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瓦的结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726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屋瓦的结合结构,特别是屋瓦的单元体与单元体之间结合结构,其单元体是呈矩形状的构件,不同单元体之间纵向可结合,横向可靠合;其构成主要是由本体、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三者形成,其中第一结合部可与横向挂瓦条结合或与另一屋瓦单元体的第二结合部扣合;除了可快速稳定的结合外,其形成具有多重阻挡风、雨的结合结构。

Combined structure of roof ti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mbined structure of roof tiles, in particular a combined structure between the unit body and the unit body of the roof tiles. The unit body is a member in a rectangular shape, and different units can be combined longitudinally and reliably horizontally. The structur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body, the first combined part and the second combined part, wherein the first combined part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horizontal tile hanging strip or with another house The second joint part of the tile unit is buckled; in addition to the fast and stable combination, it forms a combination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barriers to wind and r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屋瓦的结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屋瓦结构,尤指屋瓦与屋瓦间的快速结合、多重阻挡风雨的构成结构。
技术介绍
在斜向的屋顶上设置瓦片等物,用以覆盖屋顶,其除了保护房屋外,需能承受雨淋及风压等。如图1所示的现有屋瓦实施例,其由若干单元体A作相互的重迭与组合,并凭借挂瓦条B的配合而施作于屋顶。屋瓦与屋瓦之间,在施工时,需讲求结合的快速与确实,在施工后,屋瓦与屋瓦间构件的互相作完善的结合才能顺利的排除雨雪、并且不使水液积滞于其中,且不易因遭受风力而掀起。现有屋瓦与挂瓦条的结合,通常在使屋瓦稳定的结合于屋顶,其挂瓦条本体通常不具备其他功能。本技术申请人长期工作于此领域,认为其结构应重新作通盘的检讨,乃研创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在提供一种屋瓦结构,尤指一种构造,主要目的在该构造使屋瓦的施工快速、结合结构确实、且能对抗风、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屋瓦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为单元体结构,包括:一本体:呈矩形状,横向可延伸,纵向具有预设尺寸;本体具有顶面与底面,顶面的纵向一侧下方形成第一结合部,顶面的另一侧形成第二结合部;本体的横向侧面为上下切面;一第一结合部及一第二结合部:设置于本体纵向的两侧,第一结合部具有勾部、凸起及凹槽,第二结合部具有扣部、凹槽及凸起;不同单元体之间凭借第一结合部下侧与第二结合部上侧的相互勾扣形成稳定结合结构。所述的屋瓦的结合结构,其中:本体具有平整的底面。所述的屋瓦的结合结构,其中:第一结合部的勾部为横向凹入的构件。所述的屋瓦的结合结构,其中:第一结合部包括一横向插槽。所述的屋瓦的结合结构,其中:第二结合部的扣部为横向上方凸出的构件。本技术屋瓦凭借不同单元体的纵向两端的结合,其具有勾合与扣合的特征,不但能使结合更确实,且对于抵抗风压、渗水具有更佳效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屋瓦图例。图2是本技术屋瓦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屋瓦的剖视图例。图4是本技术屋瓦的第一结合部与横向挂瓦条的结合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屋瓦的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状态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屋瓦的施工状态(一)。图7是本技术屋瓦的施工状态(二)。图8是本技术屋瓦与挂瓦条结合状态例。图9是本技术屋瓦与挂瓦条结合状态例。图10是本技术屋瓦与挂瓦条的导流排水状态例。