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900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包括市电整流电路、电源电路、控制环路、DC/DC升压电路、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市电同步驱动DC/AC电路和被测试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现有电子负载产品之缺陷,是一种用于各种电源、充电器出厂试验的、能够模拟各种手机充电及电阻负载特性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实现了对所模拟电阻值的无级调节,并能够实现电能的再生利用,具有节能、无高频干扰、体积小、重量轻、节省安装空间、试验性能优良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回馈电子负载
本技术属于电子负载
,具体涉及一种直流回馈电子负载。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耗电量也就越大。比如手机、数码相机、DV、平板电脑和电动车等,为了得到更长的使用时间,只能加大充电电池的容量,这样电子产品的充电时间也就越来越长了,让人无法接受。于是各大厂商纷纷推出的快速充电技术,来解决充电时间太长的问题,由于各大厂商的快充技术、协议各不相同,相互不能兼容,给用户带来不便和经济负担及资源浪费,也对充电器、电源等产品生产、测试、老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电源类产品:如稳压电源、充电器等,出厂前均需要进行负载老化与试验。传统的方法时采用电阻进行能耗放电,这种方法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另一方面会大大增加输配点设备的容量,同事释放的热量会增加空调的负担,目前千瓦以下的电能回馈式电子负载还是空白,节能空间巨大,所以开发电能回馈式电子负载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的直流回馈电子负载解决了克服现有电子负载产品之缺陷,提供了一款能量回馈型电子负载,是一种用于各种电源、充电器出厂试验的、能够模拟各种手机充电及电阻负载特性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包括市电整流电路、电源电路、控制环路、DC/DC升压电路、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和被测试电源;所述市电整流电路和电源电路均与城市电网连接,所述市电整流电路还分别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和被测试电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控制环路和DC/DC升压电路连接;所述倍压直流回馈电路还分别与DC/DC升压电路和控制环路连接,所述DC/DC升压电路与控制环路连接;所述被测试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环路和DC/DC升压电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市电整流电路包括桥式整流器U1和电容Ca;所述桥式整流器U1的输入端与城市电网连接,所述桥式整流器U1的第一输出端与电容Ca的正极连接,其第二输出端与电容的Ca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a的正极及负极还分别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及接地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0、桥式整流器U2和电容Cb连接;所述变压器T0的原边绕组与城市电网连接,所述变压器T0的副边绕组通过桥式整流器U2与电容Cb连接,电容Cb的正极还分别与DC/DC升压电路和控制环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电容Cb的负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包括变压器T1、继电器JK1、继电器JK2、继电器JK3、三极管Q9、三极管Q8和三极管Q7;所述变压器T1包括第一原边绕组、第二原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第二副边绕组和第三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副边绕组的一端与继电器JK1的第二动触点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副边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变压器T1的第二副边绕组的一端和继电器JK2的第二动触点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三副边绕组的一端与继电器JK2的第一动触点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三副边绕组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1的第一动触点与继电器JK2的静触点连接,所述继电器JK1的静触点与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还与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3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还分别与继电器JK3的第一动触点和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3的静触点分别与电容C12的一端以及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二极管D6的负极和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7的正极和电容C18的正极连接,电容C17的负极、电容C14的另一端、二极管D14的正极和电容C18的负极均接地;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第二原边绕组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还分别与二极管D15的负极、二极管D16的负极和二极管D17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7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20的一端和电阻R23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8的发射极均接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6.8C的辅助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D16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9的一端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9.1C的辅助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D15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8的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9的发射极均接地,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15C的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继电器JK1的输入端分别与9.1C的辅助电源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继电器JK1的输出端分别与12V电源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2的输入端分别与15C的辅助电源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继电器JK2的输出端分别与12V电源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3的输入端分别与6.8C的辅助电源和二极管D10的正极连接,继电器JK3的输出端分别与12V电源和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变压器T1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和变压器T1的第二原边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作为倍压直流回馈电路第一输入端IN1、第一输入端IN2和第一输入端IN3,且第一输入端IN1、第一输出端IN2和第一输入端IN3均与DC/DC升压电路连接;所述电容C17的正极作为倍压直流回馈电路输出端OUT与市电整流电路中的电容Ca的正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DC/DC升压电路包括输入滤波子电路和驱动子电路;所述输入滤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OUT2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第二输入端IN2连接,其信号输入端连接一个三孔接插件;所述驱动子电路包括三极管驱动网络、推挽驱动网络和驱动芯片网络;所述驱动芯片网络通过三极管驱动网络与推挽驱动网络连接;所述推挽驱动网络的第一信号输出端OUT1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第一输入端IN1连接;所述推挽驱动网络的第二信号输出端OUT3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第三输入端IN3