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贾伯林专利>正文

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47682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主要由悬浊液混合池侧壁下方连通悬浊液输送泵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所述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包括干粉上料料斗,干粉输送系统,上料电动机及干粉出料口;所述干粉输送系统倾斜设于悬浊液混合池一侧,且其一端延伸至悬浊液混合池上方;所述干粉上料料斗设于干粉输送系统的低端侧;所述干粉出料口设于干粉输送系统的高端侧,且与悬浊液混合池顶部垂直连通。通过采用湿式投加方式,实现远距离重介质粉的投加,并保证重介质粉投加的均匀性、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实现对重介质粉的精确投加,避免大量重介质粉短时间内投加到水中从而增加对整个水处理系统以及混合搅拌器的负荷。

A wet feeding system of heavy medium pow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混凝沉淀过程,是指水处理过程中在混凝剂的作用下,水中不易沉淀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沉淀下来以分离除去的水处理方法。重介质混凝沉淀技术(也称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则是在水中投加混凝剂的同时投加惰性高密度微颗粒状重介质粉(也称磁介质粉)作为絮凝体的核心,以强化混凝沉淀,一方面使絮体更容易形成,另一方面使得在混凝沉淀池中形成的絮体密度更大而沉降更快。为了尽量减少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同时降低生产运行成本,重介质混凝沉淀技术通过重介质粉回收装置对重介质粉进行回收,循环使用。目前,重介质粉一般采用人工投加或干法自动投加,其中人工投加每天投加一次或两次重介质粉,由于重介质粉密度较高,单袋重介质粉重量很大,导致操作人员在投加重介质粉时不易操作,往往会费时费力,尤其在大冬天或大夏天的时候会非常辛苦。而且,每次投加前一段时间,水处理系统中重介质粉含量过少,每次投加后一段时间内重介质粉又过多,不利于工艺平稳运行,同时重介质粉中含有少量杂质,人工瞬间大量投加重介质粉,会对水处理系统造成冲击,增加系统负荷,而且每次大量投加,投加后反应池中重介质粉浓度过高,增加了混合搅拌器的负荷,既增加了混合搅拌器的能耗,又易损坏混合搅拌器。而干法投机虽能解决上述人工投加不均匀的问题,但是存在重介质粉输送距离近或需要在重介质投加机就地投加,对现场要求高,对现场缺乏空余位置的系统,应用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既有效解决重介质粉人工投加困难问题,又可降低现场用地对重介质粉投加设备的要求,实现远程重介质粉投加和水处理系统的平稳运行。本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主要由悬浊液混合池侧壁下方连通悬浊液输送泵构成;其创新点在于:还包括一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所述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包括干粉上料料斗,干粉输送系统,上料电动机及干粉出料口;所述干粉输送系统倾斜设于悬浊液混合池一侧,且干粉输送系统一端延伸至悬浊液混合池上方;所述干粉上料料斗设于干粉输送系统的低端侧;所述干粉出料口设于干粉输送系统的高端侧,且与悬浊液混合池顶部垂直连通。优选的,所述干粉上料料斗上沿与地面平齐。优选的,所述干粉输送系统为螺旋输送或皮带输送。优选的,所述悬浊液输送泵包括管道泵及潜污泵。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通过采用湿式投加方式,可实现远距离重介质粉的投加,并能保证重介质粉投加的均匀性,水处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实现对重介质粉的精确投加,不会出现重介质粉在短时间内大量投加到水中而引起整个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大幅增加,也不易对混合搅拌器造成冲击破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增加隔板1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改变悬浊液输送泵10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2-干粉上料料斗;3-干粉输送系统;4-上料电动机;5-干粉出料口;6-悬浊液混合池;7-混合搅拌器;8-悬浊液混合池进水管;9-悬浊液混合池排空管;10-悬浊液输送泵;11-悬浊液混合池液位计;12-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技术的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主要由悬浊液混合池6侧壁下方连通悬浊液输送泵10构成。