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10034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包括前插接头和后插接头,所述前插接头与后插接头的底端皆设置有进线口,且前插接头与后插接头一侧的底部皆设置有接地线,所述前插接头与后插接头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压线端子,且压线端子的顶部皆设置有连接块,所述前插接头靠近后插接头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插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有转环,并在转环的内侧设置有复位槽,通过转环在转动的过程中对按压块与限位杆进行挤压,使得限位杆能够伸入到插口的内部,并与插块上的限位插孔配合使用,电缆的接头过程中无需采用固定螺母进行固定,使得装置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降低了电缆接头连接所需的时间,实用性更高。

A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front and rear plug-in cable join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front and rear plug-in cable joints,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plug-in joint and a rear plug-in joint. The bottom ends of the front plug-in joint and the rear plug-in joint are provided with wire inlets, the bottom of one side of the front plug-in joint and the rear plug-in joint is provided with ground wires,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front plug-in joint and the rear plug-in joint is provided with wire terminals, and the top of the wire terminals All of them are provided with connecting blocks, and the top of the front plug-in connector near the rear plug-in connector is provided with a socket. The utility model is equipped with a rotating ring, and a reset groov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rotating ring. During the rotation of the rotating ring, the pressing block and the limit rod are squeezed, so that the limit rod can extend into the inner part of the spigot, and be used together with the limit jack on the inserting block. The cable joint process does not need to be fixed by the fixed nut, so that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device is more convenient and quick, and the cable is lowered The time required for cable joint connection is reduced and the practicability is hig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气配件
,具体为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电缆接头又称电缆头,电缆敷设好后,为了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线路,各段线必须连接为一个整体,这些连接点就称为电缆接头,电缆线路中间部位的电缆接头称为中间接头,而线路两末端的电缆接头称为终端头,当需要增加多个接线端口时就需要插接多个电缆接头相互插接,但传统的前后插接电缆接头在安装固定过程中采用螺母与螺杆相配合的方式进行安装与固定,使用较为不便,且拆卸较为繁琐,另外传统的前后插接连接头安装完成之后缺乏密封,导致灰尘容易进入到连接头的内部,影响电缆线的连接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包括前插接头和后插接头,所述前插接头与后插接头的底端皆设置有进线口,且前插接头与后插接头一侧的底部皆设置有接地线,所述前插接头与后插接头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压线端子,且压线端子的顶部皆设置有连接块,所述前插接头靠近后插接头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插口,且插口外侧的前插接头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槽,所述环形限位槽内部的下方均匀设置有按压块,且按压块底部的外侧皆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按压块底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限位杆,且限位杆远离按压块的一端皆延伸至前插接头的内部,所述环形限位槽内部的外侧设置有按压块,且转环的内侧均匀设置有复位槽,所述插口的内部设置有插块,且插块的外侧均匀设置有与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插孔,所述插块远离前插接头的一端设置有后插接头,且插块与后插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后插接头靠近前插接头一侧的顶部设置有套管,且套管的内部均匀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皆设置有滑块,且滑块远离套管的一端皆与前插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套管内侧远离前插接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橡胶圈,所述前插接头上设置有与套管相配合的第二橡胶圈。优选的,所述前插接头与后插接头的内侧皆设置有绝缘层。优选的,所述转环的外侧皆设置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外侧皆设置有防滑纹。优选的,所述后插接头远离前插接头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绝缘盖,且绝缘盖与后插接头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滑块设置有四组,且相邻滑块之间的距离相同。