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15412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用于放于耳甲腔的出音壳体、用于抵持耳背的发声组件、以及连接所述出音壳体和所述发声组件的曲管夹,所述曲管夹连接所述出音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发声组件相间隔设置,并用于夹持耳朵的相对两侧;所述发声组件包括主体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主体壳体内的控制芯片和发声单元,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所述发声单元信号连通,所述出音壳体围成出音腔,所述出音壳体上开设有出音口连通所述出音腔和外部,所述曲管夹为中空管并连通所述出音腔和所述发声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具有富余的空间设置功能模块。

In ear headphon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 ear earphone, which comprises an output shell for placing on the ear cavity, a voice component for supporting the ear back, and a curved pipe clamp for connecting the output shell and the voice component. The curved pipe clamp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output shell and is separated from the voice component alternately, and is used for holding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ear; the voice component comprises a main body A body shell, a control chip and a sound generating unit housed in the main body shell, the control chip is connected with the sound generating unit signal, the sound output shell is surrounded by a sound output cavity, the sound output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sound outlet to connect the sound output cavity and the outside, the curved pipe clamp is a middle hollow pipe and connects the sound output cavity and the sound generating unit. The earphon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has an extra space setting function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入耳式耳机
本技术涉及电声转换
,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入耳式蓝牙耳机的佩戴方式是把耳塞状的出音组件直接塞入耳朵内,因此出音组件的形状大小受到耳朵空间的限制。在耳塞状的壳体内需要高度集成扬声器、防水系统、降噪前馈系统、红外光感应等功能模块。由于集成度高,造成组件装配容易出现一致性差、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入耳式耳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旨在解决现有入耳式耳机由于集成度高,造成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包括用于放于耳甲腔的出音壳体、用于抵持耳背的发声组件、以及连接所述出音壳体和所述发声组件的曲管夹,所述曲管夹连接所述出音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发声组件相间隔设置,并用于夹持耳朵的相对两侧;所述发声组件包括主体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主体壳体内的控制芯片和发声单元,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发声单元信号连通,所述出音壳体围成出音腔,所述出音壳体上开设有出音口连通所述出音腔和外部,所述曲管夹为中空管并连通所述出音腔和所述发声单元。优选地,所述曲管夹包括与出音壳体连通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弹性弯曲部,所述弹性弯曲部用于从耳垂与耳甲腔连接的一侧绕至耳背。优选地,所述发声单元包括具收容空间的磁轭、收容于所述磁轭内的主磁钢和振动系统,所述磁轭包括底板、贴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副磁钢和设于所述副磁钢上的安装环,所述主磁钢和所述副磁钢之间形成磁间隙,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设于所述安装环顶部的振膜和插入所述磁间隙并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优选地,所述发声单元设于所述主体壳体靠近所述曲管夹的一端,所述振膜正对所述曲管夹设置。优选地,所述发声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发声组件包括高频发声单元、低频发声单元和中频发声单元。优选地,所述高频发声单元的磁轭、所述低频发声单元的磁轭和所述中频发声单元的磁轭之间具有间隙并分别与主体壳体连接。优选地,所述发声单元还包括盖设于所述主磁钢朝向所述振膜一侧的主导磁板和盖设于所述副磁钢朝向所述振膜一侧的副导磁板,所述安装环上开设有配合所述副导磁板插入的安装槽。优选地,所述发声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壳体内的降噪组件。优选地,所述曲管夹为记忆合金曲管夹。优选地,所述曲管夹为硅胶曲管夹。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发声单元设置于主体壳体中,使得发声单元的多个零部件可以从容的在主体壳体中设置,避免拘泥于出音壳体的尺寸而省去部分功能;通过将曲管夹赋予出音通道的功能,从而实现将发声单元设于主体壳体中;通过将曲管夹连接出音壳体的一端与发声组件相间隔设置,并用于夹持耳朵的相对两侧,从而提高佩戴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入耳式耳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发声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实施例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入耳式耳机100包括用于放于耳甲腔的出音壳体1、用于抵持耳背的发声组件3、以及连接出音壳体1和发声组件3的曲管夹5,曲管夹5连接出音壳体1的一端与发声组件3相间隔设置,并用于夹持耳朵的相对两侧;发声组件3包括主体壳体31、以及收容于主体壳体31内的控制芯片(未图示)和发声单元33,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发声单元33信号连通,所述出音壳体1围成出音腔(未图示),所述出音壳体上开设有出音口12连通所述出音腔和外部,所述曲管夹5为中空管并连通所述出音腔和所述发声单元33。具体地,用户在使用该入耳式耳机100时,将出音壳体1塞入耳甲腔中,使得出音口12正对用户的外耳道,出音壳体1与耳廓配合,使得入耳式耳机100可以佩戴在用户的耳朵上;在本实施例中曲管夹5设置为与人体耳垂的外形配合,使得用户佩戴时,曲管夹5从耳甲腔绕耳垂至耳背,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曲管夹5设置为挂耳式,即曲管夹5从耳甲腔绕三角窝至耳背,挂在用户耳朵上。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曲管夹5从耳甲腔绕耳垂至耳背,曲管夹5连接出音壳体1的一端与发声组件3夹持耳朵的相对两侧,从而保证入耳式耳机100佩戴的稳定性。所述发声组件3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壳体31内的降噪组件(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主体壳体31中还设置有电池、通信模块、存储模块等,实现多个功能和无线设置,方便用户使用,提升用户体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和图2中仅图示一个入耳式耳机100,在实际使用中,优选两个轴对称的入耳式耳机100配合使用。在本技术中,通过将发声单元33设置于主体壳体31中,使得发声单元的多个零部件可以从容的在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于耳甲腔的出音壳体、用于抵持耳背的发声组件、以及连接所述出音壳体和所述发声组件的曲管夹,所述曲管夹连接所述出音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发声组件相间隔设置,并用于夹持耳朵的相对两侧;所述发声组件包括主体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主体壳体内的控制芯片和发声单元,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发声单元信号连通,所述出音壳体围成出音腔,所述出音壳体上开设有出音口连通所述出音腔和外部,所述曲管夹为中空管并连通所述出音腔和所述发声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于耳甲腔的出音壳体、用于抵持耳背的发声组件、以及连接所述出音壳体和所述发声组件的曲管夹,所述曲管夹连接所述出音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发声组件相间隔设置,并用于夹持耳朵的相对两侧;所述发声组件包括主体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主体壳体内的控制芯片和发声单元,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发声单元信号连通,所述出音壳体围成出音腔,所述出音壳体上开设有出音口连通所述出音腔和外部,所述曲管夹为中空管并连通所述出音腔和所述发声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管夹包括与出音壳体连通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弹性弯曲部,所述弹性弯曲部用于从耳垂与耳甲腔连接的一侧绕至耳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包括具收容空间的磁轭、收容于所述磁轭内的主磁钢和振动系统,所述磁轭包括底板、贴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副磁钢和设于所述副磁钢上的安装环,所述主磁钢和所述副磁钢之间形成磁间隙,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设于所述安装环顶部的振膜和插入所述磁间隙并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黎毛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凯狮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