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1123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包括分火器,分火器包括分火器上部和分火器下部,分火器上部设置供燃气通过的进气孔,分火器下部设有供燃气通过的出气孔,分火器上部和分火器下部之间设置有隔热件,隔热件的两端分别与出气孔、进气孔相连通以形成混合燃气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将分火器分为上下两部,利用隔热管相连通并形成有多个混合燃气通道,同时在炉头的支撑脚上安装隔热的脚垫,双管齐下,减少外火盖向炉头和底壳传动热量的接触面积,有效地降低了炉头和底壳的温度,保证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2.内引射管采用薄壁直缝管制成,减少内火盖向底壳传递热量,实现了进一步提升燃烧热效率,防止炉头和底壳的温度过高。

A burn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rner, which includes a firearm, the firearm comprises a upper part of the firearm and a lower part of the firearm, the upper part of the firearm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inlet for gas to pass through, the lower part of the firearm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outlet for gas to pass through, between the upper part of the firearm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irearm is provided with a heat insulation piece, the two ends of the heat insulation piec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air outlet and the air inlet to form a mixed combustion Air passag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1. By dividing the firearm into upper and lower parts, using the heat insulation pipe to connect and form a plurality of mixed gas channels, at the same time, installing the heat insulation foot pad on the supporting foot of the furnace head, the two pipes are in line, reducing the contact area of the heat transmission from the external fire cover to the furnace head and the bottom shell,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urnace head and the bottom shell, and ensuring the usability of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2. The inner ejector tube is made of thin-walled straight seam tube, which reduces the heat transfer from the inner fire cover to the bottom shell, further improves the combustion thermal efficiency, and prevent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urnace head and the bottom shell from being too hi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烧器
本技术涉及燃烧器
,尤其涉及一种热量损失小的燃烧器。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厨房系统的推广与应用,家用燃气灶智能化已逐渐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在家用燃气灶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因素严重制约着家用燃气灶产品的智能化发展,那就是在工作状态下的灶具底壳内部环境温度偏高,一般高达80℃以上,而智能产品电子原件的理想工作温度一般要求低于60℃,当工作温度增加后,会造成产品的可靠性急剧下降,增加产品的安全隐患和电子原件的开发成本。因此,解决燃气灶底壳内部温升问题成为了企业研究的一个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针对现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了一种燃烧器,通过优化结构,降低了热量损失,有效减少火盖向炉头、底壳传递热量,防止底壳内部温度过高,提升了燃烧器热量利用率。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分火器和火盖,其中所述分火器包括分火器上部和分火器下部,所述分火器上部设置供燃气通过的进气孔,所述火盖包括外火盖,所述外火盖设置在所述分火器上部上方,所述分火器下部设有供燃气通过的出气孔,所述分火器上部和所述分火器下部之间设置有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气孔、所述进气孔相连通以形成混合燃气通道。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孔为朝上延伸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外径等于所述隔热件的内径;所述进气孔的内径等于所述隔热件的外径且其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隔热件的一端套设在所述通孔的外表面,另一端嵌入到所述进气孔中并与所述限位台阶相抵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孔的内径等于所述隔热件的外径,所述出气孔内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进气孔的内径等于所述隔热件的外径且其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隔热件的一端嵌入到所述出气孔中并与所述限位部相抵接,另一端嵌入到所述进气孔中并与所述限位台阶相抵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孔的内径等于所述隔热件的外径,所述出气孔内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进气孔呈朝下延伸的通孔形状,且其外径等于所述隔热件的内径,所隔热件的一端嵌入到所述出气孔中并与所述限位部相抵接,另一端套设在所述进气孔的外表面且与所述分火器上部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分火器上部设置有适于与所述外火盖相配合的环形槽,所述外火盖盖设在所述环形槽上方并且相互围成第一外环气腔。进一步地,还包括炉头,所述炉头设有燃气腔,所述分火器下部盖设在所述燃气腔上并且相互围成第二外环气腔,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二外环气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炉头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下端设置有脚垫,所述脚垫由隔热材料制成。