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置控制部件及柱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3862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天然气和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位置控制部件及柱塞。位置控制部件包括:柱状的本体,本体具备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多个设置于本体外周面,且围绕本体间隔布置的鳍片;其中,相邻的鳍片之间形成供流体通过的通流空间,鳍片具有位置控制表面,沿第二端至第一端的方向,位置控制表面逐渐靠近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位置控制部件能够对封隔片的径向位置进行控制且允许流体通过,当其运用于柱塞时,有助于柱塞快速下行回到井底。

A position control part and plung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natural gas and oil exploitation, and discloses a position control component and a plunger. The position control part includes: a cylindrical body, the body having a relative first end and a second end; and a plurality of fins arranged on the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body and arranged around the body at intervals; wherein, a flow passage space for fluid is formed between adjacent fins, the fins have a position control surface, and the position control surface is gradually close to the body along the direction from the second end to the second end. The position control component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control the radial position of the packer and allow the fluid to pass through. When it is applied to the plunger, it is helpful for the plunger to quickly go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w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位置控制部件及柱塞
本技术涉及天然气和石油开采
,尤其涉及一种位置控制部件及柱塞。
技术介绍
油气井中,问题排出井底的积液,通常会用到柱塞。柱塞具有沿周向布置的多个封隔片,这些封隔片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紧贴油气井的井道内壁,形成密封。在开井状态下,柱塞上行并将位于其上方的积液向上举升,以排出至油气井外。在关井状态下,柱塞下行至井底。如此往复,实现对井底积液的不断举升。传统柱塞的一大问题在于,在封隔片与井道内壁的摩擦力以及柱塞下方的流体向上的推力的作用下,柱塞向下回落的阻力很大,因此必须关井以平衡柱塞上下的压力,以确保柱塞能够下行至井底。但是,在关井状态下油气井无法生产,这大大降低了油气井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位置控制部件,其能够对封隔片的径向位置进行控制且允许流体通过,当其运用于柱塞是,有助于柱塞快速下行回到井底。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塞,其具备上述的位置控制部件。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位置控制部件,包括:柱状的本体,本体具备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多个设置于本体外周面,且围绕本体间隔布置的鳍片;其中,相邻的鳍片之间形成供流体通过的通流空间,鳍片具有位置控制表面,沿第二端至第一端的方向,位置控制表面逐渐靠近本体。进一步的,控制表面靠近第一端的端部与本体的外周面连接。进一步的,本体上开设有收纳槽,收纳槽位于鳍片与第一端之间;控制表面靠近第一端的端部与收纳槽的内侧面连接。进一步的,鳍片还具有位置维持表面,位置维持表面与本体的轴线平行,位置维持表面与控制表面靠近第二端的端部连接。进一步的,本体上开设有沿其轴向贯通的贯通孔。一种柱塞,包括:芯管;围绕芯管布置,并被构造为沿径向往复运动的多个封隔片,封隔片上设置有内抵靠部;作用于封隔片,并被构造为对封隔片施加径向向外的弹性力的第一弹性复位件;沿径向可活动的贯穿芯管的联动件,联动件上设置有在径向上位于内抵靠部外侧的外抵靠部;上述任意一种位置控制部件,控制部件设置于芯管内;与位置控制部件连接,并被构造为带动位置控制部件沿轴向在收缩位置和扩张位置之间运动的驱动机构;作用于联动件的第二弹性复位件,第二弹性复位件被构造为对联动件施加径向向内的弹性力,以使位置控制部件在收缩位置和扩张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联动件抵顶于位置控制表面;其中,在位置控制部件从扩张位置运动至收缩位置的过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带动联动件径向向内运动,外抵靠部与内抵靠部抵靠并带动封隔片径向向内运动;在位置控制部件从收缩位置运动至扩张位置的过程中,位置控制部带动联动件径向向外运动,第一弹性复位件使封隔片具备径向向外运动的趋势。进一步的,联动件包括联动杆和滚球;联动杆贯穿芯管;滚球可转动的设置于联动杆径向向内的一端,滚球被构造为与位置控制表面滚动配合;外抵靠部设置于联动杆径向向外的一端。进一步的,联动杆径向向内的一端开设有容纳孔,滚球部分位于容纳孔内,容纳孔的边缘设置有内凸部;内凸部被构造为阻止滚球脱离容纳孔。进一步的,封隔片上开设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通孔;通孔靠近芯管的一端径向向内凸出形成环状的内抵靠部;联动件径向向外的一端径向向外凸出形成环状的外抵靠部。