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及安装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68574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0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及安装方法,包括桁架,所述桁架两端的下部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焊接有呈竖直状态的卡板,所述卡板的上端面开设有卡槽,所述桁架的端部的下方卡设在卡槽内,所述支撑柱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座板。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整个支撑系统的结构简单,安装搭设方便,在安装搭设的过程中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改善施工环境,在使用后便于进行拆卸放置,且便于进行运输周转,有利于进行推广使用。

A support system for post cast strip and its install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upport system and an installation method for a post cast strip, including a truss, the lower part of the two ends of the truss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 column, the upper end of the support column is welded with a clamp plate in a vertical state,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clamp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clamp groove, the lower side of the end of the truss is arranged in the clamp groove,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support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 base plate. The whole support system of the invention has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and erection, small space occupied in the process of installation and erec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convenient for disassembly and placement after use, convenient for transportation and turnover, and convenient for promotion and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及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后浇带
,尤其涉及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建筑工程当中,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日渐广泛。在进行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无法对超长混凝土结构进行一次性浇筑成型,必须采用分段浇筑的方式施工,基于此背景下,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后浇带是为减少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施工中温度应力的影响,按照设计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若干部分,待前期浇筑混凝土的收缩尽可能完成之后再用膨胀混凝土浇筑后浇带将超长结构连接。后浇带在存在及至后期用膨胀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过程中,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均需要通过外部结构来获得支撑,传统用于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的支撑装置存在着结构复杂,不便于搭设拆卸,且较为占用空间的缺点。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及安装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及安装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包括桁架,所述桁架两端的下部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焊接有呈竖直状态的卡板,所述卡板的上端面开设有卡槽,所述桁架的端部的下方卡设在卡槽内,所述支撑柱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座板。优选的,所述桁架包括若干弦杆和若干腹杆,所述弦杆和两根腹杆之间构成三角形单元,所述弦杆与单根腹杆之间构成单角形单元,所述三角形单元为一组,且所述单角形单元为若干组,所述三角形单元上的两根腹杆的其中一端分别焊接在弦杆的两端,两根所述腹杆上的另一端之间相焊接,两根所述腹杆之间相焊接的部份与弦杆的中端相对齐,所述单角形单元上的腹杆的其中一端焊接在弦杆的一端,所述腹杆的另一端与弦杆的中部相对齐。优选的,所述三角形单元上的腹杆的端部外侧均焊接有第一装配座,所述单角形单元上的腹杆端部的外侧也焊接有第一装配座,所述单角形单元上弦杆远离腹杆的一端的内侧及腹杆远离弦杆的一端的内侧均焊接有第二装配座,所述第一装配座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装配座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优选的,所述三角形单元上的两根腹杆的中垂线及弦杆的中垂线之间的交点处设有拼装座,所述拼装座的外环面对应腹杆的中端及弦杆的中端均焊接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在对应的腹杆的中端或对应的弦杆的中端。