在悬浊液混合池6侧壁上方还连通有一悬浊液混合池进水管8;在悬浊液混合池6顶部中间位置设有一混合搅拌器7,且其延伸至悬浊液混合池6内部偏下位置,该混合搅拌器7主要用于将重介质粉与悬浊液混合池6中的水溶液进行充分混合;在悬浊液混合池6顶部还设有一悬浊液混合池液位计11,用于对悬浊液混合池6进水及悬浊液的输送进行液位控制,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在悬浊液混合池6侧壁下方连通有一悬浊液混合池排空管9,用于将悬浊液混合池6的悬浊液排空,以便设备的检修。本技术的创新点为在悬浊液混合池6一侧设有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1,如图1所示,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1包括干粉上料料斗2,干粉输送系统3,上料电动机4及干粉出料口5;其中,干粉输送系统3采用螺旋输送或皮带输送的方式倾斜设于悬浊液混合池6一侧,且干粉输送系统3一端延伸至悬浊液混合池6上方;而干粉上料料斗2设于干粉输送系统3的低端侧,且干粉上料料斗2上沿与地面基本平齐,方便人工或机械运送重介质粉进入干粉上料料斗2;干粉出料口5设于干粉输送系统3的高端侧,且与悬浊液混合池6顶部垂直连通,确保重介质粉经干粉出料口5后直接落入悬浊液混合池6内。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清洁水经悬浊液混合池进水管8进入到悬浊液混合池6内,达到预设位置后,重介质粉进入干粉上料料斗2,由上料电动机4驱动干粉输送系统3进行输送,经干粉出料口5进入悬浊液混合池6内与水溶液进行混合,在混合搅拌器7的搅拌作用下,形成均匀分布的重介质粉悬浊液。然后经悬浊液输送泵10输送到重介质混凝沉淀系统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1的设置,减轻操作人员人工上料的劳动强度;重介质粉与水充分混合后,采用湿式投加方式,可实现远距离重介质粉的投加,并能保证重介质粉投加的均匀性,水处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实现对重介质粉的精确投加,不会出现重介质粉在短时间内大量投加到水中而引起整个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大幅增加,也不易对混合搅拌器造成冲击破坏。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悬浊液混合池6内增加隔板12,保证混合搅拌器7的搅动不会影响悬浊液混合池液位计11的运行,保证悬浊液输送泵10的稳定运行。为实现以上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的隔板12的安装位置如图2所示,该隔板12竖直设于悬浊液混合池6内靠近悬浊液输送泵10的一侧;隔板12的上边沿和两侧边分别与悬浊液输送泵10顶部内壁和两侧壁密封连接,隔板12的下边沿低于悬浊液输送泵10与悬浊液混合池6的连通处(出液口),且不影响悬浊液向悬浊液输送泵10的流动。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悬浊液输送泵10的形式由管道泵变更为潜污泵,该设计可解决无管道泵安装位置情况下,系统的正常建设与运行。为实现以上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悬浊液输送泵10的安装位置如图3所示,该悬浊液输送泵10设于悬浊液混合池6内底部一侧,且通过管路与悬浊液混合池6连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主要由悬浊液混合池侧壁下方连通悬浊液输送泵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所述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包括干粉上料料斗,干粉输送系统,上料电动机及干粉出料口;所述干粉输送系统倾斜设于悬浊液混合池一侧,且干粉输送系统一端延伸至悬浊液混合池上方;所述干粉上料料斗设于干粉输送系统的低端侧;所述干粉出料口设于干粉输送系统的高端侧,且与悬浊液混合池顶部垂直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介质粉湿式投加系统,主要由悬浊液混合池侧壁下方连通悬浊液输送泵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所述重介质干粉上料系统包括干粉上料料斗,干粉输送系统,上料电动机及干粉出料口;所述干粉输送系统倾斜设于悬浊液混合池一侧,且干粉输送系统一端延伸至悬浊液混合池上方;所述干粉上料料斗设于干粉输送系统的低端侧;所述干粉出料口设于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伯林王光辉杨志宏宋红军黄竹青周峰铖邵宇肖卫云尹圣楠吴柳青
申请(专利权)人:贾伯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