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水龙头结构,解决传统式水龙头加工制程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至少是由一下立管、一上立管、一出水管、一控水阀、一锁结盖与一控制把手所组成,其中,下立管是一体加工成形,上端缘形成有一结合部,上端内并穿设有冷、热水管路与一出水管路,出水管路是接设到一结合槽处,出水管则结合于该结合槽上,上立管是以空心的管体所直接裁断而形成,中空孔径是配合下立管的结合部预设,且裁断后内部自然直接形成一容置阀室,下端部则设为配合结合部的结合段。藉由上述结构,上立管或下立管又或下立管、上立管,均能直接以现有规格的空心管体所裁断加工而成,不必有太多的加工程序,能大幅降低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制程时间更短,且有效降低不良率。(*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装设于脸盆、洗手台、饮水机台上,供切控出水使用的立式水龙头结构,尤其是指针对立式柱状的水龙头加以改良,使生产与成本均能有效降低,及可增加组装的方便性。
技术介绍
按目前现有技术用于出水使用的立式水龙头结构,主要有下述两种方式,分别如图8所示的第一种传统式与图9、10所示的另一种传统式所示,首先,先由图8所示,其是利用一实心的金属棒以挖空的方式加工出一立管主体10,再于立管前方结合出水管100,上方并供控水阀与控制把手结合,下方结合冷、热水管而成,其立管主体10的成型是以实心的金属棒,利用车制或洗切的方式进行一体加工,并直接于上方段加工出一阀槽11,下方段加工出一容置槽室12,中段实心位置的后方则加工出二个由容置槽室12通设阀槽11的冷、热水管路13,另中段前方则加工出一个由阀槽11延伸到前方出水管锁槽15的出水管路14,出水管100则是结合于前述的出水管锁槽15上,并通设出水管路14,控水阀是容设于阀槽11上并与控制把手结合,并而通设冷、热水管路13,容置槽室12中接设有冷、热水管到冷、热水管路13处,藉以提供冷、热水给控水阀,当冷、热水于控水阀中混合后可控制由出水管路14与出水管100流出供使用。该方式设计的立管主体10,其加工是必需采用实心的金属棒,利用车制或洗切的方式进行一体加工,该实心金属棒的成本高,且产生出的废料多,又因加工制程长又多,故生产时程与损坏不良率亦高。再者,如图9、10的另一种传统式所示,亦是利用一实心的金属棒以整个挖空的方式加工出一立管主体20,再于立管主体20前方结合一出水管200,内部在容设一分水座21、一控水阀22与控制把手23而成,下方并结合有冷、热水管,其立管主体20的成型是以实心的金属棒,利用车制或洗切的方式进行一体加工,并直接成型出一空心管状形成容置槽201,而周缘的壁上并设有限位凹槽202,另前方一位置穿设有一出水管锁槽203,而出水管200则是结合于立管主体20的出水管锁槽203上,分水座21是配合设置入立管主体20的容置槽201内,该外周缘凸设有限位凸肋211,后方位置直接贯设有冷、热水管路212,前方位置则加工出一由上往前弯曲延伸的出水管路213,该分水座21是利用限位凸肋211配合限位凹槽202容设于立管主体20的容置槽201中,并令出水管路213对正出水管200,控水阀22是容设于容置槽201内的分水座21上,并以进水孔与冷、热水管路212配合、出水孔与出水管路213配合,控制把手23而再由上锁结固定,位于容置槽201的分水座21下方接设有冷、热水管到冷、热水管路212处,藉以提供冷、热水给控水阀22,当冷、热水于控水阀中混合后可控制由出水管路213与出水管200流出供使用;该方式设计的立管主体20,其虽是整个透空状,但为能加工出供分水座21结合的结构,因此壁厚必须够大,而该亦仅能以实心金属棒方式进行加工,其制造上虽较容易,但仍旧有成本高,且产生出的废料多,与损坏不良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立式水龙头结构,其用以结合的立管主体,目前均是利用实心的金属棒方式进行加工,该于制造上的成本高,且有损坏不良率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问题,提供一种不必有太多的加工程序就能制成的立式水龙头结构,这样能大幅降低材料成本、加工成本,与制程时间更短,且有效降低不良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立式水龙头结构,其至少是由一下立管、一上立管、一出水管、一控水阀、一锁结盖与一控制把手所组成,其中,下立管是一体加工成形出,该上端缘形成有一结合部,该上端内并穿设有冷、热水管路与一出水管路,该出水管路是接设到一结合槽处,出水管则结合于该结合槽上,上立管是以空心的管体所直接裁断而形成,该中空孔径是配合下立管的结合部预设,且裁断后内部自然直接形成一容置阀室,下端部则设为配合结合部的结合段,利用上述结构组合立式水龙头结构。