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2702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基座(1)、转盘(2)、驱动连杆(3)、L形连杆(4)、同步连杆(5)、解锁连杆A(6)、解锁连杆B(7)、解锁连杆C(8)、支撑座(9)、支撑连杆A(10)、支撑连杆B(11)、压紧连杆(12)、压紧块(13)、压紧法兰(14)、压紧螺钉(15);该锁紧机构锁定刚度大,解锁力裕度大,可多点同步压紧,可在轨重复压紧。

A locking mechanism of repeated on orbi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peatedly on track locking mechanis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base (1), a rotary table (2), a driving connecting rod (3), a L-shaped connecting rod (4), a synchronous connecting rod (5), a unlocking connecting rod (6), a unlocking connecting rod B (7), a unlocking connecting rod C (8), a support seat (9), a supporting connecting rod a (10), a supporting connecting rod B (11), a pressing connecting rod (12), a pressing block (13), and a pressing Flange (14) and pressing screw (15); the locking mechanism has large locking rigidity and large unlocking force margin, which can be pressed synchronously at multiple points and repeatedly on the ra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锁紧机构,特别是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
技术介绍
在航天领域,有效载荷与运载工具的连接与释放广泛存在,例如多级火箭的级与级、卫星与运载火箭、卫星与飞船、太阳翼与空间飞行器、展开天线与空间飞行器等等。目前常用的方式有,基于火工品的装置进行连接和释放,常用的火工连接与释放装置有基于爆炸螺栓的压紧座、基于爆炸螺栓或者火工切割器的包带、基于火工分离螺母的压紧座、基于火工切割器的压紧座等等,这些压紧释放装置大多为一次性使用,并且加载程序复杂,难以满足在轨重复加载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基座、转盘、驱动连杆、L形连杆、同步连杆、解锁连杆A、解锁连杆B、解锁连杆C、支撑座、支撑连杆A、支撑连杆B、压紧连杆、压紧块、压紧法兰、压紧螺钉;所述基座为板状金属件,设有安装法兰、螺孔和铰接孔;所述转盘为板状金属件,中心和偏心位置各设有一通孔;所述驱动连杆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L形连杆为“L”形板状金属件,在“L”的两端点以及拐点设有铰接孔,另外在拐点对侧设有铰接孔;所述同步连杆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解锁连杆A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解锁连杆B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相互垂直的铰接孔;所述解锁连杆C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支撑座为开放壳体,底部设有水平布置的滑道,左上与右上角点各设有一铰接孔;所述支撑连杆A为“L”形杆状金属件,在“L”的两端点以及拐点设有铰接孔;所述支撑连杆B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压紧连杆为“┏”形杆状金属件,“┏”形下端以及拐点偏下位置设有铰接孔,“┏”形上端设有左右贯通的通孔,通孔左段为长方形沉孔,中段为螺纹孔,右段为圆形沉孔,另外在“┏”拐点前后设有法兰;所述压紧块为“T”形金属件,“T”底面设有沉孔,“T”左右两侧底面设有螺纹孔,从左侧观察时,“T”顶部轮廓为梯形;所述压紧法兰为圆盘状金属件,圆盘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3个凹槽,凹槽截面为梯形,凹槽的轮廓与压紧块的顶部轮廓相配合;所述压紧螺钉为标准件;解锁连杆B置于支撑座的水平滑道中,解锁连杆B一端与解锁连杆C的端点铰接,解锁连杆C另一端与支撑连杆A的端点铰接,支撑连杆A的拐点与支撑座的左上铰接孔铰接,支撑连杆A的另一端点与支撑连杆B的一端铰接,支撑连杆B的另一端与压紧连杆拐点偏下位置铰接,压紧连杆下端与支撑座的右上铰接孔铰接,压紧块的下端置于压紧连杆的长方形沉孔中,通过螺钉与压紧连杆固接,压紧螺钉旋入压紧连杆的螺纹孔中,3组支撑座通过螺钉与基座固接,呈120°等分布置,3组L形连杆与同步连杆首尾铰接,L形连杆的拐点与基座铰接,L形连杆拐点对侧与解锁连杆A铰接,解锁连杆A另一端与解锁连杆B铰接,驱动连杆一端与L形连杆拐点对侧铰接,驱动连杆另一端与转盘的偏心孔铰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的重复在轨锁紧机构,转盘、驱动连杆、L形连杆、解锁连杆A、支撑连杆A、支撑连杆B形成三级临近死点,锁定刚度大,解锁力裕度大;2.