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液装置、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移液管末梢:装置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879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7:50
一种移液管组件,包括移液管装置、移液管末梢和将末梢联接至移液管装置的扩张式芯轴夹头联接装置,联接装置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节段、设置在节段下面并包括远侧部分的环形基部、包绕远侧部分的弹性元件和向上延伸的沿周向间隔开的臂,所述臂在第一端部处附接至环形基部并具有上部自由端部,各个上部自由端部支承节段中的不同节段,所述节段配置成在第一周长和更大的第二周长之间扩张,以用于接合末梢的第一内部工作表面,同时弹性元件密封性地抵靠第一表面下方的第二内部工作表面,并同时在围绕臂的中间部分而在外部设置的盘和末梢的设置在第一工作表面和第二工作表面之间的阶梯式内部台肩表面之间形成邻接。

Pipettes, pipette end couplings, and pipette ends: apparatus and method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ipette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a pipette device, a pipette end and an expanding mandrel collet connecting the end to the pipette device. The connecting device comprises a section separated in a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 ring base arranged under the section and including the distal part, an elastic element surrounding the distal part and an arm extending upward in a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The arm is at the first end Each of the upper free ends supports different segments among the segments configured to expand between the first perimeter and the larger second perimeter for joining the first internal working surface of the end, while the elastic element is sealed against the second internal working surface below the first surfac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middle portion and the disc and the end disposed on the outside form an adjacency between the stepped internal shoulder surfaces between the first working surface and the second working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液装置、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移液管末梢:装置和方法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根据35USC部分119(e)而要求享有2016年6月15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350,302的优先权,该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本申请还根据35USC部分119(e)而要求享有2016年6月15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350,291的优先权,该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本公开大体上涉及移液装置,且更具体而言涉及移液管末梢联接器、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移液管末梢和联接器的组合、以及使至少一个一次性移液管末梢联接至由移液装置可操作地承载的至少一个移液管末梢联接器或从由移液装置可操作地承载的至少一个移液管末梢联接器脱开的方法。
技术介绍
移液装置的多种工业中使用,以用于转移液体来进行实验分析。因此,为了在执行的实验内提供控制,一次性移液管末梢被使用且意在用于一次性使用。一次性移液管末梢与人工移液管装置和自动移液管装置两者一起被采用,以用于从大量容器同时抽吸样本且将它们分配到别处,其中,人工移液管装置和自动移液管装置具有大量布置成排或矩阵的移液管单元。一次性移液管末梢在历史上构造成与圆锥形或阶梯式联接螺柱对接。在使用圆锥形联接螺柱的情况下,一次性移液管末梢构造成使得其必须被预压到联接螺柱上以提供气密密封。由于两个对接构件的公差,与液体接触的移液管末梢的端部的距离不会很好地受控制。此外,需要高压力来预压移液管末梢来产生气密密封。结果,在移液管末梢中可形成微裂纹,其可引起泄露。此外,放置在移液管末梢上的高压力具有以下缺点:为了释放移液管末梢,必须施加高的力。本申请的受让人,HAMILTON公司,在2016年4月25日发布的美国专利第7033543号教导了结合O形环的阶梯联接螺柱,其提供用于降低产生气密密封以及提供与液体接触的移液管末梢的端部的限定轴向定位所需要的高压力的解决方案。当O形环受压缩时,其提供轴向方向的力,以不仅提供气密密封,而且使联接螺柱上的轴向联接特征接合至移液管末梢上的相反轴向联接特征。尽管如此,当O形环变得受损时,使用阶梯式联接螺柱和单独的O形环配置的当前系统是有问题的,因为结果是气密密封和移液管装置的性能受到损害。另外,O形环的压缩导致O形环的变形,这继而提供相对于移液管末梢的工作表面的沿径向方向的力和气密密封。与该操作相反,当O形环的压缩被移除,O形环必须从移液管末梢的工作表面脱离以允许移液管末梢从联接螺柱和移液管装置移除,以用于处置。如果O形环未完全去压缩,则一些残余力将保留,从而导致移液管末梢保持接合至联接螺柱并因而需要自动的外部轴向反力来将移液管末梢移除,以用于处置。此外,随着液体转移至和/或从其转移的孔的大小减小,为了允许成功对准,以受控方式精确地定位所有移液管末梢的需要增加。因此,需要改善或克服上文列出的显著缺点中的一个或多个。