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驱动网络包括两个三极管Q3和三极管Q4;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与驱动芯片网络以及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还与接地电阻R12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推挽驱动电路的第一信号输入端A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驱动芯片网络以及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还与接地电阻R11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推挽驱动电路的第二信号输入端B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推挽驱动网络包括电容C4和电容C15;所述电容C4的一端作为推挽驱动网络的第一信号输入端A,其分别与电阻R6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分别电阻R6的另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和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并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市电整流电路、电源电路、控制环路、DC/DC升压电路、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和被测试电源;所述市电整流电路和电源电路均与城市电网连接,所述市电整流电路还分别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和被测试电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控制环路和DC/DC升压电路连接;所述倍压直流回馈电路还分别与DC/DC升压电路和控制环路连接,所述DC/DC升压电路与控制环路连接;所述被测试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环路和DC/DC升压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市电整流电路、电源电路、控制环路、DC/DC升压电路、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和被测试电源;所述市电整流电路和电源电路均与城市电网连接,所述市电整流电路还分别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和被测试电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控制环路和DC/DC升压电路连接;所述倍压直流回馈电路还分别与DC/DC升压电路和控制环路连接,所述DC/DC升压电路与控制环路连接;所述被测试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环路和DC/DC升压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市电整流电路包括桥式整流器U1和电容Ca;所述桥式整流器U1的输入端与城市电网连接,所述桥式整流器U1的第一输出端与电容Ca的正极连接,其第二输出端与电容的Ca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a的正极及负极还分别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及接地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0、桥式整流器U2和电容Cb连接;所述变压器T0的原边绕组与城市电网连接,所述变压器T0的副边绕组通过桥式整流器U2与电容Cb连接,电容Cb的正极还分别与DC/DC升压电路和控制环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电容Cb的负极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倍压直流回馈电路包括变压器T1、继电器JK1、继电器JK2、继电器JK3、三极管Q9、三极管Q8和三极管Q7;所述变压器T1包括第一原边绕组、第二原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第二副边绕组和第三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副边绕组的一端与继电器JK1的第二动触点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副边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变压器T1的第二副边绕组的一端和继电器JK2的第二动触点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三副边绕组的一端与继电器JK2的第一动触点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三副边绕组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1的第一动触点与继电器JK2的静触点连接,所述继电器JK1的静触点与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还与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3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还分别与继电器JK3的第一动触点和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3的静触点分别与电容C12的一端以及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二极管D6的负极和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7的正极和电容C18的正极连接,电容C17的负极、电容C14的另一端、二极管D14的正极和电容C18的负极均接地;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第二原边绕组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还分别与二极管D15的负极、二极管D16的负极和二极管D17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7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20的一端和电阻R23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8的发射极均接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6.8C的辅助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D16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9的一端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9.1C的辅助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D15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8的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9的发射极均接地,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15C的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继电器JK1的输入端分别与9.1C的辅助电源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继电器JK1的输出端分别与12V电源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2的输入端分别与15C的辅助电源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继电器JK2的输出端分别与12V电源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3的输入端分别与6.8C的辅助电源和二极管D10的正极连接,继电器JK3的输出端分别与12V电源和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变压器T1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和变压器T1的第二原边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作为倍压直流回馈电路第一输入端IN1、第一输入端IN2和第一输入端IN3,且第一输入端IN1、第一输出端IN2和第一输入端IN3均与DC/DC升压电路连接;所述电容C17的正极作为倍压直流回馈电路输出端OUT与市电整流电路中的电容Ca的正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回馈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升压电路包括输入滤波子电路和驱动子电路;所述输入滤波子电路的信号输出端OUT2与倍压直流回馈电路第二输入端IN2连接,其信号输入端连接一个三孔接插件;所述驱动子电路包括三极管驱动网络、推挽驱动网络和驱动芯片网络;所述驱动芯片网络通过三极管驱动网络与推挽驱动网络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开荣陈开新陈宗映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太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