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及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59143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和修复方法,包括自河岸边坡坡脚向上依次设置的坡脚支撑区、覆盖措施区、植物栽植区和岸顶植物配置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植物和河流岸坡的相互作用机制在防止坡面侵蚀的同时,还能起到河流生态修复的作用,有效促进河流的自我修复和更新。

A repai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bank slop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repair structure and a repair method of a bank slope, which comprises a slope foot support area, a coverage measure area, a plant planting area and a plant configuration area on the bank top successively arranged from the bank slope foot upward. The invention can prevent slope erosio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plants and river bank slope,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play the role of riv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elf repair and renewal of 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及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岸边坡修复绿化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植物活体材料对河岸边坡进行修复的结构和方法。
技术介绍
河流不仅是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更是地球生命系统的载体,因此,不仅河流的资源功能,还要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河流的岸坡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交错带,也是河流中粗木质、养分和能量的重要来源,同时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由于人类对河流的长期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与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不一样的。过去,人类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受到传统水利工程设计思想的影响,工程中常常多采用浆砌石、干砌石或混凝土等结构护岸,这种河岸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河道经过工程治理后,径流速度加快,导致下游地区大量泥沙沉积;硬化的河道破坏了河道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生境走廊被切断;同时,因为失去自然河岸带的过滤和缓冲,面源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加剧了河流污染;由于水生生态的退化,河流自净功能下降,水质难以改善。综上所述,急需一种在不破坏河流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依赖于生态系统自身生命力的自然护岸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传统河岸边坡修复的生态功能性退化问题,提供一种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及修复方法,即通过植物和河流岸坡的相互作用机制在防止坡面侵蚀的同时,还能起到河流生态修复的作用,并逐渐促进河流的自我修复和更新,是解决河流生态退化的一个关键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包括自河岸边坡坡脚向上依次设置的坡脚支撑区、覆盖措施区、植物栽植区和岸顶植物配置区;所述坡脚支撑区设有沿河道方向布设的栅栏,所述栅栏采用原木材质;所述覆盖措施区设有以平行、重叠或交叉的方式覆盖于坡面的木本植物枝条,所述木本植物枝条一端延伸入水中,一端朝向河岸边坡顶部;所述植物栽植区自下而上还分为扦插区和枝条栽植区;所述岸顶植物配置区位于河岸边坡顶部,配置有乔木、灌木、和/或宿根花卉及观赏草种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坡脚支撑区位于河岸边坡坡脚,所述栅栏采用纵向设置的固定桩加以固定;所述栅栏选用25cm直径左右的圆木桩、方木桩或木板,或是树木枯枝编成的篱笆或金属桩,所述固定桩为细木桩,细木桩至少有2/3长度埋入地下;进一步,河岸边坡坡脚角度为0°~10°时,由1至2根圆木桩纵向排列构成栅栏,沿河道方向布设,最后由细木桩固定;河岸边坡坡脚角度为10°~20°时,由2至3根圆木桩纵向排列构成栅栏,沿河道方向布设,最后由细木桩固定;河岸边坡坡脚角度大于20°时,由3根以上圆木桩纵向排列构成栅栏,沿河道方向布设,最后由细木桩固定。其中,所述覆盖措施区中,所述木本植物枝条选用长度一般不小于1.5m的有较高发芽能力、分叉的木本植物枝条,所述植物枝条靠近河道的部分通过坡脚支撑区的栅栏底部并被压实,或者/同时,在植物枝条靠近坡脚支撑区的上方布置压实物压实;所述覆盖措施区中纵向均布打入长1m左右的木桩,或者/同时采用长铁丝或木杆把植物枝条贴于坡面压实,植物枝条表面覆盖有土壤;进一步,所述木本植物枝条为喜湿、繁殖能力强的植物,具体地,所述的木本植物为金丝柳、大叶柳、红皮柳、馒头柳、紫穗槐、荆条、加拿大杨。其中,所述植物栽植区中,扦插区位于未完全覆盖的河岸坡面处,设有多年生的发芽的木本植物插枝,长30-50cm,直径1-5cm,底端削尖,扦插枝条露出地面5cm,垂直坡面插入,扦插间隔50cm;枝条栽植区位于未完全覆盖的河岸边缘处,设有喜湿具有发芽能力的植物顺直枝条,长1-3m,直径4-15cm,具有三分之一至一半长度埋入地下;进一步,植物栽植区的扦插和/或栽植植物选择当地或临近区域的喜湿植物。