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IgM/B细胞表面抗原双特异性抗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9844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体,该抗体即使在血中的分泌型IgM存在下,与B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型IgM的结合活性也高,且对B细胞发挥增殖抑制效果。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其与IgM和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Bispecific antibody against IgM / B cell surface antigen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ntibody, which has high binding activity with membrane binding IgM on the surface of B cell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secretory IgM in blood, and has a proliferation inhibiting effect on B cell. A bispecific antibody that binds to IgM and B cell surface antig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抗IgM/B细胞表面抗原双特异性抗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与IgM和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抗IgM/B细胞表面抗原双特异性抗体及其利用。
技术介绍
免疫球蛋白M(IgM)为抗体和与其具有结构或功能上的关联的蛋白质即免疫球蛋白类别的1种,其存在膜结合型和分泌型。膜结合型IgM作为B细胞受体在参与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的淋巴细胞即B细胞中特异表达,参与B细胞的存活与死亡。如果抗原与B细胞受体结合,则B细胞增殖,其一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分泌型IgM。分泌型IgM形成5或6聚体,在血中大量存在(0.4~2.8mg/ml),有助于免疫的早期应答。已知针对IgM的抗IgM单克隆抗体,在体外(invitro),抑制B细胞肿瘤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诱导凋亡(非专利文献1、2和3)。使用抗体的癌治疗,在进入21世纪后伴随利用基因工程的人源化、改性抗体等技术的进步,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被接受。近年,多种抗体医药上市,也促进了新的抗体医药的开发。其中,以癌为直接靶向的抗体医药,将多种多样的抗原作为靶向抗原,作为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omplementdependentcytotoxicity:CDC)、生长信号转导抑制、抗体药物复合物的药物引起的细胞毒活性的作用机理显示抗肿瘤效果的分子靶向药是有用的。另一方面,有表达膜结合型IgM的B细胞肿瘤预后不良的报告(非专利文献4和5),推测膜结合型IgM可成为治疗的靶。但是,目前为止,抗IgM单克隆抗体作为B细胞肿瘤的治疗药没有实现实用化。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Carey,G.B.,etal.,CellRes.,17(11):942-955,2007.非专利文献2:Besnault,L.,etal.,J.Immunol.,167(2):733-740,2001.非专利文献3:Mongini,P.A.,etal.,Blood,92(10):3756-3771,1998.非专利文献4:Miyazaki,K.,etal.,Br.J.Haematol.,142(4):562-570,2008.非专利文献5:Cutrona,G.,etal.,ABSSUB-4465,19thCongressoftheEuropeanHematologyAssociation,2014.
技术实现思路
以往的抗IgM单克隆抗体,在给予活体时,与血中大量存在的分泌型IgM结合而最终被中和,不能说与表达膜结合型IgM的B细胞的结合性是充分的。因此,为了在分泌型IgM存在下与表达膜结合型IgM的B细胞结合而发挥增殖抑制效果,必须大量给予抗IgM单克隆抗体。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抗体,该抗体即使在血中的分泌型IgM存在下,也与B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型IgM结合,与该B细胞的结合活性高,并且对该B细胞发挥增殖抑制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制备与B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型IgM的结合活性高的抗体进行各种研究,结果发现针对IgM和B细胞表面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即使在大量的分泌型IgM的存在下,也与B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型IgM结合,与该B细胞的结合活性高,并且对该B细胞显示优异的细胞增殖抑制效果,从而完成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为提供以下〔1〕~〔15〕的专利技术。〔1〕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其与IgM和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2〕根据〔1〕记载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含有与上述IgM结合的第一抗原结合部位、以及与上述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第二抗原结合部位。〔3〕根据〔1〕或〔2〕记载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上述B细胞表面抗原选自HLA-DR、CD20、CD32b、CD37、CD38、CD52、CD81、BAFF受体、BCMA和TACI。〔4〕根据〔1〕~〔3〕中任一项记载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为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或人抗体。〔5〕根据〔1〕~〔4〕中任一项记载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体的可变区含有下述(a)~(f)的重链CDR1~3和轻链CDR1~3以及下述(g)~(l)的重链CDR1~3和轻链CDR1~3。(a)由选自序列号1、48、60、66、72和78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1、48、60、66、72和78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选自序列号1、48、60、66、72和78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重链CDR1(b)由选自序列号2、49、61、67、73和79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2、49、61、67、73和79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选自序列号2、49、61、67、73和79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重链CDR2(c)由选自序列号3、50、62、68、74和80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3、50、62、68、74和80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选自序列号3、50、62、68、74和80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重链CDR3(d)由选自序列号4、51、63、69、75和81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4、51、63、69、75和81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选自序列号4、51、63、69、75和81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轻链CDR1(e)由选自序列号5、52、64、70、76和82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5、52、64、70、76和82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选自序列号5、52、64、70、76和82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轻链CDR2(f)由选自序列号6、53、65、71、77和83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6、53、65、71、77和83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选自序列号6、53、65、71、77和83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轻链CDR3(g)由选自序列号7、13、19、25、30、36、42、84、90和96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7、13、19、25、30、36、42、84、90和96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选自序列号7、13、19、25、30、36、42、84、90和96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重链CDR1(h)由选自序列号8、14、20、26、31、37、43、85、91和97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8、14、20、26、31、37、43、85、91和97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其与IgM和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324 JP 2017-0601311.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其与IgM和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含有与所述IgM结合的第一抗原结合部位、以及与所述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第二抗原结合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所述B细胞表面抗原选自HLA-DR、CD20、CD32b、CD37、CD38、CD52、CD81、BAFF受体、BCMA和TACI。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为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或人抗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体的可变区含有下述(a)~(f)的重链CDR1~3和轻链CDR1~3以及下述(g)~(l)的重链CDR1~3和轻链CDR1~3,
(a)由选自序列号1、48、60、66、72和78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1、48、60、66、72和78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者选自序列号1、48、60、66、72和78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重链CDR1,
(b)由选自序列号2、49、61、67、73和79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2、49、61、67、73和79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者选自序列号2、49、61、67、73和79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重链CDR2,
(c)由选自序列号3、50、62、68、74和80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3、50、62、68、74和80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者选自序列号3、50、62、68、74和80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重链CDR3,
(d)由选自序列号4、51、63、69、75和81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4、51、63、69、75和81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者选自序列号4、51、63、69、75和81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轻链CDR1,
(e)由选自序列号5、52、64、70、76和82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5、52、64、70、76和82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者选自序列号5、52、64、70、76和82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轻链CDR2,
(f)由选自序列号6、53、65、71、77和83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6、53、65、71、77和83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者选自序列号6、53、65、71、77和83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轻链CDR3,
(g)由选自序列号7、13、19、25、30、36、42、84、90和96中的氨基酸序列、与选自序列号7、13、19、25、30、36、42、84、90和96中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5%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者选自序列号7、13、19、25、30、36、42、84、90和96中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1个~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或添加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重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塚田泰且大桥隆博宫下仁志建部聪子榎并淳平
申请(专利权)人:全药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