附图标记说明:A-单元体;B-挂瓦条;10-本体;11-顶面;12-底面;20-第一结合部;21-勾部;22-凸起;23-凹槽;24-插槽;30-第二结合部;31-扣部;32-凹槽;33-凸起;40-横向挂瓦条;41-插掣部;50-纵向挂瓦条;51-凹槽;52-凸起;60-螺丝;100-第一瓦体;200-第二瓦体;300-第三瓦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10所示,本技术屋瓦单元体的构成主要包括一本体10、一第一结合部20、一第二结合部30;第一结合部20与第二结合部30可在不同单元体作相互的结合。所称屋瓦单元体,是横向可延伸的矩形状构件,其形状可因实际需求作切割,其纵向可预设尺寸,其厚度及形状则不局限。所称本体10,是横向可延伸的矩形状构件,其至少一边横向侧面为上下切面,本体10包括顶面11、底面12。所称第一结合部20,是在本体10的纵向一侧,其可与横向挂瓦条40结合、或与另一单元体的第二结合部30结合;其包括一勾部21、一凸起22、一凹槽23及一插槽24。所称第二结合部30,是在本体10的纵向的另一侧,(其与第一结合部20呈相对的一侧),其包括一扣部31、一凹槽32及一凸起33。本技术在实施上,也包括横向挂瓦条40与纵向挂瓦条50;所称横向挂瓦条40设置于屋顶的檐部;所称纵向挂瓦条50,系以纵向方式排列结合于屋顶上,(传统上多在屋顶上作横向挂列),由于温度的流向系热上升冷下降,纵向挂瓦条50有利于空气的流动;并且不易造成水液等的滞留。横向挂瓦条40具有一插掣部41,该插掣部41可插掣第一结合部20的插槽24内,该插槽24与本体10间呈侧向,当屋瓦被固定时,两者间的插掣部41与插槽24的相互插合而形成不易上下分开的结合状态。纵向挂瓦条50主要是凭借不锈钢螺丝60等类元件结合于屋顶上,系呈凹槽状构件,具有一凹槽51及其两侧的凸起52;其凸起52顶掣于屋瓦的底面12,其凹槽51除供固定螺丝等用外,并可供作排水用途。第一结合部20的勾部21与第二结合部的扣部31互相配合,其勾部21具有一侧向的凹入,扣部31具有一相对应侧向上方的凸出;当两者呈结合状态时,其纵向因互相扣合而稳定,使第一结合部20不易受外力(包括风力)掀起,使屋瓦与屋瓦间呈较佳的结合状态。第一结合部20的凸起22可抵掣于第二结合部的凹槽32;第二结合部30的凸起33抵掣于第一结合部20的凹槽23;上述构成使第一结合部20与第二结合部30间的纵向不易产生移动。当施工时,第一瓦体100凭借其插槽24结合横向挂瓦条40的插掣部24,再以螺丝60固定于纵向挂瓦条50(或直接固定于屋顶(不局限),第二瓦体200凭借第一结合部20的勾部21勾扣于第一瓦体100的第二结合部30的扣部31,其次使凸起22插于凹槽32上,凸起33即自然的插入凹槽23内,再凭借螺丝60使第二瓦体B固定于纵向挂瓦条50或屋顶上;再接着使第三瓦体300的第一结合部20结合于第二瓦体200的第二结合部30上;也即,只需以简单的勾扣及锁定螺丝60即可有效确实的施工;形成既快速且确实的结合。上述的施工后,可知屋瓦的底面12在一平面上,而屋瓦的顶面11由第三瓦体300而第二瓦体300而第一瓦体300呈一由高而低,外表平顺,既利于雨雪等的由高而低的流动,并因外表平顺以及勾扣结构而不易受风的掀动。上述施工后,其延续的底面12呈一平面状,利于设置于纵向挂瓦条50上。并且,因屋瓦间的第一结合部20与第二结合部30的充分结合及阻隔,雨水等不易渗入。如图8~图10所示,系屋瓦与横向挂瓦条40及纵向挂瓦条50间的结合状态及其导水状态;因本技术屋瓦的单元体系呈矩形可延伸体,单元体间的纵向系第一结合部20与第二结合部30的结合,而,单元体间的横向则系靠合,于其靠合间的下方的纵向挂瓦条50则设置凹槽51,用以承接由接缝处渗下的水液,并流向位置较低的屋檐方向。因纵向挂瓦条50设置于屋顶的纵向(由高处至低处),故屋瓦下方不易产生如现有挂瓦条般的积滞水液现象。当遇逆向的风吹袭时,风力不易一再的转折于第一结合部20与第二结合部30结合时中间的缝隙,且各瓦体单元间都有紧密的连结,风力很难施力于瓦体之间。本技术构成可凭借挤型方式作大量生产。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瓦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为单元体结构,包括:/n一本体:呈矩形状,横向可延伸,纵向具有预设尺寸;本体具有顶面与底面,顶面的纵向一侧下方形成第一结合部,顶面的另一侧形成第二结合部;本体的横向侧面为上下切面;/n一第一结合部及一第二结合部:设置于本体纵向的两侧,第一结合部具有勾部、凸起及凹槽,第二结合部具有扣部、凹槽及凸起;/n不同单元体之间凭借第一结合部下侧与第二结合部上侧的相互勾扣形成稳定结合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瓦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为单元体结构,包括:
一本体:呈矩形状,横向可延伸,纵向具有预设尺寸;本体具有顶面与底面,顶面的纵向一侧下方形成第一结合部,顶面的另一侧形成第二结合部;本体的横向侧面为上下切面;
一第一结合部及一第二结合部:设置于本体纵向的两侧,第一结合部具有勾部、凸起及凹槽,第二结合部具有扣部、凹槽及凸起;
不同单元体之间凭借第一结合部下侧与第二结合部上侧的相互勾扣形成稳定结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进惠
申请(专利权)人:环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TW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