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尹群专利>正文

环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3023 阅读:3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设计一环阀包含一个由导向段(1)和导流段(2)定位结合而成的有中心导流锥(203)的阀体、一个两端与导向段的两个同轴不同直径的圆柱面保持滑动配合并以一个圆柱面与导流锥的圆柱段表面配合的中空的节流环(3)和曲柄滑块型传动机构,通过改变节流环与导流锥之间的通道面积调节其开度,是一种驱动力小、结构磨损小、定位精度高、流动阻力小的新型阀门。(*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设计—环阀,属于机械地改变流道面积,启闭流路和调节流量的阀门。先前产生的中国技术设计专利申请《环阀》(申请号97219790.7)提供了一种包含阀体、节流环和曲柄滑块型传动机构的环阀,其阀体包含一个内表面为相衔接的等径段、扩张段和收敛段的外壳、处于所述的外壳内表面扩张段和收敛段当中的双锥形导流体以及外壳与导流体之间的径向支板,其节流环是表面包含内、外圆柱面和前、后端面的圆环,通过节流环在阀体内的滑动,改变其一个端面与导流锥表面之间的流道面积。该设计提供的环阀因为节流环的外传合力较小,具有驱动功率较小,结构磨损较轻的显著优点;但也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的缺陷,特别是在其小开度状态下节流环的滑动导向稳定性不佳,需要加以改进。本设计的目的是提高环阀设计的合理性。设计目的是通过提供下述环阀的技术方案实现的(附图说明图1、2、3、7、8)一种包含一个其中心处有导流锥的阀体、至少一端与阀体的一段内壁保持滑动配合的中空的节流环和曲柄滑块型传动机构的环阀,其特征是所述的阀体是一个导向段和一个导流段在其结合面上的定位密封连接体;所述的导向段在阀体的第一端面处有第一外接口而在阀体的结合面处有第一内接口并且其内壁沿所述的第一端面至结合面方向有依次衔接的第一圆柱内表面、第一锥形内表面和直径大于第一圆柱内表面直径的第二圆柱内表面,在其第一圆柱内表面的接近第一端面处有一个其侧壁有传动轴孔的外凸的传动腔;阀体的所述的导流段包含一个外壳、若干径向支板和一个导流锥,所述的外壳在阀体的结合面处有第二内接口而在阀体的第二端面处有第二外接口并且其内壁有向第二端面收缩的第二锥形内表面,沿阀体的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方向所述的导流锥有依次衔接的第一锥形外表面、第一圆柱外表面和第二锥形外表面,所述的径向支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外壳上的第二锥形内表面和导流锥上的第二锥形外表面;所述的第一圆柱内表面、第二圆柱内表面和第一圆柱外表面是同一轴线的圆柱表面;所述的节流环在其接近所述的第一端面的一端有与第一圆柱内表面保持滑动配合的第二圆柱外表面而在其另一端有与第二圆柱内表面保持滑动配合的第三圆柱外表面和向第一端面方向收缩的第三锥形内表面并且所述的第三锥形内表面的小径端衔接一个与第一圆柱外表面滑动配合的第三圆柱内表面。本设计提供的环阀,与阀体上没有第二圆柱内表面并且节流环上没有与第二圆柱内表面滑动配合的第三圆柱外表面的已有环阀设计比较,因为位于其节流环两端的第二圆柱外表面和第三外圆柱面在节流环的滑动中分别与所述的导流段上的第一圆柱内表面和第二圆柱内表面始终保持滑动配合,所以其突出的优点是节流环在其滑动行程的任何位置上,都能保持同样好的径向定位精度;其另一个明显的优点是节流环上的所述的第三锥形内表面对介质流道有导向作用,有利于稳定流态、降低嗓音、减小环阀全开状态下介质流动阻力。可见本设计提供的环阀结构比较合理,实理了设计目的。图1是本设计的一个设计实例的纵剖面图。图2是图1所示设计实例中略去传动机构的纵向分解图。图3、图4、图5、图6是图1中A-A剖面中不同局都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图1中B-B剖面的剖视图。图8是图1中C-C剖面的剖视图。图9是图3、4、5、6中D-D剖面的剖视图。图10是图1中范围E的详图。图11、图12、图13是图1中范围F的不同局部结构曲详图。图中1是阀体的导向段,2是阀体的导流段,3是节流环,4是传动轴,5是曲柄,6是连杆,7是传动支板,8、9是销轴,10是密封垫圈,11是连接螺栓,12、13是与螺栓配套的垫圈,14是螺母,15是涨圈,16是滚针,17是传动轴上的O形密封圈,18是传动轴上的活塞环,19是销轴的垫圈,20是开口销,21是节流环上的O形密封圈,22是导流锥上的O形密封圈,23是节流环上的活塞环,24是导流锥上的活塞环;101至123是环阀的要素部位和表面,其中101是其第一端面,102是其导向段与导流段的结合面,103是其第二端面,104是其第一外接口,105是其第一内接口,106是其第二内接口,107是其第二外接口,108是其第一圆柱内表面,109是其第一锥形内表面,110是其第二圆柱内表面,111是其第二锥形内表面,112是其第一锥形外表面,113是其第一圆柱外表面,114其第二锥形外表面,115是其第二圆柱外表面,116是其第三圆柱外表面,117其是第三锥形内表面,118是其第三圆柱内表面,119是其第一圆柱内表面上的传动腔,120是传动腔的侧壁,121是侧壁的传动轴孔,122是结合面上的圆环定位台阶,123是传动轴孔上的涨圈环槽,100是第一圆柱内表面、第二圆柱内表面和第一圆柱外表面共有的轴线;201、202、203分别是导流段的外壳、径向支板、导流锥;204、205、206分别是是导流锥上的O形密封圈环槽、活塞环环槽、迷宫环槽;301、302、303、304分别是节流环上的通孔、O形密封圈环槽、活塞环环槽、迷宫环槽;401、402、403、404、405分别是传动轴上的凸肩、滚针环槽、O形密封圈环槽、迷宫环槽、活塞环环槽。