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斯凯孚公司专利>正文

用于使大型滚动轴承圈感应硬化的感应硬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65563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01:49
公开的是用于使大型滚动轴承圈感应硬化的感应硬化系统以及用于使轴承圈硬化的方法。感应硬化系统包括均具有用于对待被硬化的轴承圈加热的加热元件和用于对被加热元件加热了的轴承圈淬火的淬火装置的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分别布置在被构造为使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从开始区向在直径上相对的结束区沿着轴承圈的周缘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第一遍历元件和第二遍历元件上,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均被构造为从开始区到结束区地对轴承圈加热并在加热之后进行淬火,在结束区的区域中,还设置有被构造为在结束区中替换第一淬火装置和第二淬火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

Induction hardening system for induction hardening of large rolling bearing rings

Disclosed are an induction hardening system for induction hardening of large rolling bearing rings and a method for hardening the bearing rings. The induction hardening system includes a heating element for heating the bearing ring to be hardened and a first inductor and a second inductor for quenching the bearing ring heated by the heating element. The first inductor and the second inductor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 the end area configured to make the first inductor and the second inductor move along the bearing from the start area to the end area opposite in diameter The first inductor and the second inductor are configured to heat the bearing ring from the start area to the end area and quench it after heating. In the end area, at least one third inductor is configured to replace the first quenching device and the second quenching device in the end area Quench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使大型滚动轴承圈感应硬化的感应硬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方案1的前序的用于使大型滚动轴承圈感应硬化的感应硬化系统,以及用于使用该感应硬化系统使大型滚动轴承圈硬化的方法。
技术介绍
容易对滚动轴承(特别地,大型滚动轴承)施行用于使滚道硬化的感应硬化方法,其中在这里,使用感应硬化进给方法,在感应硬化进给方法中,一个或两个感应器沿着轴承圈的周缘并在周缘上移动,并且先加热后淬火。特别地,在沿相反的周向遍历轴承圈的两个感应器的情况下,在两个感应器相遇所在的结束区中能够到达区域,该区域不能被充分地淬火,其结果是不能获得最佳的硬度结果。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在WO2006/087152中已经提案了如下方法:以在位于感应器下方的区域中注射淬火流体的方式设置感应器的淬火喷雾器,使得在结束区中淬火也是可能的。然而,对于该方法不利的是,必须为了喷雾器在位于滚道表面与感应器之间的空间中的枢转而设置充分的空间,该空间通常不能足够地设置。因而,淬火无法均匀地发生,其结果是在得到的微观结构中可能发生差异。此外,对于该解决方案,必须为过程中的淬火和结束区中的淬火两者设计喷雾器,其结果是,特别地,与圈的轮廓适应是不可能的。由此,轴承圈会被不均匀地淬火,其结果不能获得最佳的硬度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感应硬化系统,其中遍及轴承圈的整个圆周和整个轮廓,均匀的硬度结果是可能的。该目的通过根据方案1的感应硬化系统以及根据方案12的方法实现。以下,提出一种用于使轴承圈感应硬化的感应硬化系统,感应硬化系统包括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均包括加热元件和淬火装置,加热元件用于对待被硬化的轴承圈加热,淬火装置用于对被加热元件加热了的轴承圈淬火。在这里,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分别布置在第一遍历元件(traversingelement)和第二遍历元件上,遍历元件被构造为使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从开始区向在直径上相对的结束区沿着轴承圈的周缘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移动。在这里,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还被设计成从开始区到结束区地对轴承圈加热,并且被设计成在加热之后进行淬火。现在,为了使特别均匀的加热(特别地,淬火)成为可能,在结束区所在的区域中,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第三淬火装置被设计成在结束区中替换第一淬火装置和第二淬火装置。归因于该替换,使如下成为可能:即使在结束区中,也能够获得最优的淬火,进而获得最佳的硬度。特别地,作为另一优选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设计还使如下成为可能:所有淬火装置,即第一淬火装置、第二淬火装置和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与轴承圈的轮廓适应,使得沿着轴承圈的特别均匀的淬火成为可能。在这里,应当注意,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元件上可以存在与该加热元件固定连接的另一淬火喷雾器。此外,感应硬化系统是优选的,特别是设置有第三淬火装置和第四淬火装置,第三淬火装置被构造为在结束区中替换第一淬火装置,第四淬火装置被构造为在结束区中替换第二淬火装置。由此,能够进行第一淬火装置与第三淬火装置的无缝过渡或替换,或者第二淬火装置与第四淬火装置的无缝过渡或替换。根据另一有利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设置有第三遍历元件,在第三遍历元件上,设置有包括第三加热元件的第三感应器,其被构造为对轴承圈的结束区预加热,优选地,其被构造为在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的操作期间,对轴承圈的结束区预加热。由于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在结束区中彼此抵靠,所以在该抵靠区域中,仅能够不足够地对轴承圈加热。因此,即使有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遍历轴承圈,也设置第三感应器来在该区域中对结束区预加热,使得在结束区中,能够获得最佳的硬度结果。为了使淬火装置在结束区中的替换成为可能,还有利的是,至少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被附接于第三遍历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被布置和设计成使得在第三感应器在结束区中操作(/工作)的情况下,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不活动(inactive),也就是,不通过第三淬火装置进行淬火。如果伴随着第三感应器直接地使用第三淬火装置,则归因于相对于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较晚地(later)经过,在到达第一感应器或第二感应器的结束区时,轴承圈上的已经被淬火的部位将再次受热,这将导致微观结构的劣化。在这方面,轴承圈的预加热仅经由第三感应器执行,而不进行淬火。仅在通过第一感应器或第二感应器(进行)的硬化处理之后,才进行淬火。