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池州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49303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涉及光伏并网发电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光伏组件、第一Boost电路、第一DC/DC变换器、第一MPPT控制器、第一驱动电路、第二光伏组件、第二Boost电路、第二DC/DC变换器、第二MPPT控制器、第二驱动电路、逆变电路、并网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采用第一光伏组件、第一Boost电路、第一LLC谐振变换器、第二光伏组件、第二Boost电路、第二LLC谐振变换器构成串联DC/DC升压电路,使直流母线电压稳定在400V,便于逆变电路同频同相控制,可以降低并网发电系统损耗、提高并网发电效率。

A single-phase photovoltaic grid connect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光伏并网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能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减少大气污染、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保证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太阳能作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的无限性、存在的普遍性、开发利用的清洁性以及逐渐显露出的经济性等优势,它的开发利用能有效解决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太阳能开发利用必将在21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并终将在世界能源结构转移中担当重任,成为21世纪后期的主导能源之一。并网发电系统是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并网发电系统的特点是通过控制逆变器,直接将太阳能电池阵列发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向电网。并网发电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的大型联网光伏电站,这需要复杂的控制及输配电设备,并要占用大片土地,发电成本目前要比市电贵得多,这类大型光伏电站发展不快。另一种是分散的小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特别是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现有的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由光伏组件、Boost升压电路、逆变电路、驱动电路及控制电路组成,Boost升压电路在光伏组件输出电压变化较宽时,存在占空比畸变;Boost升压电路直接与逆变电路相连,存在并网发电系统损耗大、效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Boost升压电路在光伏组件输出电压变化较宽时,存在占空比畸变,Boost升压电路直接与逆变电路相连,存在并网发电系统损耗大、效率低的缺陷问题,提供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包括第一光伏组件、第一Boost电路、第一DC/DC变换器、第一MPPT控制器、第一驱动电路、第二光伏组件、第二Boost电路、第二DC/DC变换器、第二MPPT控制器、第二驱动电路、逆变电路、并网控制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一Boost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一Boost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DC/DC变换器输入端相连,第一DC/DC变换器输出端与逆变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二光伏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二Boost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二Boost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DC/DC变换器输入端相连,第二DC/DC变换器输出端与逆变电路输入端、第一DC/DC变换器输出端相连;所述逆变电路输出端与并网控制器相连,并网逆变器通过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一DC/DC变换器相连用于驱动第一DC/DC变换器的功率管,并网逆变器通过第二驱动电路与第二DC/DC变换器相连用于驱动第二DC/DC变换器的功率管,并网控制器、第一光伏组件通过第一MPPT控制器与第一Boost电路相连用于驱动第一Boost电路的功率管,并网控制器、第二光伏组件通过第二MPPT控制器与第二Boost电路相连用于驱动第二Boost电路的功率管;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第二DC/DC变换器串联连接,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第二DC/DC变换器为LLC谐振变换器。