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惰轮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0586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辅助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惰轮衬套,包括惰轮衬套,所述惰轮衬套外壁中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拔模角度I,且惰轮衬套的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拔模角度II。该惰轮衬套,通过将惰轮衬套的内径和外径上拔模角度设置成两个,避免了零件在起模时卡滞在模腔内,提高了零件脱模的便捷性,通过将分型面设置在零件的中部位置,铸件的集渣和气孔集中在零件中间部位的分型面处,更易于打磨处理,减少了应力的集中,加强了零件的性能。

A kind of idler bush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chanical auxiliary equipment, and discloses an idler bush, which includes an idler bush. The two sides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outer wall of the idler bush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draft angle I, and the inner part of the idler Bush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hole,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hrough hole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draft angle II. By setting the draft angle on the inner diameter and outer diameter of the idler bushing into two, the part can avoid being stuck in the mold cavity when it is lifted, which improves the convenience of part demoulding. By setting the parting surf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part, the slag and air hole of the casting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parting surface of the middle part, it is easier to polish and reduce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惰轮衬套
本技术涉及机械辅助设备
,具体为一种惰轮衬套。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惰轮衬套的使用中发现,由于现有惰轮衬套的内径和外径只设置一个拔模角度,导致在使零件脱模时不够敏捷,使得零件卡滞在模腔内,同时影响了零件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惰轮衬套,具备易于拔模和加强了惰轮性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惰轮衬套的内径和外径只设置一个拔模角度,导致在使零件脱模时不够敏捷,使得零件卡滞在模腔内,同时影响了零件的结构强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惰轮衬套,包括惰轮衬套,所述惰轮衬套外壁中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拔模角度I,且惰轮衬套的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拔模角度II。优选的,所述惰轮衬套的中部设置有分型面。优选的,两个所述拔模角度I的角度不同,一个所述拔模角度I的角度数为4°,另一个所述拔模角度I的角度数为1.5°。优选的,两个所述拔模角度II的角度相同,且两个拔模角度II的角度数为1.2°。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惰轮衬套,通过将惰轮衬套的内径和外径上拔模角度设置成两个,避免了零件在起模时卡滞在模腔内,提高了零件脱模的便捷性。2、该惰轮衬套,通过将分型面设置在零件的中部位置,铸件的集渣和气孔集中在零件中间部位的分型面处,更易于打磨处理,减少了应力的集中,加强了零件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惰轮衬套;2、拔模角度I;3、通孔;4、拔模角度II。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图中的阴影填充无特殊含义,仅为了区别图中各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请参阅图1-2,一种惰轮衬套,包括惰轮衬套1,惰轮衬套1的中部设置有分型面,通过将分型面设置在惰轮衬套1的中部,便于铸件的集渣和气孔集中在零件的中间部位,更易于打磨处理,减少应力集中,加强零件的性能,惰轮衬套1外壁中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拔模角度I2,两个拔模角度I2的角度不同,一个拔模角度I2的角度数为4°,另一个拔模角度I2的角度数为1.5°,且惰轮衬套1的内部开设有通孔3,通孔3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拔模角度II4,两个拔模角度II4的角度相同,且两个拔模角度II4的角度数为1.2°,通过在惰轮衬套1内径和外径的中部设置连个拔模角度,使得零件咋脱模时更加的便捷,避免卡滞在模腔内,提高了拔模的便利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惰轮衬套,包括惰轮衬套(1),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衬套(1)外壁中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拔模角度I(2),且惰轮衬套(1)的内部开设有通孔(3),所述通孔(3)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拔模角度II(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惰轮衬套,包括惰轮衬套(1),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衬套(1)外壁中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拔模角度I(2),且惰轮衬套(1)的内部开设有通孔(3),所述通孔(3)内腔中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拔模角度II(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惰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衬套(1)的中部设置有分型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诗君黄春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轴承总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