其中,岸顶植物配置区具有栽植植物,其中,乔木选用垂柳、加拿大杨、水杉、旱柳、榆、白蜡、紫穗槐、紫叶李、紫叶矮樱、沙棘、西府海棠、女贞、丝棉木、山荆子、桑树、绒毛白蜡、构树中一种或多种;灌木选用木槿、连翘、丁香、紫薇、北海道黄杨、大叶黄杨、棣棠、珍珠梅、紫叶小檗、腊梅、锦带、红瑞木中一种或多种;宿根花卉及观赏草选用垂盆草、紫花地丁、爬山虎、大花萱草、二月兰、常夏石竹、金鸡菊、月见草、宿根天人菊、滨菊、剪秋萝、蛇鞭菊、紫松果菊、大金鸡菊、玉簪、芦苇、芦竹、细叶芒、斑叶芒、狼尾草、花叶芒、鸢尾、麦冬、涝峪苔草、鼠尾草中一种或多种。一种河岸边坡的修复方法,包括自河岸边坡坡脚向上依次形成上述坡脚支撑区、覆盖措施区、植物栽植区和岸顶植物配置区的过程。进一步,还包括形成坡脚支撑区前进行河岸边坡地形整理、以及在形成岸顶植物配置区后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过程。其中,所述河岸边坡地形整理包括:将河岸边坡上缘倾斜的树木和已死亡的树干残枝移除,清理出至少半径为5米的范围;对不稳定或比较陡峭的边坡坡面进行整平,在边坡超过50°需要进行整平,整平角度不超过35°。其中,所述覆盖措施区的覆盖工程在植物冬季休眠期实施;所述植物栽植区的扦插和/或栽植工程在植物冬季休眠期实施,但不要在霜冻期。其中,所述岸顶植物配置区中,在植物栽植后2个月,对所栽植的植物进行一次追肥,所用的肥料采用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饼肥按质量比1:3:2:2均匀混合制成,每平米施肥量为200-300g。其中,所述管理和维护包括促进植被覆盖生长的前期措施和后期维护措施;前期措施包括:锄地、施肥、灌溉;后期包括刈割、除草、修剪;锄地在雨季过后,植被生长期内月2-3次;刈割在干燥的季节定期修剪,并留下材料高的三分之一。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1)有效防止土壤侵蚀。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活体植物材料支撑加固河岸、覆盖边坡以及种植植物的措施,能有效保护河岸边坡表面免受风雨、霜冻和流水的侵蚀;配置的植物群落可以形成具有枯物落叶层、腐殖质层和风化层等基本结构的土壤,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形成土壤聚合体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粘合力,改善土壤结构;同时,植物根系可以加固和支撑土壤本身,稳定表面和深层的土壤。(2)恢复河岸自然生态功能。与传统工程护岸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河岸边坡可以形成生态自循环系统,通过改善土壤拦截、存储能力和植物对水体的消耗来改善水体;边坡植物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逐渐形成完整的生物链,被破坏的环境慢慢可恢复至原始自然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当地气候,最终形成可以自持的动态自我调节的生态循环系统,体现自然治理理念。(3)提升景观美学功能。与传统工程护岸的整齐划一、硬、直、平的形象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护岸方式,在经过植物抚育期后,可丰富景观效果,通过增加植被新的特征,结构、形状和色彩来提高景观多样性(4)经济适用。与传统大兴土木工程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多采用当地活体植物材料,成本较低,施工费用低,且随着植物生长,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系统,降低养护费用,可通过自然演替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并保持平衡,固岸护坡效果越来越好,其后续维护和修复费用较低,经济可行,实现可持续发展。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包括自河岸边坡坡脚向上依次设置的坡脚支撑区、覆盖措施区、植物栽植区和岸顶植物配置区;所述坡脚支撑区设有沿河道方向布设的栅栏,所述栅栏采用原木材质;所述覆盖措施区设有以平行、重叠或交叉的方式覆盖于坡面的木本植物枝条,所述木本植物枝条一端延伸入水中,一端朝向河岸边坡顶部;所述植物栽植区自下而上还分为扦插区和枝条栽植区;所述岸顶植物配置区位于河岸边坡顶部,配置有乔木、灌木、和/或宿根花卉及观赏草种的一种或多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包括自河岸边坡坡脚向上依次设置的坡脚支撑区、覆盖措施区、植物栽植区和岸顶植物配置区;所述坡脚支撑区设有沿河道方向布设的栅栏,所述栅栏采用原木材质;所述覆盖措施区设有以平行、重叠或交叉的方式覆盖于坡面的木本植物枝条,所述木本植物枝条一端延伸入水中,一端朝向河岸边坡顶部;所述植物栽植区自下而上还分为扦插区和枝条栽植区;所述岸顶植物配置区位于河岸边坡顶部,配置有乔木、灌木、和/或宿根花卉及观赏草种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脚支撑区位于河岸边坡坡脚,所述栅栏采用纵向设置的固定桩加以固定;所述栅栏选用25cm直径左右的圆木桩、方木桩或木板,或是树木枯枝编成的篱笆或金属桩,所述固定桩为细木桩,细木桩至少有2/3长度埋入地下;进一步,河岸边坡坡脚角度为0°~10°时,由1至2根圆木桩纵向排列构成栅栏,沿河道方向布设,最后由细木桩固定;河岸边坡坡脚角度为10°~20°时,由2至3根圆木桩纵向排列构成栅栏,沿河道方向布设,最后由细木桩固定;河岸边坡坡脚角度大于20°时,由3根以上圆木桩纵向排列构成栅栏,沿河道方向布设,最后由细木桩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措施区中,所述木本植物枝条选用长度一般不小于1.5m的有较高发芽能力、分叉的木本植物枝条,所述植物枝条靠近河道的部分通过坡脚支撑区的栅栏底部并被压实,或者/同时,在植物枝条靠近坡脚支撑区的上方布置压实物压实;所述覆盖措施区中纵向均布打入长1m左右的木桩,或者/同时采用长铁丝或木杆把植物枝条贴于坡面压实,植物枝条表面覆盖有土壤;进一步,所述木本植物枝条为喜湿、繁殖能力强的植物,具体地,所述的木本植物为金丝柳、大叶柳、红皮柳、馒头柳、紫穗槐、荆条、加拿大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栽植区中,扦插区位于未完全覆盖的河岸坡面处,设有多年生的发芽的木本植物插枝,长30-50cm,直径1-5cm,底端削尖,扦插枝条露出地面5cm,垂直坡面插入,扦插间隔50cm;枝条栽植区位于未完全覆盖的河岸边缘处,设有喜湿具有发芽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博丁亚东张楚涵李志明师梦闪王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泰达盐碱地绿化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