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0816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装载玻片,盖玻片和湿盒;所述装载玻片中间设有中央凹槽,所述中央凹槽外环设有外围凹槽,所述外围凹槽具有主体凹槽、位于主体凹槽的边角且与装载玻片边缘相连通的第一延伸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延伸槽成对角的第二延伸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将真菌培养空间压缩在狭窄的玻片内,限制了染液流动的速度,真菌生长可呈现在一个平面内,丝状真菌染色后的形态结构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且平面成像清晰,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形态效果较好。

An improved small culture device for filamentous fungi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mproved small cultivation device for filamentous fungi, which comprises a loading glass slide, a cover glass slide and a wet box, a central groove is arran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loading glass slide, a peripheral groove is arranged in the outer ring of the central groove, the peripheral groove has a main groove, an edge angle positioned in the main groove and a first extension groove connected with the edge of the loading glass slide, and a first extension groove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groove The first extension groove forms a second extension groove diagonally. The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compresses the fungal culture space in a narrow slide, which limits the flow speed of the dye solution. The growth of the fungus can be presented in a plane,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filamentous fungus after dyeing can be better protected, and the plane image is clear, and the morphological effect of observing the fungus under the microscope is be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小培养:即玻片培养,是相对于用培养皿或试管进行真菌大培养的方法而言,小培养能够有效地观察真菌产孢现象。自1932年EmileRivalier和S.Seydel技术了小培养技术后,小培养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目前国内钢圈法小培养和方块法小培养较常用,但基本都是在载玻片平面上捕获真菌。现有的小培养装置中真菌生长的空间较大,真菌生长时不易粘附在载玻片上,且染色时染液的流动极易破坏丝状真菌的形态、结构,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完整的真菌平面图像。通过对现有专利文献的检索发现,申请号为201721012846.2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真菌菌丝培养载玻片,包括:载玻片和培养巢;所述载玻片中央设置有培养巢;所述载玻片长和宽是76x26mm;所述培养巢长4cm、宽2cm、深0.05cm,该巢能容纳PDA培养基400微升。该大型真菌菌丝培养载玻片能够在载玻片上的培养巢培养菌丝,并且靠中间的培养巢来确定培养基的厚度,使菌丝在培养巢上面自然生长蔓延,培养出的菌丝比较薄,适合显微观察;同时能提高显微观察大型真菌菌丝的效果,使观察效果更清晰。然而,此装置的适用对象是大型真菌,虽然在培养皿中培养时是密闭式操作,但真菌的生长仍然是开放式的,若用于临床病原性丝状真菌的培养,则揭开培养皿盖镜检观察时会破坏丝状真菌的培养环境,导致污染环境,生物安全风险太大,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培养过程中丝状真菌菌丝高出培养巢时才能粘附在载玻片上,培养巢上方菌丝产孢量远远多于载玻片上的菌丝产孢量,因此,观察丝状真菌粘附在载玻片上的孢子形态、孢子排列方式还需要排除培养巢上方丝状真菌和观察方法的干扰:直接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在培养巢上方加盖片镜检又会引起盖片对孢子排列方式的破坏;400微升培养基相对于微型丝状真菌来说仍然量很大,丝状真菌产孢的时间缩短的机率不大;由于生物安全的要求,载玻片上菌丝产孢过程不能每日显微镜下进行病原性丝状真菌的观察等。申请号为201210001981.2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丝状真菌显微形态观察的制片方法;首先在水琼脂培养平板上挖取一个凹槽,移除凹槽内的培养基;再将一块尺寸小于凹槽的水琼脂培养基块放置在凹槽内,挑取待鉴定真菌培养物接种于位于凹槽内的水琼脂培养基块朝上的一面,然后将无菌盖玻片盖于水琼脂培养基块上;盖上培养皿盖,密封后于室温下培养,培养结束后取出盖玻片,制作成真菌的观察载玻片。