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9275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一个单片机、一个晶振、两个防反接二极管、一个电压稳压器芯片、一个锂离子电池电容器、两个电阻、五个滤波电容、两个谐振电容、一个锂电池,一个P沟道MOS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锂离子电池电容器可以应用于低功耗低成本智能仪表,替代法拉电容,实现外电源掉电时保存数据、关闭阀门、上传数据等动作。同时避免了法拉电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漏电流大,容易漏液、内阻增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
本技术属于仪表智能控制
,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微处理器,物联网技术发展,很多设备都具备联网能力,仪表电子产品也不例外。于条件所限,有些场合只能使用电池供电,为延长使用寿命平时都处于低功耗状态,在传输数据时电流会突然很大,并且需要在外部电源掉电时,仍然能进行相关功能动作,例如:数据保存、关闭阀门、上传数据等。传统做法是内置一颗法拉电容。但是法拉电容有自身缺点,如漏电流大,时间长容易漏液、内阻增大等,另外,对于新兴的NB-IoT技术,一般的法拉电容并不足以支持完成一次数据上传。使用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然而锂离子电池电容器充电慢,不能过放电,因此当外电源掉电,在执行完必要的动作后必须将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输出关断,因此设计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电保护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本技术包括一个单片机、一个晶振、两个防反接二极管、一个电压稳压器芯片、一个锂离子电池电容器、两个电阻、五个滤波电容、两个谐振电容、一个锂电池,一个P沟道MOS管。第一电阻R1一端与电源P1的正极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单片机U2的12管脚;二极管D1、D2的正极与电源P1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滤波电容C3的一端接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输入脚和P沟道MOS管Q1的漏极;第二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上拉限流电阻R2的一端接P沟道MOS管Q1的源极和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的正极;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P沟道MOS管Q1的栅极接单片机U2的13管脚和第一滤波电容C2;第一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5的一端与第五滤波电容C6的一端与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输出脚连接后作为VCC电源输出端;第三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接地脚接地;第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接U2的39管脚;第四滤波电容C5的一端接U2的40管脚;第五滤波电容C6的一端接U2的41管脚;晶振X1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容C7的一端连接后接单片机的36脚;晶振X1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容C8的一端连接后接单片机的37脚;第一谐振电容C7和第二谐振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本技术电路设计简单,功耗低,以少量的元器件实现对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节省了PCB面积有利于设备的小型化,降低了原材料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图2为本技术中外电源上电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输出关断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点、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图1、2和3所示,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包括一个单片机、一个晶振、两个防反接二极管、一个电压稳压器芯片、一个锂离子电池电容器、两个电阻、五个滤波电容、两个谐振电容、一个锂电池,一个P沟道MOS管。第一电阻R1一端与电源P1的正极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单片机U2的12管脚;二极管D1、D2的正极与电源P1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滤波电容C3的一端接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输入脚和P沟道MOS管Q1的漏极;第二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上拉限流电阻R2的一端接P沟道MOS管Q1的源极和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的正极;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P沟道MOS管Q1的栅极接单片机U2的13管脚和第一滤波电容C2;第一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5的一端与第五滤波电容C6的一端与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输出脚连接后作为VCC电源输出端;第三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接地脚接地;第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接U2的39管脚;第四滤波电容C5的一端接U2的40管脚;第五滤波电容C6的一端接U2的41管脚;晶振X1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容C7的一端连接后接单片机的36脚;晶振X1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容C8的一端连接后接单片机的37脚;第一谐振电容C7和第二谐振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本技术工作过程如下:电源P1提供一个3.6V的电源,一路经过防反接二极管D1后通过滤波电容C3到电压稳压器芯片U1输出3.3V给单片机U2供电。另一路经过防反接二极管D2给C1充电。单片机U2开始工作后,通过BATT_CTL1检测电源P1供电是否正常。若供电正常将真开漏管脚BATT_CTL2输出低电平,打开P沟道MOS管Q1,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参与供电,增强驱动能力。当检测到P1掉电时,单片机执行关阀门、上传数据等必要工作,程序处理完成后,管脚BATT_CTL2停止输出低电平,电阻R2将MOS管Q1的栅极管脚拉高,MOS管Q1关断,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不再输出电流。单片机掉电后,因为管脚BATT_CTL1为真开漏结构,不会产生漏电流,使MOS管始终保持关断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单片机、一个晶振、两个防反接二极管、一个电压稳压器芯片、一个锂离子电池电容器、两个电阻、五个滤波电容、两个谐振电容、一个锂电池,一个P沟道MOS管;第一电阻R1一端与电源P1的正极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单片机U2的12管脚;二极管D1、D2的正极与电源P1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滤波电容C3的一端接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输入脚和P沟道MOS管Q1的漏极;第二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上拉限流电阻R2的一端接P沟道MOS管Q1的源极和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的正极;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P沟道MOS管Q1的栅极接单片机U2的13管脚和第一滤波电容C2;第一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5的一端与第五滤波电容C6的一端与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输出脚连接后作为VCC电源输出端;第三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接地脚接地;第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接U2的39管脚;第四滤波电容C5的一端接U2的40管脚;第五滤波电容C6的一端接U2的41管脚;晶振X1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容C7的一端连接后接单片机的36脚;晶振X1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容C8的一端连接后接单片机的37脚;第一谐振电容C7和第二谐振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过放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单片机、一个晶振、两个防反接二极管、一个电压稳压器芯片、一个锂离子电池电容器、两个电阻、五个滤波电容、两个谐振电容、一个锂电池,一个P沟道MOS管;第一电阻R1一端与电源P1的正极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单片机U2的12管脚;二极管D1、D2的正极与电源P1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滤波电容C3的一端接电压稳压器芯片U1的输入脚和P沟道MOS管Q1的漏极;第二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上拉限流电阻R2的一端接P沟道MOS管Q1的源极和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的正极;锂离子电池电容器C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亮郑小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燃荣威能源设备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