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Boost电路包括电感L1、二极管D1、功率管VT1、电容C1,第一光伏组件的一输出端与电感L1一端相连,电感L1另一端与二极管D1阳极、功率管VT1集电极相连,二极管D1阴极与电容C1一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与功率管VT1发射极、第一光伏组件的另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包括功率管Q1、Q2、谐振电容Cr1、谐振电感Lr1、激磁电感Lm1、变压器T1、整流二极管D2、D3、电容Co1,功率管Q1的漏极与二极管D1阴极相连,功率管Q1发射极与功率管Q2的漏极、谐振电容Cr1一端相连,谐振电容Cr1另一端与谐振电感Lr1一端相连,谐振电感Lr1另一端与变压器T1原边绕组一端相连,变压器T1原边绕组另一端与功率管Q2的发射极相连,激磁电感Lm1并联在变压器T1原边绕组两端,变压器T1副边绕组两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2、D3阳极相连,整流二极管D2、D3阴极分别与电容Co1一端相连,电容Co1另一端与变压器T1副边绕组中间抽头相连;所述第二Boost电路包括电感L2、二极管D4、功率管VT2、电容C2,第二光伏组件的一输出端与电感L2一端相连,电感L2另一端与二极管D4阳极、功率管VT2集电极相连,二极管D4阴极与电容C2一端相连,电容C2另一端与功率管VT2发射极、第二光伏组件的另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DC/DC变换器包括功率管Q3、Q4、谐振电容Cr2、谐振电感Lr2、激磁电感Lm2、变压器T2、整流二极管D5、D6、电容Co2,功率管Q3的漏极与二极管D4阴极相连,功率管Q3发射极与功率管Q4的漏极、谐振电容Cr2一端相连,谐振电容Cr2另一端与谐振电感Lr2一端相连,谐振电感Lr2另一端与变压器T2原边绕组一端相连,变压器T2原边绕组另一端与功率管Q4的发射极相连,激磁电感Lm2并联在变压器T2原边绕组两端,变压器T2副边绕组两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5、D6阳极相连,整流二极管D5和D6阴极、与变压器T1副边绕组中间抽头相连的电容Co1一端分别与电容Co2一端相连,电容Co2另一端与变压器T2副边绕组中间抽头相连并接地;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电容Cdc、功率管VT3、VT4、VT5、VT6、电感L3、隔离变压器T3、继电器常开触点K1、电网,电容Cdc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2和D3阴极、功率管VT3和VT4的集电极相连,电容Cdc另一端接地,功率管VT3的发射极与功率管VT5的集电极、电感L3一端相连,电感L3另一端与隔离变压器T3原边绕组一端相连,隔离变压器T3原边绕组另一端与功率管VT4发射极、功率管VT6的集电极相连,功率管VT5和VT6的发射极接地,隔离变压器T3副边绕组一端与继电器常开触点K1一端相连,继电器常开触点K1另一端与电网一端相连,电网另一端与隔离变压器T3副边绕组另一端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电感L1与谐振电感Lr1为耦合电感,所述电感L2与谐振电感Lr2为耦合电感。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电路采用PWM与PFM相结合的控制模式,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采用PWM与PFM相结合的控制模式。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压采样电路、第一电流采样电路、第一比较电路、第二比较电路、第三比较电路、第一振荡器、第一时钟脉冲产生电路、第一逻辑门电路;第一电压采样电路输出与第一比较电路输入相连,第一电流采样电路输出与第二比较电路输入相连,第一比较电路输出分别与第三比较电路输入、第二比较电路相连,第二比较电路的输出与第一时钟脉冲产生电路输入相连,第一时钟脉冲产生电路输出与第一逻辑门电路相连,第三比较电路输出输出通过第一振荡器与第一逻辑门电路相连,第一逻辑门电路用于驱动功率管Q1和Q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电容C3、C4、C5、C6,二极管D7、D8,运算放大器U1、U2、U3,时钟脉冲产生芯片U4、三极管VT7;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伏组件、第一Boost电路、第一DC/DC变换器、第一MPPT控制器、第一驱动电路、第二光伏组件、第二Boost电路、第二DC/DC变换器、第二MPPT控制器、第二驱动电路、逆变电路、并网控制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一Boost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一Boost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DC/DC变换器输入端相连,第一DC/DC变换器输出端与逆变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二光伏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二Boost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二Boost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DC/DC变换器输入端相连,第二DC/DC变换器输出端与逆变电路输入端、第一DC/DC变换器输出端相连;所述逆变电路输出端与并网控制器相连,并网逆变器通过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一DC/DC变换器相连用于驱动第一DC/DC变换器的功率管,并网逆变器通过第二驱动电路与第二DC/DC变换器相连用于驱动第二DC/DC变换器的功率管,并网控制器、第一光伏组件通过第一MPPT控制器与第一Boost电路相连用于驱动第一Boost电路的功率管,并网控制器、第二光伏组件通过第二MPPT控制器与第二Boost电路相连用于驱动第二Boost电路的功率管;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第二DC/DC变换器串联连接,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第二DC/DC变换器为LLC谐振变换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伏组件、第一Boost电路、第一DC/DC变换器、第一MPPT控制器、第