本技术的功效本技术提供的立式水龙头结构,其上立管或下立管又或下立管、上立管的使用,均是能直接以现有规格的空心管体所直接裁断而成,不必有太多的加工程序,这样能大幅降低材料成本、加工成本,与制程时间更短,且有效降低产品的不良率。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组合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8是一种传统式的组合剖面图。图9是另一种传统式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另一种传统式的组合剖面图。附图中主要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现有技术部分立管主体--10出水管---100阀槽----11 容置槽室--12冷、热水管路13 出水管路--14出水管锁槽-15立管主体--20出水管---200容置槽---201限位凹槽--202出水管锁槽-203 分水座---21限位凸肋--211 冷、热水管路212 出水管路--213 控水阀---22控制把手--23本技术部份下立管---30结合部---301冷、热水管路302出水管路--303结合槽---304 上立管---31容置阀室--311 结合段---312上立管---40结合部---401容置阀室--402 结合槽---403下立管---41容置空间--411结合段---412接合座---50结合部---501冷、热水管路502出水管路--503结合槽---504 下立管---51容置空间--511 结合段---512上立管---52容置阀室--521结合段---522出水管---60控水阀---70锁结盖---80控制把手--9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立式水龙头结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先参见图1、2、3所示的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其至少是由一下立管30、一上立管31、一出水管60、一控水阀70、一锁结盖80与一控制把手90所组成,其中,下立管30是一体加工成形的,该上端缘形成有一结合部301,该上端内并穿设有冷、热水管路302与一出水管路303,该出水管路303是接设到一结合槽304处,出水管60则结合于该结合槽304上,上立管31是以空心的管体所直接裁断而形成,该中空孔径是配合下立管30的结合部301预设,且裁断后内部自然直接形成一容置阀室311,下端部则设为配合结合部301的结合段312。其结构的组合,上立管31是利用结合段312而结合下立管30的结合部301处,该结合可为配合止水圈以螺纹锁设的方式,或对合后直接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出水管60结合于结合槽304处,控水阀70是由容置阀室311置入,并以进水孔与冷、热水管路302配合、出水孔与出水管路303配合,锁结盖80与控制把手90再由上锁结结合即可。其次,参见图4、5所示的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其至少是由一上立管40、一下立管41、一出水管60、一控水阀70、一锁结盖80与一控制把手90所组成,其中,上立管40是一体加工成形出,该下端缘形成有一结合部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水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是由一下立管、一上立管、一出水管、一控水阀、一锁结盖与一控制把手所组成,其中特征在于:所述下立管是一体加工成形的,上端缘形成有一结合部,上端内并穿设有冷、热水管路与一出水管路,所述出水管路是接设到一结合槽处,所述出水管则结合于所述结合槽上,所述上立管是以空心的管体所直接裁断而形成,该中空孔径是配合所述下立管的结合部预设,且裁断后内部自然直接形成一容置阀室,下端部则设为配合结合部的结合段;所述上立管是利用所述结合段而结合所述下立管的结合部处,所述出水管结合于所述结合槽处,所述控水阀是由所述容置阀室置入,并以进水孔与冷、热水管路配合、出水孔与出水管路配合,所述锁结盖与控制把手由上锁结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辉龙,
申请(专利权)人:昌—卫浴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