优选的,所述限位杆设置有五组,且相邻限位杆之间的夹角为7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安装有转环,并在转环的内侧设置有复位槽,通过转环在转动的过程中对按压块与限位杆进行挤压,使得限位杆能够伸入到插口的内部,并与插块上的限位插孔配合使用,电缆的接头过程中无需采用固定螺母进行固定,使得装置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降低了电缆接头连接所需的时间,实用性更高,后接插头外侧套管的设置,通过套管与第一橡胶圈、第二橡胶圈配合使用,使得电缆在连接完成之后,利用套管能够对连接处进行防护,避免灰尘与雨水的进入,确保了装置内部的清洁,增强了电缆连接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前插接头测试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线口;2、接地线;3、前插接头;4、压线端子;5、连接块;6、插口;7、插块;8、套管;9、滑块;10、第一橡胶圈;11、绝缘盖;12、后插接头;13、环形限位槽;14、第二橡胶圈;15、转环;16、滑槽;17、限位插孔;18、复位槽;19、按压块;20、复位弹簧;21、限位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包括前插接头3和后插接头12,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的底端皆设置有进线口1,且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一侧的底部皆设置有接地线2,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压线端子4,且压线端子4的顶部皆设置有连接块5,前插接头3靠近后插接头12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插口6,且插口6外侧的前插接头3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槽13,环形限位槽13内部的下方均匀设置有按压块19,且按压块19底部的外侧皆设置有复位弹簧20,按压块19底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限位杆21,且限位杆21远离按压块19的一端皆延伸至前插接头3的内部,环形限位槽13内部的外侧设置有按压块19,且转环15的内侧均匀设置有复位槽18,插口6的内部设置有插块7,且插块7的外侧均匀设置有与限位杆21相配合的限位插孔17,插块7远离前插接头3的一端设置有后插接头12,且插块7与后插接头12固定连接,后插接头12靠近前插接头3一侧的顶部设置有套管8,且套管8的内部均匀设置有滑槽16,滑槽16的内部皆设置有滑块9,且滑块9远离套管8的一端皆与前插接头3固定连接,套管8内侧远离前插接头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橡胶圈10,前插接头3上设置有与套管8相配合的第二橡胶圈14。在本实施中: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的内侧皆设置有绝缘层,降低装置触电的风险,转环15的外侧皆设置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外侧皆设置有防滑纹,方便对转环15进行转动,后插接头12远离前插接头3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绝缘盖11,且绝缘盖11与后插接头12螺纹连接,确保后插接头12的使用安全,滑块9设置有四组,且相邻滑块9之间的距离相同,提高了套管8的稳定性,限位杆21设置有五组,且相邻限位杆21之间的夹角为72°,提高了装置连接的稳定性。工作原理:使用时,对电缆进行剥皮,露出线芯,然后通过进线口1分别插入到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的内部,并通过压线端子4将线芯进行固定,将线芯与连接块5导通,然后,手持后插接头12,将插块7插入到插口6的内部,并将限位杆21与限位插孔17相对应,然后,顺时针转动转环15,利用转环15的内壁对按压块19进行挤压,将限位杆21插入到限位插孔17的内部,对插块7进行固定,继而对后插接头12进行固定,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连接完成之后,拖动套管8向前插接头3的一侧进行移动,将第二橡胶圈14移动到套管8的内部,并与套管8紧密贴合,同时第一橡胶圈10随套管8进行滑动,并与插块7的侧壁进行贴合,确保连接处的密封,电缆接头连接完成,将接地线2与地面接触。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包括前插接头(3)和后插接头(1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的底端皆设置有进线口(1),且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一侧的底部皆设置有接地线(2),所述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压线端子(4),且压线端子(4)的顶部皆设置有连接块(5),所述前插接头(3)靠近后插接头(12)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插口(6),且插口(6)外侧的前插接头(3)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槽(13),所述环形限位槽(13)内部的下方均匀设置有按压块(19),且按压块(19)底部的外侧皆设置有复位弹簧(20),所述按压块(19)底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限位杆(21),且限位杆(21)远离按压块(19)的一端皆延伸至前插接头(3)的内部,所述环形限位槽(13)内部的外侧设置有按压块(19),且转环(15)的内侧均匀设置有复位槽(18),所述插口(6)的内部设置有插块(7),且插块(7)的外侧均匀设置有与限位杆(21)相配合的限位插孔(17),所述插块(7)远离前插接头(3)的一端设置有后插接头(12),且插块(7)与后插接头(12)固定连接,所述后插接头(12)靠近前插接头(3)一侧的顶部设置有套管(8),且套管(8)的内部均匀设置有滑槽(16),所述滑槽(16)的内部皆设置有滑块(9),且滑块(9)远离套管(8)的一端皆与前插接头(3)固定连接,所述套管(8)内侧远离前插接头(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橡胶圈(10),所述前插接头(3)上设置有与套管(8)相配合的第二橡胶圈(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后插接电缆接头连接结构,包括前插接头(3)和后插接头(1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的底端皆设置有进线口(1),且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一侧的底部皆设置有接地线(2),所述前插接头(3)与后插接头(1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压线端子(4),且压线端子(4)的顶部皆设置有连接块(5),所述前插接头(3)靠近后插接头(12)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插口(6),且插口(6)外侧的前插接头(3)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槽(13),所述环形限位槽(13)内部的下方均匀设置有按压块(19),且按压块(19)底部的外侧皆设置有复位弹簧(20),所述按压块(19)底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限位杆(21),且限位杆(21)远离按压块(19)的一端皆延伸至前插接头(3)的内部,所述环形限位槽(13)内部的外侧设置有按压块(19),且转环(15)的内侧均匀设置有复位槽(18),所述插口(6)的内部设置有插块(7),且插块(7)的外侧均匀设置有与限位杆(21)相配合的限位插孔(17),所述插块(7)远离前插接头(3)的一端设置有后插接头(12),且插块(7)与后插接头(12)固定连接,所述后插接头(12)靠近前插接头(3)一侧的顶部设置有套管(8),且套管(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博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