比例为1:0.4-0.45的素水泥浆以形成素水泥浆层;
S4、铺设细石混凝土垫层:边铺设素水泥浆,边在素水泥浆层上浇筑细石混凝土垫层以形成细石混凝土垫层;
S5、铺设水泥粘结层:在细石混凝土凝固前,在细石混凝土垫层上浇筑黏性水泥以形成水泥粘结层;
S6、铺放灰饼:根据设计图纸的标高线,在黏性水泥凝固之前,在水泥粘结层上均匀铺放灰饼,并使得灰饼部分嵌入至水泥粘结层中以固定;
S7、铺设面层:在黏性水泥凝固之前,在水泥粘结层上浇筑水泥砂浆以形成面层;
S8、第一遍抹压:在水泥砂浆初凝前,抹平面层表面的脚印;
S9、第二遍抹压:在水泥砂浆凝结至人踩在面层上有脚印但不下陷时,抹压面层表面至平而出光;
S10、第三遍抹压:在水泥砂浆终凝前,且抹平工具在抹平过程中不留有抹平印时,抹压面层至第二遍抹压的抹纹被压平;
S11、养护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地面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S6中,相邻灰饼的间距为1.5m-2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地面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细石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5cm,所述水泥粘结层的厚度为5-10cm,所述面层的厚度为30-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彬黄瑶锋李晓东李俊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卓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