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篷头出水切换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6868 阅读:3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包括一个切换钮、一个控制杆及一个定位体,该控制杆依序设有一个较小圆径段、一个环状凹沟及套设在控制杆上的一个弹簧,该弹簧顶端设有一个止水圈,止水圈底部凹设一个嵌置槽,该定位体螺设在水龙头座孔部,设有轴向的贯穿孔,该控制杆穿置入贯穿孔内,该圆杆部的贯穿孔内缘面凸设一个与该控制杆的凹沟嵌合固定的弹性环,该螺接部内部设有一个凸缘,将止水圈限位在凸缘而呈水密状;本莲蓬头出水切换操作迅速、方便且卫生。(*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简易迅速切换水道的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一种以往卫浴设备的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10,切换开关10包含一个切换旋钮11、一支控制栓杆12、一个定位体13以及一个弹性元件14,切换旋钮11内缘面相对侧形成向外凸出的定位部111,控制栓杆12固接在切换旋钮11的顶内缘上,且控制栓杆12的外壁面121上涂有润滑油,定位体13的一端有一个圆杆部131,圆杆部131与切换旋钮11配合,且外环面的相对侧凹设有定位面132,所以可以和切换旋钮11的定位部111套合,弹性元件14是一个压缩弹簧,套置在控制栓杆12的中间部分,以控制栓杆12有回释力,藉由这些元件使切换旋钮11往上拉升并旋转一个角度时,因定位面132顶缘顶持在切换钮11的定位部111上,使控制栓杆12可以往上移动并定位,配合图2所示,当旋转切换旋钮11一个角度时,藉定位部111与定位面132相互容置配合,使控制栓杆12可以往下移动并且定位,而莲蓬头就可以切换出水或关水,且因为外壁面121上涂有润滑油,所以使得水道在切换时很滑顺。如图3、4所示,是另一个以往的链蓬头切换开关20(台湾专利公靠第209026号)莲蓬头切换开关20包含一个拉柄21、一个心轴22及一个连接套23,心轴22的上端螺固在拉柄21且心轴22的外壁面221上涂有润滑油,拉柄21的内槽壁上设有一个挡肋211,连接套23在周缘上设有一个接续面231,接续面231的下段是U形弧轨及稍斜升的端面,接续面231对应与抵止拉柄21的挡肋211,莲蓬头切换开关20可提供拉柄21提起后再旋转一个角度或直接旋转调整,由挡肋211沿接续面231上升或下降,使挡肋211进入微斜端面,以跨止定位,可防止该心轴22下降,使莲蓬头可以出水或关水切换。上述两种莲蓬头切换开关有以下的缺点该莲蓬头切换开关是藉由提起切换旋钮11或拉柄21,再旋转一个角度来切换水道,如果转切的角度控制不佳,使得切换旋钮11或拉柄21定位不能配合,那么由切换旋钮11或拉钮21所带动的控制栓杆12或心轴22就不能定位,使用时必须再提起切换旋钮11或拉柄21,并且再旋转一个角度才可以定位,造成使用的不便。而且,莲蓬头切换开关10、20为了使切换水道时更为滑顺,便在控制栓杆12及心轴22的外壁面121、221上涂抹润滑油,但是在切换水道时,控制栓杆12或心轴22与定位体13或连接套23之间无水密设计,使得切换过程无法完全呈水密状,且造成水流受到润滑油污染,卫生不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迅速、方便的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保持润滑油的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呈密水状,可阻止水流往上冲,使润滑油不被冲走,并且卫生良好。本技术的特征在于该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包括一个切换钮、一个控制杆及一个定位体,该切换钮底端呈透空筒状,内部有一个容纳空间,且内部顶缘凹设一个内螺接部,该控制杆是一支长杆,该控制杆顶端螺接在该切换钮的内螺接部,该控制杆上段部形成一个较小圆径段,中端形成一个环状凹沟,下端套设一个弹簧且形成一个止水部,该弹簧顶端设有一个止水圈,该止水圈底部凹设一个嵌置槽,可供弹簧顶端嵌置,该定位体一端形成一个圆杆部,可置入该切换钮内部的容纳空间,而在该定位体另一端形成一个筒状的螺接部,可螺设在水龙头本体的座孔部,且该定位体有一个轴向贯穿孔,使该控制杆可穿置入该贯穿孔内,并凸伸出一端,该圆杆部的贯穿孔内缘面凸设一个弹性环,且与该控制杆的凹沟嵌合固定,该螺接部内部形成一个凸缘,可将该止水圈限位,使该止水圈保持顶持在该凸缘且呈水密状,只要直接拉起该切换钮,就可使该控制杆迅速定位,达到莲蓬头出水切换的功用。