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9668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包括内管、外管、转换器和引流袋,内管一端插设在外管内,另一端和转换器顶面连接,转换器底面通过软管和引流袋连接,转换器包括上接头和下接头,上接头和下接头通过按扣结构固定,上接头设置有限流槽、上导流槽、定位槽和上引流道,上引流道进口设置在上接头顶面中部,上引流道出口设置在上导流槽内,下接头设置有限流块、下导流槽、定位块和下引流道,下引流道进口设置有在下导流槽内,下引流道出口设置在下接头底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转换器能够实现无需拔出软管单个更换引流袋,通过上导流槽和下导流槽形成的通道防止没有及时转接引流袋而引起液体回流的现象。

A multifunctional drainage tub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 multifunctional drainage tube, which comprises an inner tube, an outer tube, a converter and a drainage bag. One end of the inner tube is inserted in the outer tube,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top surface of the converter,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converter is connected with a hose and a drainage bag, the converter includes an upper connector and a lower connector, the upper connector and the lower connector are fixed by a button structure, and the upper connector is provided with The upper drainage channel inlet is arran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top surface of the upper joint, the upper drainage channel outlet is arranged in the upper drainage channel, the lower joint is arranged with the limited flow block, the lower drainage channel, the positioning block and the lower drainage channel, the lower drainage channel inlet is arranged in the lower drainage channel, and the lower drainage channel outlet is arranged i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lower joint. Through the converter,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the single replacement of the drainage bag without pulling out the hose, and prevent the phenomenon of liquid backflow caused by the failure to timely transfer the drainage bag through the channel formed by the upper and lower guide groov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尤其是一种多功能引流管。
技术介绍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和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在病人应用引流管时,要注意护理。目前,医院在给患者进行引流的过程中,当一个引流袋收集满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和液体,在更换过程中需要将软管进行拔出会导致积液低落,增加清理工作。此外,在集液过程中,患者本人或患者看护人员往往要不时看着输液器的观察窗,担心引流袋集满而不能及时更换,造成体内积液增加,造成安全隐患,无形之中就给患者或其看护人员增加了看护负担和心理压力,尤其是病情较重而又无人照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意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引流管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引流管。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包括内管、外管、转换器和引流袋,所述内管一端插设在外管内,另一端和转换器顶面连接,所述转换器底面通过软管和引流袋连接,所述转换器包括上接头和下接头,所述上接头和下接头通过按扣结构固定,所述上接头底面上从外而内设置有限流槽、上导流槽和定位槽,所述上接头内设置有上引流道,所述上引流道进口设置在上接头顶面中部,所述上引流道出口设置在上导流槽内,所述下接头顶面上从外而内设置有和限流槽契合的限流块、和上导流槽契合的下导流槽以及和定位槽对应的定位块,所述下接头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下引流道,所述下引流道进口设置有在下导流槽内,所述下引流道出口设置在下接头底面。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外管上均匀设置有引流孔。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内管和上接头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引流袋内设置有彩色的悬浮球。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按扣结构包括设置在上接头侧面的公端凸缘和下接头侧面的母端凸缘。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上接头内均匀设置有三个定位槽,限流槽呈空心圆柱状,上导流槽和下导流槽呈环状结构,定位槽为半球形。