根据另一有利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三遍历元件还被设计和控制成在为了从轴承圈移除第三感应器而使第三遍历元件移动的情况下,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能够移动到如下位置:从该位置,能够使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来到轴承圈上的操作位置。由于当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为了在结束区进行硬化而彼此靠近结束区时,无论如何必须从轴承圈移除第三感应器,所以将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同时移动到能够使其来到轴承圈上的操作位置,能够使对于同时移动淬火装置和感应装置而言非常简单的可能性成为可能。为了能够用至少一个淬火装置或者第三淬火装置或者第三淬火装置和第四淬火装置替换第一淬火装置和第二淬火装置,如果第一淬火装置、第二淬火装置和/或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或第三淬火装置和第四淬火装置)分别附接于能够独立于相关联的感应器的加热元件移动的第一输送元件(carrierelement)、第二输送元件和/或至少第三输送元件(特别地,第三输送元件和第四输送元件),则是进一步有利的。在这里,相应的输送元件被构造为使对应的淬火装置来到轴承圈上的待被处理的操作位置,或者被构造为使对应的淬火装置从轴承圈上的该操作位置移除。在这里,如果从输送元件被控制成从轴承圈上的操作位置移除第一淬火装置和/或第二淬火装置与使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特别地,第三淬火装置和第四淬火装置)来到轴承圈上的该操作位置实质上同时地进行,则是特别有利的。由此,能够实现从第一淬火装置到第三淬火装置的特别快速的过渡,或者从第二淬火装置到第四淬火装置的特别快速的过渡,使得无中断的淬火成为可能。根据另一有利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第三遍历元件和/或至少一个第三输送元件还被构造为使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沿周向移动到轴承圈上的结束区。通过该周向移动能够确保,第三淬火装置(特别地,第三淬火装置和第四淬火装置)还跟随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二加热元件。另外,在从轴承表面移除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之后,通过第三遍历元件和/或第三输送元件使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特别地,第三淬火装置和第四淬火装置)遍及布置在第一感应器装置和第二感应器装置下方的轴承区域沿周向移动,对应的淬火装置能够对该区域淬火。为了如上所述,从轴承圈移除第一感应器的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二感应器的第二加热元件,如果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各自的加热元件对应地布置在第五输送元件或第六输送元件上,并且第五输送元件及第六输送元件和/或第一遍历元件及第二遍历元件被构造为当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在结束区中不能进一步朝向彼此移动时,从轴承圈上的操作位置移除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则是进一步有利的。此外,如下示例性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使轴承圈(6)感应硬化的感应硬化系统(1),所述感应硬化系统(1)包括第一感应器(2)和第二感应器(4),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均包括加热元件(8;10)和淬火装置(14;16),所述加热元件(8;10)用于对待被硬化的所述轴承圈(6)加热,所述淬火装置(14;16)用于对被所述加热元件(8;10)加热了的所述轴承圈(6)淬火,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分别布置在第一遍历元件和第二遍历元件上,所述遍历元件被构造为使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从开始区(A)向在直径上相对的结束区(E)沿着所述轴承圈(6)的周缘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均被构造为从所述开始区(A)到所述结束区(A)地对所述轴承圈(6)加热,并且被构造为在所述加热之后进行淬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束区(E)所在的区域中,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20),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20)被构造为在所述结束区(E)中替换所述第一淬火装置(14)和所述第二淬火装置(16)。/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518 DE 102018207904.81.一种用于使轴承圈(6)感应硬化的感应硬化系统(1),所述感应硬化系统(1)包括第一感应器(2)和第二感应器(4),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均包括加热元件(8;10)和淬火装置(14;16),所述加热元件(8;10)用于对待被硬化的所述轴承圈(6)加热,所述淬火装置(14;16)用于对被所述加热元件(8;10)加热了的所述轴承圈(6)淬火,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分别布置在第一遍历元件和第二遍历元件上,所述遍历元件被构造为使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从开始区(A)向在直径上相对的结束区(E)沿着所述轴承圈(6)的周缘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均被构造为从所述开始区(A)到所述结束区(A)地对所述轴承圈(6)加热,并且被构造为在所述加热之后进行淬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束区(E)所在的区域中,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20),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20)被构造为在所述结束区(E)中替换所述第一淬火装置(14)和所述第二淬火装置(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硬化系统(1),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三淬火装置(18)和第四淬火装置(20),所述第三淬火装置(18)被构造为在所述结束区(E)中替换所述淬火装置(14),所述第四淬火装置(20)被构造为在所述结束区(E)中替换所述第二淬火装置(1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硬化系统(1),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第三遍历元件,在所述第三遍历元件上,设置有包括第三加热元件(13)的第三感应器(12),其被构造为对所述轴承圈的结束区(E)加热,优选地,其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感应器(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的操作期间,对所述轴承圈的结束区(E)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硬化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20)还被附接于所述第三遍历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20)被布置和构造成使得在所述第三感应器(12)在所述结束区(E)中操作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20)不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硬化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遍历元件被构造和控制成在为了从所述轴承圈(6)移除所述第三感应器(12)而使所述第三遍历元件移动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20)能够移动到如下位置:从该位置,能够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淬火装置(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劳斯·佩德罗蒂
申请(专利权)人:斯凯孚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