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如下本技术的莲蓬头切换开关包括一种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包括一个切换钮、一个控制杆及一个定位体,所述切换钮底端呈透空筒状,内部具有一个容纳空间,且内部顶缘凹设一个内螺接部,控制杆是细长的杆体,其顶端螺接在切换钮的内螺接部,所述定位体一端形成一个圆杆部,圆杆部容置入该切换钮内部的容纳空间,定位体另一端形成一个筒状螺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上段部是一个较小圆径段,而在中段形成一个环状凹沟,并在下端套设有一个弹簧且形成一个止水部,弹簧顶端设有一个止水圈,止水圈底部凹设有一个嵌置槽,弹簧顶端嵌置入该嵌置槽;所述定位体轴向设有一个贯穿孔,所述控制杆穿置入贯穿孔内,并凸伸出一端,所述圆杆部的贯穿孔内缘面凸设一个弹性环,所述弹性环与控制杆的凹沟嵌合固定,所述螺接部内部设有一个凸缘,凸缘限制所述止水圈保持顶持在凸缘而呈水密状。所述的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体的贯穿孔内缘面形成一个嵌设固定所述弹性环的环槽。所述的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较小圆径段上涂有润滑剂。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以往莲蓬头切换开关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莲蓬头切换开关的定位图。图3是另一种以往莲蓬头切换开关的立体图。图4是图3莲蓬头切换开关的定位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出水时的剖面图。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闭水时的部面图。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包括一个切换钮30、一个控制杆40及一个定位体50。切换钮30的底端呈透空筒状,内部形成一个容纳空间31,并且切换钮30内部的顶缘32凹设一个内螺接部33,切换钮30的外壁面34凹设数个环状的凹条341,使切换钮30易于拉起。控制杆40是细长的杆子,控制杆40顶端形成一个外螺接部41,且螺固在切换钮30的内螺接部31,控制杆40上段部是一个较小的圆径段42,且圆径段42外壁面421上涂有润滑油,使控制杆40可以上、下滑顺地移动,以使水道切换顺畅,而控制杆40中端较小的圆径段42的下方形成一个环状凹沟4,并在环状凹沟4下端套设一个弹簧44,弹簧44下方设有一个止水部45,弹簧44底端441抵止在止水部45上,而控制杆4。在弹簧44上方套设有一个止水圈46,止水圈46底部凹设有一个嵌置槽461,可使弹簧44顶端442嵌置入。定位体50的一端形成一个圆杆部51,可以容置入切换钮30的容纳空间31内,定位体50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筒状的螺接部52,螺接部52可螺接在水龙头本体的座孔部70,配合图6所示,且定位体50有一个轴向贯穿孔53,使控制杆40可穿置入贯穿孔53内,并由贯穿孔53的上方凸伸出外螺接部41,而圆杆部51内壁面511凹设一个具有间隙的环槽512,一个O型的弹性环513嵌置入环槽512内,并且凸出圆杆部51的内壁面511,并与上述控制杆40的凹沟43嵌合固定,配合图7所示,使控制杆40能定位。螺接部52内部环设一个凸缘521,可以限制止水圈46,使止水圈46保持顶持在凸缘521,而呈水密状。该莲蓬头出水切换开关装设时,先将控制杆40穿置入定位体50的贯穿孔53内,再将定位体50螺固在水龙头的座孔部70,如图8所示,最后将切换钮30内部顶缘32内螺接部33螺接在控制杆40顶端的外螺接部41。切换钮30拉起时,可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莲篷头出水切换开关,包括一个切换钮、一个控制杆及一个定位体,所述切换钮底端呈透空筒状,内部具有一个容纳空间,且内部顶缘凹设一个内螺接部,控制杆是细长的杆体,其顶端螺接在切换钮的内螺接部,所述定位体一端形成一个圆杆部,圆杆部容置入该切换钮内部的容纳空间,定位体另一端形成一个筒状螺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上段部是一个较小圆径段,而在中段形成一个环状凹沟,并在下端套设有一个弹簧且形成一个止水部,弹簧顶端设有一个止水圈,止水圈底部凹设有一个嵌置槽,弹簧顶端嵌置入该嵌置槽; 所述定位体轴向设有一个贯穿孔,所述控制杆穿置入贯穿孔内,并凸伸出一端,所述圆杆部的贯穿孔内缘面凸设一个弹性环,所述弹性环与控制杆的凹沟嵌合固定,所述螺接部内部设有一个凸缘,凸缘限制所述止水圈保持顶持在凸缘而呈水密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垠
申请(专利权)人:太子铜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CN[中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