然而,此方法两次切割琼脂块,尤其是将0.4×0.4cm大小琼脂块置于1.6×1.6cm大小琼脂块空缺中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其它微生物的污染;20ml培养基倾注于9cm直径大小的培养皿中会产生3~4cm大小的琼脂厚度,若直接显微镜下观察,会出现明显的真菌菌体立体图像,真菌菌体的平面成像感差;充足的营养物质(培养基)不能缩短丝状真菌产孢的时间;将盖片从培养基上揭离和将盖片重新置于载玻片上都会对孢子的排列方式造成破坏,影响丝状真菌的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小培养装置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完整的真菌平面图像的缺陷,提供一种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本技术将真菌培养空间压缩在狭窄的玻片内,限制了染液流动的速度,真菌生长可呈现在一个平面内,丝状真菌染色后的形态结构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且平面成像清晰,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形态效果较好。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涉及一种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装载玻片,盖玻片和湿盒;所述装载玻片中间设有中央凹槽,所述中央凹槽外环设有外围凹槽,所述外围凹槽具有主体凹槽、位于主体凹槽的边角且与装载玻片边缘相连通的第一延伸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延伸槽成对角的第二延伸槽。优选的,所述外围凹槽的深度小于中央凹槽的深度。更优选的,所述外围凹槽的深度与中央凹槽的深度的比值为0.04~0.06:0.3~0.4。优选的,所述装载玻片的厚度为10~13mm,中央凹槽深度为0.6~0.8mm,外围凹槽深度为0.08~0.12mm。更优选的,所述装载玻片的厚度为11.5mm,中央凹槽深度为0.7mm,外围凹槽深度为0.1mm。优选的,所述装载玻片为矩形玻片,其长度为23~25mm,宽度为23~25mm。优选的,所述中央凹槽为矩形凹槽,其长度为8~10mm,宽度为4~6mm。优选的,所述主体凹槽为矩形,其长度为15~17mm,宽度为15~17mm;所述第一延伸槽的宽度为1~2mm,长度为4.5~5mm;所述第二延伸槽的槽宽为4~5mm。优选的,所述第一延伸槽垂直于中央凹槽的长边;所述第二延伸槽与中央凹槽长边的延长线的夹角为130度~140度。更优选,所述第二延伸槽与中央凹槽长边的延长线的夹角为135度。优选的,所述第二延伸槽具有平行于主体凹槽的边缘;所述边缘与邻近的装载玻片边缘的距离为1~1.5mm。优选的,所述盖玻片为大小能覆盖住所述主体凹槽,且不超出装载玻片边缘的玻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装置中,装载玻片中间设中央凹槽,在中央凹槽外环设深度小于中央凹槽深度的外围凹槽;这样的设置刚好够真菌生长,而且生长的足够平整,使得真菌生长可呈现在一个平面内,丝状真菌染色后的形态结构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2)本技术的装置中,外围凹槽上设有成对角关系的第一、二延伸槽,是为真菌培养提供充足的气体通道,以及染液填充时避免气体形成空泡阻止染液渗入中央凹槽内。同时,通过二者尺寸角度的适配,还起到更好的限制染液流动的速度的作用,从根本上避免了丝状真菌的形态、结构被破坏;3)采用本技术的装置,所需培养基、染液量均为微量,耗材成本低;4)采用本技术的装置,整个操作过程为开放式接种、封闭式培养,符合生物安全要求;5)采用本技术的装置,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动态生长状态、染色变化;6)使用本技术的装置培养真菌,镜下图像清楚,染色后能够容易获得完整的真菌典型形态结构;7)使用本技术的装置,封片后真菌形态能够保存较长时间;8)使用本技术的装置进行真菌培养,可加快真菌产孢速度,部分赛多孢菌、镰刀菌、曲霉菌1天即可见产孢;9)使用本技术的装置进行真菌培养,连续培养丝状真菌1天后,仍可见部分真菌生长。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装载玻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装载玻片上点种待测真菌的位置示意图;图3为装载玻片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盖玻片加盖在装载玻片上的位置示意图;图5为采用本技术的培养装置观察到的共头霉(毛霉目)的显微照片;图6为采用本技术的培养装置观察到的镰刀菌的显微照片;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装载玻片,盖玻片和湿盒;所述装载玻片中间设有中央凹槽,所述中央凹槽外环设有外围凹槽,所述外围凹槽具有主体凹槽、位于主体凹槽的边角且与装载玻片边缘相连通的第一延伸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延伸槽成对角的第二延伸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装载玻片,盖玻片和湿盒;所述装载玻片中间设有中央凹槽,所述中央凹槽外环设有外围凹槽,所述外围凹槽具有主体凹槽、位于主体凹槽的边角且与装载玻片边缘相连通的第一延伸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延伸槽成对角的第二延伸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玻片的厚度为10~13mm,中央凹槽深度为0.6~0.8mm,外围凹槽深度为0.08~0.12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玻片的厚度为11.5mm,中央凹槽深度为0.7mm,外围凹槽深度为0.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状真菌的改良小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玻片为矩形玻片,其长度为23~25mm,宽度为23~2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状真菌的改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长海孙西钊王震臧蒙朱宇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皓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