进一步地,还包括引射管,所述引射管包括外引射管和内引射管,所述外引射管与所述燃气腔相连通;所述火盖还包括内火盖,所述分火器下部的中心处设有朝上且向中心轴延伸的开孔,所述内火盖盖设在所述开孔上;所述炉头设有供所述内引射管穿过的通道,所述内引射管穿过所述通道和所述开孔后与所述内火盖相配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内引射管采用薄壁直缝管制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将分火器分为上下两部,利用隔热管相连通并形成有多个混合燃气通道,同时在炉头的支撑脚上安装隔热的脚垫,双管齐下,大大减少外火盖向炉头和底壳传动热量的接触面积,有效地降低了炉头和底壳的温度,保证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2.本技术设置与内火盖连接的独立内引射管,该内引射管采用薄壁直缝管制成,减少内火盖向底壳传递热量,进一步减少热量损失,从而达到提升燃烧器的热效率,防止炉头和底壳的温度过高。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分火器、火盖和稳焰圈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中燃烧器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中炉头和引射管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燃烧器,包括分火器1、火盖2、隔热件3和炉头4。分火器1包括彼此间隔的分火器上部11和分火器下部12,其中分火器下部12安装在炉头4上,分火器上部11通过隔热件3与分火器下部12相连通以形成混合燃气通道。火盖2包括外火盖21和内火盖22,外火盖21设置在分火器上部11上方,内火盖22设置在分火器下部12的上方。由此,减少火盖2与分火器下部12和炉头4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热量传导和热量损失,杜绝了因分火器下部12和炉头4温度过高而造成点火针8等电子原件的可靠性变差等现象发生,同时有助于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还包括脚垫5和引射管6,炉头4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脚42,脚垫5套设在支撑脚42的下端,用于减少炉头4向灶具的底壳(图中未示出)传递热量,防止底壳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电子原件,同时对燃烧器起到缓冲、防滑作用。引射管6包括外引射管61和内引射管62,外引射管61与炉头4连接用于对外环火提供所需的燃气,内引射管62与内火盖22连接用于对内环火提供燃气。优选地,隔热件3为薄壁直缝管,脚垫5由隔热材料制成,这样,有利于降低热量的传递。在本实施例中,脚垫5由低传导率的耐热胶制成。如图2-3所示,分火器上部11设置环形槽110和彼此间隔布置的若干个进气孔111,该环形槽110呈环形凹槽结构,外火盖21盖设在环形槽110上方以相互围成第一外环气腔10A,以此燃气从进气孔111进入第一外环气腔10A,满足外环火燃烧所需燃气。进一步地,分火器上部11和外火盖21之间设有用于稳定火焰的稳焰圈7,以保证燃烧的稳定性。分火器下部12上设置有彼此间隔的若干个出气孔121,出气孔121与进气孔111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布置。隔热件3的下端与出气孔121连接,且其上端与分火器上部11的进气孔111连接,以此形成混合燃气通道,可对第一外环气腔10A输出燃气。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出气孔121为朝上延伸的通孔,该通孔的外径等于隔热件3的内径。进气孔111的内径等于隔热件3的外径且其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112。如此,隔热件3的下端套设在通孔的外表面并与分火器下部12的顶部相抵接,其上端刚好嵌入到进气孔111中并与限位台阶112相抵接。由此,保证出气孔121、隔热件3和进气孔111之间相配合、密闭连接,防止燃气外泄而造成浪费和引发安全事故。具体地,进气孔111的下端内径等于隔热件3的外径,且其下端内径大于其上端的内径以形成用于卡接隔热件3的限位台阶112。如图3和图5所示,炉头4设有燃气腔41,分火器下部12盖设在燃气腔41上以形成第二外环气腔10B,该第二外环气腔10B与分火器下部12的出气孔121相连通,同时燃气腔41与外引射管61相连通。由此,形成了外引射管61→第二外环气腔10B→混合燃气通道→第一外环气腔10A→外火盖21的火孔的外环燃气通道。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烧器,包括分火器(1)和火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1)包括分火器上部(11)和分火器下部(12),所述分火器上部(11)设置供燃气通过的进气孔(111),所述火盖(2)包括外火盖(21),所述外火盖(21)设置在所述分火器上部(11)上方,所述分火器下部(12)设有供燃气通过的出气孔(121),所述分火器上部(11)和所述分火器下部(12)之间设置有隔热件(3),所述隔热件(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气孔(121)、所述进气孔(111)相连通以形成混合燃气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器,包括分火器(1)和火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1)包括分火器上部(11)和分火器下部(12),所述分火器上部(11)设置供燃气通过的进气孔(111),所述火盖(2)包括外火盖(21),所述外火盖(21)设置在所述分火器上部(11)上方,所述分火器下部(12)设有供燃气通过的出气孔(121),所述分火器上部(11)和所述分火器下部(12)之间设置有隔热件(3),所述隔热件(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气孔(121)、所述进气孔(111)相连通以形成混合燃气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121)为朝上延伸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外径等于所述隔热件(3)的内径;所述进气孔(111)的内径等于所述隔热件(3)的外径且其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112),所述隔热件(3)的一端套设在所述通孔的外表面,另一端嵌入到所述进气孔(111)中并与所述限位台阶(112)相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121)的内径等于所述隔热件(3)的外径,所述出气孔(121)内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进气孔(111)的内径等于所述隔热件(3)的外径且其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112),所述隔热件(3)的一端嵌入到所述出气孔(121)中并与所述限位部相抵接,另一端嵌入到所述进气孔(111)中并与所述限位台阶(112)相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121)的内径等于所述隔热件(3)的外径,所述出气孔(121)内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进气孔(111)呈朝下延伸的通孔形状,且其外径等于所述隔热件(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谢军黄雷张喜杰赵志成余泽校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