技术实现思路
相应地,且在一个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提供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来改善或克服已知现有技术的缺点中的一个或多个,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包括多个沿周向设置的元件或节段,该元件或节段接合周向的内部工作表面,以用于提供合成的预应力,其中所述内部工作表面限定第一工作表面,第一工作表面在移液管末梢的面向近侧的轴向止挡表面上方的区域中形成于移液管末梢的侧壁的内部包绕表面中,所述合成的预应力沿轴向向上预压移液管末梢,导致联接器的远侧弹性元件被预压到移液管末梢的第二内部工作表面上,从而形成密封配置,该密封配置消除了已知现有技术的密封劣化或失效。此外,并在一方面,当压靠第二内部工作表面时,远侧弹性元件为多个元件或节段提供相反轴向力,其中该相反轴向力的至少一个益处为,当多个单独元件或节段处于沿径向和沿轴向对接状态时,通过多个单独的元件或节段将额外的力施加至第一工作表面,以用于提供更坚固的远侧密封。相反轴向力的另一益处为,当多个单独的元件或节段脱开为沿径向收缩的状态时,远侧弹性元件的相反轴向力限定相反的沿轴向指向的脱开力,其有助于移液管末梢从所述移液管末梢联接器的移除,以用于处置。在另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联接器包括多个沿周向设置的元件或节段,和远侧弹性元件,远侧弹性元件呈O形环的形式但不限于O形环,且移液管末梢包括移液管末梢中的双互补工作表面,以提供合成轴向力,合成轴向力从该多个元件或节段和远侧弹性元件与双互补工作表面的接合获得,以用于将一次性移液管末梢预压到轴向联接位置,该联接位置由移液管末梢联接器的面向远侧的轴向止挡表面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的面向近侧的互补相反轴向止挡表面提供,使得垂直基准针对承载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的移液管装置的通道的纵向轴线而建立,该纵向轴线提供移液管末梢准直度和受控同心性。因而,合成轴向力联接位置优于现有技术的一个益处在于该垂直基准的建立,其为移液管末梢提供准直度和受控同心性。当横向轴线和垂直于横向轴线的纵向轴线之间的本文限定为“ø”的角度允许增大时,同心性变差。因而,在多通道系统且对准多个井的情况下,受控同心性变得尤其重要。相应地,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提供更紧密同心性,以允许所有末梢以受控方式具有较紧密精度,从而允许成功对准液体从其转移/转移至其的多个孔和/或较小孔。在另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联接器包括多个沿周向设置的元件或节段,和远侧弹性元件,远侧弹性元件呈O形环的形式但不限于O形环,且移液管末梢包括移液管末梢中的双互补工作表面,以提供轴向联接位置的精确控制,轴向联接位置限定为从移液管末梢联接器的面向远侧的轴向止挡表面至移液管末梢的端部(其在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处于联接配置时接触液体)的轴向距离。这结合移液管末梢准直度允许承载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的移液管装置对准较小的孔。另外,较小体积的液体可转移,这是由于,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的已知固定距离允许将移液管末梢/液体受控地接触至液体将转移到其上或从其转移的工作表面。在又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液管末梢联接器和一次性移液管末梢组合,其包括成角度的挤压机构,该挤压机构将多个单独元件的运动引导成与移液管末梢的第一工作表面接触。结果是更大的轴向力将移液管末梢预压到轴向联接位置。当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一起时,根据下面提供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其它方面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应了解的是,在不脱离如下面在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阐述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正当意义的情况下,可采取多种修改方案和调整方案。附图说明通过参考以下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前述
技术实现思路
以及接下来的本公开的详细描述,所述附图仅用于说明性目的,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而且,可认识到的是,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因为一些构件可被示出为相对于在实际实施中的大小被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液管末梢,包括:/n包绕侧壁,其具有开放内部通道,所述开放内部通道包括内部表面且沿着所述移液管末梢的中心纵向轴线在所述移液管末梢的开放近侧端部和开放远侧端部之间延伸;/n第一区段,其在所述开放近侧端部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所述第一区段包括:/n圆柱形上部第一部分,其具有第一直径;/n圆柱形下部第一部分,其具有所述第一直径;/n环形凹槽,其置于所述圆柱形上部第一部分和所述圆柱形下部第一部分之间;/n第二区段,其包括圆柱形表面,该圆柱形表面在所述第一区段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所述第二区段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n止挡台肩表面,其在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的交接部处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n第三区段,其包括圆柱形表面,该圆柱形表面在所述第二区段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所述第三区段具有比所述第二直径小的第三直径;/n密封座,其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且置于所述第二区段和所述第三区段之间,所述密封座包括:/n在与所述第二区段的交接部处的上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n在与所述第三区段的交接部处的下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n置于所述上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和所述下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之间的密封座表面;/n其中所述上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在直径上大于所述下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并且/n其中,所述密封座表面包括周向的面向上的齿边表面;以及/n至少一个截头圆锥形区段,其邻近所述第三区段且在所述第三区段和所述远侧开放的下部端部之间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n...