进一步的,内抵靠部与通孔远离芯管的一端的距离大于联动件在径向上的最大运动距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当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柱塞需要下行时,位置控制部件从扩张位置运动至收缩位置。位置控制部件从扩张位置运动至收缩位置的过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带动联动件径向向内运动,外抵靠部与内抵靠部抵靠并带动封隔片径向向内运动。这样,使得封隔片径向向内收缩至靠内的位置,此时柱塞的最大外径小于油气井井道的内径,消除了封隔片与井道内壁的摩擦,并且在柱塞与井道内壁之间形成了供流体通过的空间,进而大大降低了柱塞的下行阻力,使得柱塞能够在不关井的状态下下行至井底。另外,由于位置控制部件通过鳍片上的位置控制表面控制封隔片的径向位置,因此相邻的鳍片之间能够形成供流体通过的通流空间。当柱塞在下行过程中允许流体通过芯管时,通流空间的存在能够增加芯管的流通面积,从而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柱塞的下行阻力,使得柱塞能够更快的下行至井底。当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柱塞需要上行时,位置控制部件从收缩位置运动至扩张位置。在位置控制部件从收缩位置运动至扩张位置的过程中,位置控制部带动联动件径向向外运动,第一弹性复位件使封隔片具备径向向外运动的趋势。如此,即可确保封隔片能够在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与井道内壁紧密接触,形成密封。柱塞在其下方流体压力的作用下上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不应被看作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柱塞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位置控制部件位于收缩位置;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柱塞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位置控制部件位于扩张位置;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柱塞中,位置控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A处放大图。图中:010-柱塞;110-芯管;111-通过孔;112-内定位槽;113-联动孔;113a-外定位部;120-封隔片;121-螺纹孔;122-外定位槽;123-内抵靠部;124-通孔;130-第一弹性复位件;140-联动件;141-外抵靠部;142-内定位部;143-联动杆;143a-容纳孔;144-滚球;150-位置控制部件;151-本体;151a-第一端;151b-第二端;151c-收纳槽;151d-贯通孔;152-鳍片;152a-位置控制表面;152b-位置维持表面;153-通流空间;160-驱动机构;160a-上端部;160b-下端部;170-第二弹性复位件;180-上堵头;180a-上通流孔;190-下堵头;190a-下通流孔;191-封隔盘;210-导向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位置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柱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具备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n多个设置于所述本体外周面,且围绕所述本体间隔布置的鳍片;/n其中,相邻的所述鳍片之间形成供流体通过的通流空间,所述鳍片具有位置控制表面,沿所述第二端至所述第一端的方向,所述位置控制表面逐渐靠近所述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位置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柱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具备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
多个设置于所述本体外周面,且围绕所述本体间隔布置的鳍片;
其中,相邻的所述鳍片之间形成供流体通过的通流空间,所述鳍片具有位置控制表面,沿所述第二端至所述第一端的方向,所述位置控制表面逐渐靠近所述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表面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与所述本体的外周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置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上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位于所述鳍片与所述第一端之间;所述控制表面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与所述收纳槽的内侧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鳍片还具有位置维持表面,所述位置维持表面与所述本体的轴线平行,所述位置维持表面与所述控制表面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端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上开设有沿其轴向贯通的贯通孔。


6.一种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管;
围绕所述芯管布置,并被构造为沿径向往复运动的多个封隔片,所述封隔片上设置有内抵靠部;
作用于所述封隔片,并被构造为对所述封隔片施加径向向外的弹性力的第一弹性复位件;
沿径向可活动的贯穿所述芯管的联动件,所述联动件上设置有在径向上位于所述内抵靠部外侧的外抵靠部;
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位置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设置于所述芯管内;
与所述位置控制部件连接,并被构造为带动所述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书豪唐勇陈俊宏苏诗策刘树飞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百胜野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