本专利技术的重复在轨锁紧机构,仅需转动转盘即可重复压紧,从而实现在轨重复压紧;3.本专利技术的重复在轨锁紧机构,通过同步连杆机构实现了多点同步解锁、同步压紧。附图说明图1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外观图;图2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压紧状态支撑座剖视图;图3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解锁状态支撑座剖视图;图4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压紧状态联动机构俯视图;图5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解锁状态联动机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5所示,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基座1、转盘2、驱动连杆3、L形连杆4、同步连杆5、解锁连杆A6、解锁连杆B7、解锁连杆C8、支撑座9、支撑连杆A10、支撑连杆B11、压紧连杆12、压紧块13、压紧法兰14、压紧螺钉15;所述基座1为板状金属件,设有安装法兰、螺孔和铰接孔;所述转盘2为板状金属件,中心和偏心位置各设有一通孔;所述驱动连杆3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L形连杆4为“L”形板状金属件,在“L”的两端点以及拐点设有铰接孔,另外在拐点对侧设有铰接孔;所述同步连杆5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解锁连杆A6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解锁连杆B7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相互垂直的铰接孔;所述解锁连杆C8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支撑座9为开放壳体,底部设有水平布置的滑道,左上与右上角点各设有一铰接孔;所述支撑连杆A10为“L”形杆状金属件,在“L”的两端点以及拐点设有铰接孔;所述支撑连杆B11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所述压紧连杆12为“┏”形杆状金属件,“┏”形下端以及拐点偏下位置设有铰接孔,“┏”形上端设有左右贯通的通孔,通孔左段为长方形沉孔,中段为螺纹孔,右段为圆形沉孔,另外在“┏”拐点前后设有法兰;所述压紧块13为“T”形金属件,“T”底面设有沉孔,“T”左右两侧底面设有螺纹孔,从左侧观察时,“T”顶部轮廓为梯形;所述压紧法兰14为圆盘状金属件,圆盘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3个凹槽,凹槽截面为梯形,凹槽的轮廓与压紧块13的顶部轮廓相配合;所述压紧螺钉(15)为标准件;解锁连杆B7置于支撑座9的水平滑道中,解锁连杆B7一端与解锁连杆C8的端点铰接,解锁连杆C8另一端与支撑连杆A10的端点铰接,支撑连杆A10的拐点与支撑座9的左上铰接孔铰接,支撑连杆A10的另一端点与支撑连杆B11的一端铰接,支撑连杆B11的另一端与压紧连杆12拐点偏下位置铰接,压紧连杆12下端与支撑座9的右上铰接孔铰接,压紧块13的下端置于压紧连杆12的长方形沉孔中,通过螺钉与压紧连杆12固接,压紧螺钉15旋入压紧连杆12的螺纹孔中,3组支撑座9通过螺钉与基座1固接,呈120°等分布置,3组L形连杆4与同步连杆5首尾铰接,L形连杆4的拐点与基座1铰接,L形连杆4拐点对侧与解锁连杆A6铰接,解锁连杆A6另一端与解锁连杆B7铰接,驱动连杆3一端与L形连杆4拐点对侧铰接,驱动连杆3另一端与转盘2的偏心孔铰接。工作过程:如图2、图4所示,压紧状态下,转盘2、驱动连杆3、L形连杆4、解锁连杆A6、支撑连杆A10、支撑连杆B11形成三级临近死点,使得支撑连杆B11难以驱动支撑连杆A10,解锁连杆A6难以驱动L形连杆4,驱动连杆3难以驱动转盘2,该状态下,通过旋紧压紧螺钉15施加所需的压紧力,压紧力施加完成后,通过紧固压紧连杆12法兰上的螺钉来固接压紧法兰12与压紧块13,如图5所示,当使用电机等装置驱动转盘2绕转盘2自身中心旋转时,转盘2拉动驱动连杆3向右运动,驱动连杆3拉动L形连杆4逆时针运动,L形连杆4带动同步连杆5平动,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基座(1)、转盘(2)、驱动连杆(3)、L形连杆(4)、同步连杆(5)、解锁连杆A(6)、解锁连杆B(7)、解锁连杆C(8)、支撑座(9)、支撑连杆A(10)、支撑连