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63970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气系统,包括基座、打击杆、活动缸体、升降轴、以及换气阀;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进气通道、第一连通通道、活动腔、第二连通通道、第一安装腔、第三连通通道、第一排气通道、第四连通通道、第五连通通道、第二安装腔、以及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其中一端与进气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活动腔连通;所述升降轴活动安装在活动腔内;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固定有排气座,所述阀芯组件包括主阀芯、位于主阀芯下方的轻质耐磨密封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换气系统,可通过气压差的原理迫使轻质耐磨密封块运动,以达到密封的目的,从而无需采用O型密封圈,可有效延长换气阀的使用寿命。

A ventil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ir exchange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 striking rod, a movable cylinder body, a lifting shaft and an air exchange valve;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inlet channel, a first communication channel, a movable cavity, a second communication channel, a first installation cavity, a third communication channel, a first exhaust channel, a fourth communication channel, a fifth communication channel, a second installation cavity and a second exhaust Channel; one end of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inlet channel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active cavity; the lifting shaft is installed in the active cavity; the first installation cavity is fixed with an exhaust seat, and the valve core assembly includes a main valve core and a light wear-resistant sealing block under the main valve co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ir exchange system, which can force the light wear-resistant sealing block to move by the principle of air pressure differenc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ealing, so that the O-ring is not needed, a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air exchange valve can be effectively extend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气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气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换气系统一般包括换气阀,该换气阀一般通过O型密封圈对换气阀阀座的送气口进行关闭或打开,但经使用一段时间后,该O型密封圈常容易出现严重磨损,从而造成该换气阀的使用寿命较短,严重影响该换气系统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系统,其通过合理设置基座、打击杆、活动缸体、升降轴、以及换气阀的配合,并通过合理设置换气阀的结构,可有效延长换气阀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换气系统,包括基座、位于基座上方的打击杆、活动缸体、升降轴、以及换气阀;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进气通道、第一连通通道、活动腔、第二连通通道、第一安装腔、第三连通通道、第一排气通道、第四连通通道、第五连通通道、第二安装腔、以及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其中一端与进气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活动腔连通;所述升降轴活动安装在活动腔内;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固定有排气座,所述排气座上设置有与第二连通通道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三连通通道连通的第二连通口、以及与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接通通道;所述打击杆的上端活动插装在活动缸体内,下端活动插装在排气座内,且所述打击杆可相对于排气座在上工作位置与下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打击杆位于上工作位置时,所述打击杆与排气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的第一间隙区;所述打击杆位于下工作位置时,所述打击杆封堵第一连通口,并与排气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二连通口和接通通道的第二间隙区;所述换气阀包括固定在第二安装腔内的阀座、活动安装在阀座内并可相对阀座在上切换位置与下切换位置之间移动的阀芯组件,所述阀座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三连通通道连通的进气口,下端设置有送气口;所述第五连通通道的其中一端与活动腔连通,另一端与送气口连通;所述阀座上还设置有通过第四连通通道与活动腔上端连通的第三连通口、与第二排气通道连通的第四连通口;所述阀芯组件位于上切换位置时,阀芯组件封堵第四连通口,并与阀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三连通口和送气口的第三间隙区;所述阀芯组件位于下切换位置时,阀芯组件封堵送气口,并与阀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三连通口和第四连通口的第四间隙区;所述阀芯组件包括主阀芯、位于主阀芯下方的轻质耐磨密封块。所述阀座上设置有通气口,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与通气口连通的通气通道。所述主阀芯的上表面的面积大于轻质耐磨密封块下表面的面积;所述升降轴的上端形成为封堵端,所述封堵端用于封堵第四连通通道靠近活动腔的一端。所述轻质耐磨密封块为由POM制成的塑胶块。所述主阀芯为塑胶阀芯。所述打击杆上设置有通气腔,所述通气腔贯穿打击杆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气系统,其通过合理设置基座、打击杆、活动缸体、升降轴、以及换气阀的配合,并通过合理设置换气阀的结构,可通过气压差的原理迫使轻质耐磨密封块运动,以达到密封的目的,从而无需采用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可有效延长换气阀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示意图,其示意出打击杆位于上工作位置的状态;图3示意出打击杆位于下工作位置的状态;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局部示意图,其示意出阀芯组件位于下切换位置的状态;图5示意出阀芯组件位于上切换位置的状态。