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上引流道为斜流道,下接头内均匀设置有三个下引流道,下引流道为直流道,下引流道进口设置在下接头顶面圆心到定位块的射线上,下引流道进口直径大于上引流道出口直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软管一端和下引流道出口连接,另一端和引流袋连接,下引流道、软管和引流袋数量一一对应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上接头和下接头侧面上设置有磨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转换器能够实现无需拔出软管单个更换引流袋,防止体腔中积聚的脓、血和液体滴落在地面,通过引流袋内的彩色悬浮球能够便于人员观察引流袋内的液体高度,通过上导流槽和下导流槽形成的通道,防止没有及时转接引流袋而引起液体回流的现象,极大地减轻了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减少了患者或其看护人员对输液过程的看护负担,减少了意外情况的发生。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A的结构放大图;图3是上接头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下接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管,2、外管,3、转换器,4、引流袋,5、上接头,6、下接头,7、限流槽,8、上导流槽,9、定位槽,10、上引流道,11、限流块,12、下导流槽,13、定位块,14、下引流道,15、引流孔,16、密封圈,17、悬浮球,18、公端凸缘,19、母端凸缘,20、磨纹,21、软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包括内管1、外管2、转换器3和引流袋4,所述内管1一端插设在外管2内,另一端和转换器3顶面连接,所述转换器3底面通过软管21和引流袋4连接,所述转换器3包括上接头5和下接头6,所述上接头5和下接头6通过按扣结构固定,所述上接头5底面上从外而内设置有限流槽7、上导流槽8和定位槽9,所述上接头5内设置有上引流道10,所述上引流道10进口设置在上接头5顶面中部,所述上引流道10出口设置在上导流槽8内,所述下接头6顶面上从外而内设置有和限流槽7契合的限流块11、和上导流槽8契合的下导流槽12以及和定位槽9对应的定位块13,限流块11能够防止积液流出,定位块13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辨别上引流道10和下引流道14是否对齐,所述下接头6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下引流道14,所述下引流道14进口设置有在下导流槽12内,所述下引流道14出口设置在下接头6底面,本技术通过转换器3能够实现无需拔出软管21单个更换引流袋4,防止体腔中积聚的脓、血和液体滴落在地面,通过引流袋4内的彩色悬浮球17能够便于人员观察引流袋内的液体高度,通过上导流槽8和下导流槽12形成的通道,防止没有及时转接引流袋4而引起液体回流的现象,极大地减轻了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减少了患者或其看护人员对输液过程的看护负担,减少了意外情况的发生。所述外管2上均匀设置有引流孔15,所述引流袋4内设置有彩色的悬浮球17。如图2、3和4所示,所述内管1和上接头5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16,所述按扣结构包括设置在上接头5侧面的公端凸缘18和下接头6侧面的母端凸缘19,所述上接头5内均匀设置有三个定位槽9,限流槽7呈空心圆柱状,上导流槽8和下导流槽12呈环状结构,定位槽9为半球形,所述上引流道10为斜流道,下接头6内均匀设置有三个下引流道14,下引流道14为直流道,下引流道14进口设置在下接头6顶面圆心到定位块13的射线上,下引流道14进口直径大于上引流道10出口直径,所述软管21一端和下引流道14出口连接,另一端和引流袋4连接,下引流道14、软管21和引流袋4数量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接头5和下接头6侧面上设置有磨纹20,为了增大摩擦力便于抓取。工作原理:在引流袋4收集液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贯穿悬浮球17的位置能够快速辨别引流袋4的液体含量,从而节约时间,若引流袋4内收集满时,转动上接头5通过定位块13和定位槽9的配合,使得上引流道10和另一个下引流道14对准,若引流袋4内收集满时未及时更换,上导流槽8和下导流槽12形成的通道使液体分流带其余引流袋4内。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其特征是,包括内管(1)、外管(2)、转换器(3)和引流袋(4),所述内管(1)一端插设在外管(2)内,另一端和转换器(3)顶面连接,所述转换器(3)底面通过软管(21)和引流袋(4)连接,所述转换器(3)包括上接头(5)和下接头(6),所述上接头(5)和下接头(6)通过按扣结构固定,所述上接头(5)底面上从外而内设置有限流槽(7)、上导流槽(8)和定位槽(9),所述上接头(5)内设置有上引流道(10),所述上引流道(10)进口设置在上接头(5)顶面中部,所述上引流道(10)出口设置在上导流槽(8)内,所述下接头(6)顶面上从外而内设置有和限流槽(7)契合的限流块(11)、和上导流槽(8)契合的下导流槽(12)以及和定位槽(9)对应的定位块(13),所述下接头(6)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下引流道(14),所述下引流道(14)进口设置有在下导流槽(12)内,所述下引流道(14)出口设置在下接头(6)底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其特征是,包括内管(1)、外管(2)、转换器(3)和引流袋(4),所述内管(1)一端插设在外管(2)内,另一端和转换器(3)顶面连接,所述转换器(3)底面通过软管(21)和引流袋(4)连接,所述转换器(3)包括上接头(5)和下接头(6),所述上接头(5)和下接头(6)通过按扣结构固定,所述上接头(5)底面上从外而内设置有限流槽(7)、上导流槽(8)和定位槽(9),所述上接头(5)内设置有上引流道(10),所述上引流道(10)进口设置在上接头(5)顶面中部,所述上引流道(10)出口设置在上导流槽(8)内,所述下接头(6)顶面上从外而内设置有和限流槽(7)契合的限流块(11)、和上导流槽(8)契合的下导流槽(12)以及和定位槽(9)对应的定位块(13),所述下接头(6)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下引流道(14),所述下引流道(14)进口设置有在下导流槽(12)内,所述下引流道(14)出口设置在下接头(6)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外管(2)上均匀设置有引流孔(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内管(1)和上接头(5)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16)。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桂芬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