图1至图13展示了本设计提供的环阀的设计实例它是一种包含一个其中心处有导流锥的阀体、至少一端与阀体的一段内壁保持滑动配合的中空的节流环和曲柄滑块型传动机构的环阀;所述的阀体是一个导向段和一个导流段在其结合面上的定位密封连接体;所述的导向段在阀体的第一端面处有第一外接口而在阀体的结合面处有第一内接口并且其内壁沿所述的第一端面至结合面方向有依次衔接的第一圆柱内表面、第一锥形内表面和直径大于第一圆柱内表面直径的第二圆柱内表面,在其第一圆柱内表面的接近第一端面处有一个其侧壁有传动轴孔的外凸的传动腔;阀体的所述的导流段包含一个外壳、若干径向支板和一个导流锥,所述的外壳在阀体的结合面处有第二内接口而在阀体的第二端面处有第二外接口并且其内壁有向第二端面收缩的第二锥形内表面,沿阀体的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方向所述的导流锥有依次衔接的第一锥形外表面、第一圆柱外表面和第二锥形外表面,所述的径向支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外壳上的第二锥形内表面和导流锥上的第二锥形外表面;所述的第一圆柱内表面、第二圆柱内表面和第一圆柱外表面是同一轴线的圆柱表面;所述的节流环在其接近所述的第一端面的一端有与第一圆柱内表面保持滑动配合的第二圆柱外表面而在其另一端有与第二圆柱内表面保持滑动配合的第三圆柱外表面和向第一端面方向收缩的第三锥形内表面并且所述的第三锥形内表面的小径端衔接一个与第一圆柱外表面滑动配合的第三圆柱内表面。所述的导流段所包含的径向支板是薄板状构件,它与外壳、导流锥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通过焊接或整体铸造等方法实现(图1、图7);导向段与导流段的结合是通过若干套螺栓、垫圈、螺母完成的紧固连接实现的,在两者的结合面上由圆环定位台阶实现所述的第一圆柱外表面与第一圆柱内表面、第二圆柱内表面同轴;为了保证结合面的密封,在两者间设置了密封垫圈(图2、图10),这样就实现了导向段和导流段在其结合面上的定位密封连接。因为由导向段和导流段结合构成的阀体上(图1、图2),所述的第一圆柱内表面、第二圆柱内表面和第一圆柱外表面同以轴线100为轴,所以节流环上分别与上述三表面滑动配合的第二圆柱外表面、第三圆柱外表面和第三圆柱内表面也必定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含一个其中心处有导流锥[203]的阀体[1和2的结合体]、至少一端与阀体的一段内壁保持滑动配合的中空的节流环[3]和曲柄滑块型传动机构[4、5、6、7、8、9]的环阀,其特征是:所述的阀体是一个导向段[1]和一个导流段[2]在其结合面[102]上的定位密封连接体;所述的导向段[1]在阀体的第一端面[101]处有第一外接口[104]而在阀体的结合面[102]处有第一内接口[105]并且其内壁沿所述的第一端面[101]至结合面[102]方向有依次衔接的第一圆柱内表面[108]、第一锥形内表面[109]和直径大于第一圆柱内表面[108]直径的第二圆柱内表面[110],在其第一圆柱内表面[108]的接近第一端面[101]处有一个其侧壁[120]有传动轴孔[121]的外凸的传动腔[119];阀体的所述的导流段[2]包含一个外壳[201]、若干径向支板[202]和一个导流锥[203],所述的外壳[201]在阀体的结合面[102]处有第二内接口[106]而在阀体的第二端面[103]处有第二外接口[107]并且其内壁有向第二端面[103]收缩的第二锥形内表面[111],沿阀体的第一端面[101]至第二端面[103]方向所述的导流锥[203]有依次衔接的第一锥形外表面[112]、第一圆柱外表面[113]和第二锥形外表面[114],所述的径向支板[20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外壳[201]上的第二锥形内表面[111]和导流锥[203]上的第二锥形外表面[114];所述的第一圆柱内表面[108]、第二圆柱内表面[110]和第一圆柱外表面[113]是同一轴线[100]的圆柱表面;所述的节流环[3]在其接近所述的第一端面[101]的一端有与第一圆柱内表面[108]保持滑动配合的第二圆柱外表面[115]而在其另一端有与第二圆柱内表面[110]保持滑动配合的第三圆柱外表面[116]和向第一端面[101]方向收缩的第三锥形内表面[117]并且所述的第三锥形内表面[117]的小径端衔接一个与第一圆柱外表面[113]滑动配合的第三圆柱内表面[118]。...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群
申请(专利权)人:尹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