一驱动电路、第二光伏组件、第二Boost电路、第二DC/DC变换器、第二MPPT控制器、第二驱动电路、逆变电路、并网控制器;所述第一光伏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一Boost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一Boost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DC/DC变换器输入端相连,第一DC/DC变换器输出端与逆变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二光伏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二Boost电路输入端相连,第二Boost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DC/DC变换器输入端相连,第二DC/DC变换器输出端与逆变电路输入端、第一DC/DC变换器输出端相连;所述逆变电路输出端与并网控制器相连,并网逆变器通过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一DC/DC变换器相连用于驱动第一DC/DC变换器的功率管,并网逆变器通过第二驱动电路与第二DC/DC变换器相连用于驱动第二DC/DC变换器的功率管,并网控制器、第一光伏组件通过第一MPPT控制器与第一Boost电路相连用于驱动第一Boost电路的功率管,并网控制器、第二光伏组件通过第二MPPT控制器与第二Boost电路相连用于驱动第二Boost电路的功率管;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第二DC/DC变换器串联连接,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第二DC/DC变换器为LLC谐振变换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oost电路包括电感L1、二极管D1、功率管VT1、电容C1,第一光伏组件的一输出端与电感L1一端相连,电感L1另一端与二极管D1阳极、功率管VT1集电极相连,二极管D1阴极与电容C1一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与功率管VT1发射极、第一光伏组件的另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包括功率管Q1、Q2、谐振电容Cr1、谐振电感Lr1、激磁电感Lm1、变压器T1、整流二极管D2、D3、电容Co1,功率管Q1的漏极与二极管D1阴极相连,功率管Q1发射极与功率管Q2的漏极、谐振电容Cr1一端相连,谐振电容Cr1另一端与谐振电感Lr1一端相连,谐振电感Lr1另一端与变压器T1原边绕组一端相连,变压器T1原边绕组另一端与功率管Q2的发射极相连,激磁电感Lm1并联在变压器T1原边绕组两端,变压器T1副边绕组两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2、D3阳极相连,整流二极管D2、D3阴极分别与电容Co1一端相连,电容Co1另一端与变压器T1副边绕组中间抽头相连;所述第二Boost电路包括电感L2、二极管D4、功率管VT2、电容C2,第二光伏组件的一输出端与电感L2一端相连,电感L2另一端与二极管D4阳极、功率管VT2集电极相连,二极管D4阴极与电容C2一端相连,电容C2另一端与功率管VT2发射极、第二光伏组件的另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DC/DC变换器包括功率管Q3、Q4、谐振电容Cr2、谐振电感Lr2、激磁电感Lm2、变压器T2、整流二极管D5、D6、电容Co2,功率管Q3的漏极与二极管D4阴极相连,功率管Q3发射极与功率管Q4的漏极、谐振电容Cr2一端相连,谐振电容Cr2另一端与谐振电感Lr2一端相连,谐振电感Lr2另一端与变压器T2原边绕组一端相连,变压器T2原边绕组另一端与功率管Q4的发射极相连,激磁电感Lm2并联在变压器T2原边绕组两端,变压器T2副边绕组两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5、D6阳极相连,整流二极管D5和D6阴极、与变压器T1副边绕组中间抽头相连的电容Co1一端分别与电容Co2一端相连,电容Co2另一端与变压器T2副边绕组中间抽头相连并接地;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电容Cdc、功率管VT3、VT4、VT5、VT6、电感L3、隔离变压器T3、继电器常开触点K1、电网,电容Cdc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2和D3阴极、功率管VT3和VT4的集电极相连,电容Cdc另一端接地,功率管VT3的发射极与功率管VT5的集电极、电感L3一端相连,电感L3另一端与隔离变压器T3原边绕组一端相连,隔离变压器T3原边绕组另一端与功率管VT4发射极、功率管VT6的集电极相连,功率管VT5和VT6的发射极接地,隔离变压器T3副边绕组一端与继电器常开触点K1一端相连,继电器常开触点K1另一端与电网一端相连,电网另一端与隔离变压器T3副边绕组另一端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L1与谐振电感Lr1为耦合电感,所述电感L2与谐振电感Lr2为耦合电感。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采用PWM与PFM相结合的控制模式,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采用PWM与PFM相结合的控制模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压采样电路、第一电流采样电路、第一比较电路、第二比较电路、第三比较电路、第一振荡器、第一时钟脉冲产生电路、第一逻辑门电路;第一电压采样电路输出与第一比较电路输入相连,第一电流采样电路输出与第二比较电路输入相连,第一比较电路输出分别与第三比较电路输入、第二比较电路相连,第二比较电路的输出与第一时钟脉冲产生电路输入相连,第一时钟脉冲产生电路输出与第一逻辑门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洋刘景景汪贤才孙佐许卫兵束人龙张勋友陈林
申请(专利权)人:池州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