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15 US 62/350302;20160615 US 62/3502911.一种移液管末梢,包括:
包绕侧壁,其具有开放内部通道,所述开放内部通道包括内部表面且沿着所述移液管末梢的中心纵向轴线在所述移液管末梢的开放近侧端部和开放远侧端部之间延伸;
第一区段,其在所述开放近侧端部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所述第一区段包括:
圆柱形上部第一部分,其具有第一直径;
圆柱形下部第一部分,其具有所述第一直径;
环形凹槽,其置于所述圆柱形上部第一部分和所述圆柱形下部第一部分之间;
第二区段,其包括圆柱形表面,该圆柱形表面在所述第一区段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所述第二区段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
止挡台肩表面,其在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的交接部处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
第三区段,其包括圆柱形表面,该圆柱形表面在所述第二区段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所述第三区段具有比所述第二直径小的第三直径;
密封座,其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且置于所述第二区段和所述第三区段之间,所述密封座包括:
在与所述第二区段的交接部处的上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
在与所述第三区段的交接部处的下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
置于所述上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和所述下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之间的密封座表面;
其中所述上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在直径上大于所述下部环形密封座表面边缘;并且
其中,所述密封座表面包括周向的面向上的齿边表面;以及
至少一个截头圆锥形区段,其邻近所述第三区段且在所述第三区段和所述远侧开放的下部端部之间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座表面的一部分为垂直于所述移液管末梢的中心纵向轴线的环形的平面式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座表面的一部分为截头圆锥形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座表面的一部分为环形凹形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座表面的一部分为环形凸形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为凹形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的环形倾斜内部表面,其从所述开放近侧端部沿径向向内延伸,且终止于所述第一区段的近侧端部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截头圆锥形区段进一步包括:
第四区段,其在所述第三区段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和
第五区段,其在所述第四区段的远侧并在所述远侧开放端部的近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其中,所述第五区段具有比所述第四区段大的锥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的环形倾斜内部表面,其从所述开放近侧端部沿径向向内延伸,并终止于所述第一区段的近侧端部处;
其中,所述止挡台肩表面为垂直于所述移液管末梢的中心纵向轴线的环形的平面式表面;
其中,所述密封座表面的一部分为垂直于所述移液管末梢的中心纵向轴线的环形的平面式表面;
其中,所述环形凹槽为凹形的;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截头圆锥形区段进一步包括:
第四区段,其在所述第三区段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以及
第五区段,其在所述第四区段的远侧且在所述远侧开放端部的近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其中,所述第五区段具有比所述第四区段大的锥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末梢,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的环形倾斜内部表面,其从所述开放近侧端部沿径向向内延伸,并终止于所述第一区段的近侧端部处;
其中,所述止挡台肩表面为垂直于所述移液管末梢的中心纵向轴线的环形的平面式表面;
其中,所述密封座表面的一部分为环形凸形表面;
其中,所述环形凹槽为凹形的;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截头圆锥形区段进一步包括:
第四区段,其在所述第三区段的远侧形成在所述包绕侧壁的内部表面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E古斯曼T巴雷斯DA贝尔顿
申请(专利权)人:汉密尔顿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