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桁架的装配:将一组三角形单元和多组单角形单元进行同时拼装,在拼装的过程中对相接触的第一装配座与第二装配座之间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使用连接螺栓进行连接,即桁架拼装完成;(b)桁架的安设:针对桁架选取两个支撑柱,并使两个支撑柱分别置于支撑柱的两端,在将桁架的两端卡设在支撑柱上卡板的卡槽内;(c)支撑柱的竖立:将桁架两端所对应的支撑柱进行同时竖立,并使支撑柱在竖立后处于竖直状态;(d)支撑柱的调整:对桁架两端所对应的支撑柱进行水平移动,并使桁架的上部移动至后浇带的待支撑处,此时在支撑柱的下端与支撑面之间设置支撑座板,并调节支撑座板呈水平状态,并在支撑座板调节至水平状态后,确保桁架的上部与后浇带的待支撑处相接触,此时整个支撑系统安装完成。优选的,步骤a中桁架在装配时,可通过控制单角形单元的具体数目来控制装配后的桁架的跨度,且桁架在装配时,三角形单元上的弦杆及单角形单元上的弦杆均呈水平状态。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及安装方法,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在使用的过程中桁架相对支撑柱可进行拼装及拆卸,且桁架由三角形单元和单角形单元装配而成,且三角形单元和单角形单元之间的装配及桁架与支撑柱之间的拼装均较为简单方便易操作,即使得整个支撑系统便于进行使用,在使用后便于进行拆卸、放置及运输;由于桁架在受力时将所受的力传递至两端的支撑柱,因此整个支撑系统的受力明确,进而使支撑系统有很好的承载能力;处在两端的支撑柱使支撑系统在安装搭设的过程中所占用的空间减小,提高了后浇带处的施工面,进而有利于改善施工环境,便于在后浇带处的施工的进行,因此整个支撑系统的结构简单,安装搭设方便,在使用后便于进行拆卸放置,且便于进行运输周转,有利于进行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系统架设在后浇带处架设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桁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桁架的三角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桁架的单角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桁架的第一装配座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桁架的第二装配座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弦杆1、腹杆2、三角形单元3、单角形单元4、第一装配座5、第二装配座6、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8、支撑座板9、拼装座10、拼装孔11、安装杆12、桁架13、支撑柱14、卡板15、卡槽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8,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包括桁架13,桁架13两端的下部设有支撑柱14,支撑柱14的上端焊接有呈竖直状态的卡板15,卡板15的上端面开设有卡槽16,桁架13的端部的下方卡设在卡槽16内,支撑柱14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座板9。桁架13包括若干弦杆1和若干腹杆2,弦杆1和两根腹杆2之间构成三角形单元3,弦杆1与单根腹杆2之间构成单角形单元4,三角形单元3为一组,且单角形单元4为若干组,三角形单元3上的两根腹杆2的其中一端分别焊接在弦杆1的两端,两根腹杆2上的另一端之间相焊接,两根腹杆2之间相焊接的部份与弦杆1的中端相对齐,单角形单元4上的腹杆2的其中一端焊接在弦杆1的一端,腹杆2的另一端与弦杆1的中部相对齐。三角形单元3上的腹杆2的端部外侧均焊接有第一装配座5,单角形单元4上的腹杆2端部的外侧也焊接有第一装配座5,单角形单元4上弦杆1远离腹杆2的一端的内侧及腹杆2远离弦杆1的一端的内侧均焊接有第二装配座6,第一装配座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7,第二装配座6上开设有第二通孔8。三角形单元3上的两根腹杆2的中垂线及弦杆1的中垂线之间的交点处设有拼装座10,拼装座10的外环面对应腹杆2的中端及弦杆1的中端均焊接有安装杆12,安装杆12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在对应的腹杆2的中端或对应的弦杆1的中端。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包括桁架(13),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13)两端的下部设有支撑柱(14),所述支撑柱(14)的上端焊接有呈竖直状态的卡板(15),所述卡板(15)的上端面开设有卡槽(16),所述桁架(13)的端部的下方卡设在卡槽(16)内,所述支撑柱(14)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座板(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包括桁架(13),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13)两端的下部设有支撑柱(14),所述支撑柱(14)的上端焊接有呈竖直状态的卡板(15),所述卡板(15)的上端面开设有卡槽(16),所述桁架(13)的端部的下方卡设在卡槽(16)内,所述支撑柱(14)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座板(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13)包括若干弦杆(1)和若干腹杆(2),所述弦杆(1)和两根腹杆(2)之间构成三角形单元(3),所述弦杆(1)与单根腹杆(2)之间构成单角形单元(4),所述三角形单元(3)为一组,且所述单角形单元(4)为若干组,所述三角形单元(3)上的两根腹杆(2)的其中一端分别焊接在弦杆(1)的两端,两根所述腹杆(2)上的另一端之间相焊接,两根所述腹杆(2)之间相焊接的部份与弦杆(1)的中端相对齐,所述单角形单元(4)上的腹杆(2)的其中一端焊接在弦杆(1)的一端,所述腹杆(2)的另一端与弦杆(1)的中部相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单元(3)上的腹杆(2)的端部外侧均焊接有第一装配座(5),所述单角形单元(4)上的腹杆(2)端部的外侧也焊接有第一装配座(5),所述单角形单元(4)上弦杆(1)远离腹杆(2)的一端的内侧及腹杆(2)远离弦杆(1)的一端的内侧均焊接有第二装配座(6),所述第一装配座(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7),所述第二装配座(6)上开设有第二通孔(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浇带用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单元(3)上的两根腹杆(2)的中垂线及弦杆(1)的中垂线之间的交点处设有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晓波陈煜东田亮张勇刘莉刚邹远铭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湖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