杆B(11)、压紧连杆(12)、压紧块(13)、压紧法兰(14)、压紧螺钉(15);/n所述基座(1)为板状金属件,设有安装法兰、螺孔和铰接孔;/n所述转盘(2)为板状金属件,中心和偏心位置各设有一通孔;/n所述驱动连杆(3)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n所述L形连杆(4)为“L”形板状金属件,在“L”的两端点以及拐点设有铰接孔,另外在拐点对侧设有铰接孔;/n所述同步连杆(5)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n所述解锁连杆A(6)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n所述解锁连杆B(7)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相互垂直的铰接孔;/n所述解锁连杆C(8)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n所述支撑座(9)为开放壳体,底部设有水平布置的滑道,左上与右上角点各设有一铰接孔;/n所述支撑连杆A(10)为“L”形杆状金属件,在“L”的两端点以及拐点设有铰接孔;/n所述支撑连杆B(11)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n所述压紧连杆(12)为“┏”形杆状金属件,“┏”形下端以及拐点偏下位置设有铰接孔,“┏”形上端设有左右贯通的通孔,通孔左段为长方形沉孔,中段为螺纹孔,右段为圆形沉孔,另外在“┏”拐点前后设有法兰;/n所述压紧块(13)为“T”形金属件,“T”底面设有沉孔,“T”左右两侧底面设有螺纹孔,从左侧观察时,“T”顶部轮廓为梯形;/n所述压紧法兰(14)为圆盘状金属件,圆盘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3个凹槽,凹槽截面为梯形,凹槽的轮廓与压紧块(13)的顶部轮廓相配合;/n所述压紧螺钉(15)为标准件;/n解锁连杆B(7)置于支撑座(9)的水平滑道中,解锁连杆B(7)一端与解锁连杆C(8)的端点铰接,解锁连杆C(8)另一端与支撑连杆A(10)的端点铰接,支撑连杆A(10)的拐点与支撑座(9)的左上铰接孔铰接,支撑连杆A(10)的另一端点与支撑连杆B(11)的一端铰接,支撑连杆B(11)的另一端与压紧连杆(12)拐点偏下位置铰接,压紧连杆(12)下端与支撑座(9)的右上铰接孔铰接,压紧块(13)的下端置于压紧连杆(12)的长方形沉孔中,通过螺钉与压紧连杆(12)固接,压紧螺钉(15)旋入压紧连杆(12)的螺纹孔中,3组支撑座(9)通过螺钉与基座(1)固接,呈120°等分布置,3组L形连杆(4)与同步连杆(5)首尾铰接,L形连杆(4)的拐点与基座(1)铰接,L形连杆(4)拐点对侧与解锁连杆A(6)铰接,解锁连杆A(6)另一端与解锁连杆B(7)铰接,驱动连杆(3)一端与L形连杆(4)拐点对侧铰接,驱动连杆(3)另一端与转盘(2)的偏心孔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复在轨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基座(1)、转盘(2)、驱动连杆(3)、L形连杆(4)、同步连杆(5)、解锁连杆A(6)、解锁连杆B(7)、解锁连杆C(8)、支撑座(9)、支撑连杆A(10)、支撑连杆B(11)、压紧连杆(12)、压紧块(13)、压紧法兰(14)、压紧螺钉(15);
所述基座(1)为板状金属件,设有安装法兰、螺孔和铰接孔;
所述转盘(2)为板状金属件,中心和偏心位置各设有一通孔;
所述驱动连杆(3)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
所述L形连杆(4)为“L”形板状金属件,在“L”的两端点以及拐点设有铰接孔,另外在拐点对侧设有铰接孔;
所述同步连杆(5)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
所述解锁连杆A(6)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
所述解锁连杆B(7)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相互垂直的铰接孔;
所述解锁连杆C(8)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
所述支撑座(9)为开放壳体,底部设有水平布置的滑道,左上与右上角点各设有一铰接孔;
所述支撑连杆A(10)为“L”形杆状金属件,在“L”的两端点以及拐点设有铰接孔;
所述支撑连杆B(11)为杆状金属件,两端设有铰接孔;
所述压紧连杆(12)为“┏”形杆状金属件,“┏”形下端以及拐点偏下位置设有铰接孔,“┏”形上端设有左右贯通的通孔,通孔左段为长方形沉孔,中段为螺纹孔,右段为圆形沉孔,另外在“┏”拐点前后设有法兰;
所述压紧块(13)为“T”形金属件,“T”底面设有沉孔,“T”左右两侧底面设有螺纹孔,从左侧观察时,“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天光兰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微分航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