图中:10、基座;11、进气通道;12、第一连通通道;13、活动腔;14、第二连通通道;15、第一安装腔;16、第三连通通道;17、第一排气通道;18、第四连通通道;19、第五连通通道;20、打击杆;21、通气腔;30、活动缸体;40、升降轴;50、换气阀;60、阀座;61、送气口;62、第三连通口;63、第四连通口;71、主阀芯;72、轻质耐磨密封块;81、第二安装腔;82、第二排气通道;83、通气通道;90、排气座;91、第一连通口;92、第二连通口;93、接通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换气系统,包括基座10、位于基座10上方的打击杆20、活动缸体30、升降轴40、以及换气阀50;所述基座10上设置有进气通道11、第一连通通道12、活动腔13、第二连通通道14、第一安装腔15、第三连通通道16、第一排气通道17、第四连通通道18、第五连通通道19、第二安装腔81、以及第二排气通道82;所述第一连通通道12的其中一端与进气通道11连通,另一端与活动腔13连通;所述升降轴40活动安装在活动腔13内;所述第一安装腔15内固定有排气座90,所述排气座90上设置有与第二连通通道14连通的第一连通口91、与第三连通通道16连通的第二连通口92、以及与第一排气通道17连通的接通通道93;所述打击杆20的上端活动插装在活动缸体30内,下端活动插装在排气座90内,且所述打击杆20可相对于排气座90在上工作位置与下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打击杆20位于上工作位置时,所述打击杆20与排气座90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连通口91和第二连通口92的第一间隙区;所述打击杆20位于下工作位置时,所述打击杆20封堵第一连通口91,并与排气座90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二连通口92和接通通道93的第二间隙区;所述换气阀50包括固定在第二安装腔81内的阀座60、活动安装在阀座60内并可相对阀座60在上切换位置与下切换位置之间移动的阀芯组件,所述阀座60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三连通通道16连通的进气口,下端设置有送气口61;所述第五连通通道19的其中一端与活动腔13连通,另一端与送气口61连通;所述阀座60上还设置有通过第四连通通道18与活动腔13上端连通的第三连通口62、与第二排气通道82连通的第四连通口63;所述阀芯组件位于上切换位置时,阀芯组件封堵第四连通口63,并与阀座60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三连通口62和送气口61的第三间隙区;所述阀芯组件位于下切换位置时,阀芯组件封堵送气口61,并与阀座60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三连通口62和第四连通口63的第四间隙区;所述阀芯组件包括主阀芯71、位于主阀芯71下方的轻质耐磨密封块72。具体的,所述主阀芯71的上表面的面积大于轻质耐磨密封块72下表面的面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气系统,其通过合理设置基座10、打击杆20、活动缸体30、升降轴40、以及换气阀50的配合,并通过合理设置换气阀50的结构,可通过气压差的原理迫使轻质耐磨密封块72运动,以利用轻质耐磨密封块72达到密封的目的,从而无需采用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可有效延长换气阀50的使用寿命。所述阀座60上设置有通气口,所述基座10上还设置有与通气口连通的通气通道83,以方便于气体从通气通道83经通气口进入阀座60内。所述升降轴40的上端形成为封堵端,所述封堵端用于封堵第四连通通道18靠近活动腔13的一端。所述轻质耐磨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位于基座上方的打击杆、活动缸体、升降轴、以及换气阀;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进气通道、第一连通通道、活动腔、第二连通通道、第一安装腔、第三连通通道、第一排气通道、第四连通通道、第五连通通道、第二安装腔、以及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其中一端与进气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活动腔连通;所述升降轴活动安装在活动腔内;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固定有排气座,所述排气座上设置有与第二连通通道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三连通通道连通的第二连通口、以及与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接通通道;所述打击杆的上端活动插装在活动缸体内,下端活动插装在排气座内,且所述打击杆可相对于排气座在上工作位置与下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打击杆位于上工作位置时,所述打击杆与排气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的第一间隙区;所述打击杆位于下工作位置时,所述打击杆封堵第一连通口,并与排气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二连通口和接通通道的第二间隙区;所述换气阀包括固定在第二安装腔内的阀座、活动安装在阀座内并可相对阀座在上切换位置与下切换位置之间移动的阀芯组件,所述阀座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三连通通道连通的进气口,下端设置有送气口;所述第五连通通道的其中一端与活动腔连通,另一端与送气口连通;所述阀座上还设置有通过第四连通通道与活动腔上端连通的第三连通口、与第二排气通道连通的第四连通口;所述阀芯组件位于上切换位置时,阀芯组件封堵第四连通口,并与阀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三连通口和送气口的第三间隙区;所述阀芯组件位于下切换位置时,阀芯组件封堵送气口,并与阀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三连通口和第四连通口的第四间隙区;所述阀芯组件包括主阀芯、位于主阀芯下方的轻质耐磨密封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位于基座上方的打击杆、活动缸体、升降轴、以及换气阀;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进气通道、第一连通通道、活动腔、第二连通通道、第一安装腔、第三连通通道、第一排气通道、第四连通通道、第五连通通道、第二安装腔、以及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其中一端与进气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活动腔连通;所述升降轴活动安装在活动腔内;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固定有排气座,所述排气座上设置有与第二连通通道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三连通通道连通的第二连通口、以及与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接通通道;所述打击杆的上端活动插装在活动缸体内,下端活动插装在排气座内,且所述打击杆可相对于排气座在上工作位置与下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打击杆位于上工作位置时,所述打击杆与排气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的第一间隙区;所述打击杆位于下工作位置时,所述打击杆封堵第一连通口,并与排气座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二连通口和接通通道的第二间隙区;所述换气阀包括固定在第二安装腔内的阀座、活动安装在阀座内并可相对阀座在上切换位置与下切换位置之间移动的阀芯组件,所述阀座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三连通通道连通的进气口,下端设置有送气口;所述第五连通通道的其中一端与活动腔连通,另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桂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新护神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