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510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包括变径芯轴、弹簧电凝头、绝缘保护层、亲水涂层、螺旋导线芯、环形电凝头;变径芯轴由近端直线型等径段、流线型变径段、远端直线型等径段、锥形弹簧套接部和螺帽状焊接点组成;绝缘保护层覆盖于变径芯轴的侧面;螺旋导线芯位于绝缘保护层内,螺旋导线芯的上端连接有电凝线接头,下端连接有环形电凝头;亲水涂层涂覆在绝缘保护层上。其优点表现在:双极电凝使用的电量低、热作用小、无深部损害,具备双极电凝器的导电、精确、作用范围小、柔韧性、扭控性的特点;绝缘保护层的设计避免了损伤人体正常结构;亲水涂层改善了与血液的相容性,改善了在小血管内的顺滑性,介入操作更易于进行。

B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 apparatus with microguide wire for nerve interven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
技术介绍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神经介入治疗已逐步成为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线方法。现有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为瘤腔内填塞弹簧圈等栓塞材料,但对于最大径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瘤腔内填塞弹簧圈手术风险较大,特别是对于最大径小于1mm的微小动脉瘤,填塞过程极易造成中动脉瘤破裂。双极电凝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止血医疗器械,但常规的双极电凝器均为从血管外部作用于血管壁,在开颅手术中,通过双极电凝反复在动脉瘤外电凝,使血管壁皱缩,可以缩小动脉瘤,甚至治愈动脉瘤。已有医生尝试在血管内腔,通过神经介入微导丝通电使血管内膜皱缩黏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经介入微导丝通电仅可作为单极电凝的一个极(活动极),而单极电凝与双极电凝相比,有明显的缺点:a.单极电凝所需电量是双极电凝的4-10倍;b.单极电凝的热扩散效应高,会损伤临近正常组织;c.单极电凝在血液环境中电凝止血效果不佳。然而目前尚没有神经介入专用的微导丝双极电凝。中国专利文献:CN107334526A,公开日:2017.11.10,公开了一种带术中神经监测功能的电凝镊,包括金属镊尖、上镊体、电凝镊插头、插头座、下镊体,上镊体和下镊体的表面电绝缘,其前端的金属镊尖不做绝缘处理,其后端通过插头座与电凝镊插头连接,还包括监测开关、监测插头,金属镊尖与监测开关、监测插头电连接,监测插头与神经监测主机连接。中国专利文献:CN106730251A,公开日:2017.05.31,公开了一种微导丝,包括导丝杆,还包括连接所述导丝杆远端的导丝头和连接所述导丝头远端的导丝尖端,所述导丝尖端能够被压缩拉长以在血管内移动,且所述导丝尖端能够在血管内展开成球体,使所述导丝尖端外部贴紧并固定于血管内壁。中国专利文献:CN202619840U,公开日:2012.12.26,公开了一种带吸引功能的耐高温单极电凝器,其包括吸引管,电凝头,耐高温PPS,绝缘塑料,连接体,吸引器接口和电凝插头。吸引管与电凝头连为一体,吸引管尾部置于连接体中,连接体的尾部设有吸引器接口,吸引器接口与吸引管相通。电凝插头从连接体的侧面穿入,在连接体内与吸引管的管壁相连接。在吸引管外有一层绝缘塑料包裹,并且在靠近电凝头的吸引管上采用一层耐高温绝缘塑料包裹。但是关于本技术的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所述的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包括变径芯轴(1)、弹簧电凝头(2)、绝缘保护层(3)、亲水涂层(4)、螺旋导线芯(5)、环形电凝头(6);所述的变径芯轴(1)由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流线型变径段(12)、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锥形弹簧套接部(14)和螺帽状焊接点(15)组成;所述的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呈圆柱体状,所述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流线型变径段(12);所述的流线型变径段(12)呈圆台状,所述流线型变径段(1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所述的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呈圆柱体状,所述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锥形弹簧套接部(14);所述的锥形弹簧套接部(14)呈圆台状,所述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侧面套有弹簧电凝头(2);所述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下端和所述弹簧电凝头(2)下端焊接连接,连接点形成螺帽状焊接点(15);所述的绝缘保护层(3)覆盖于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的部分侧面、流线型变径段(12)的整个侧面、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的整个侧面和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部分侧面;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位于绝缘保护层(3)内,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螺旋盘绕在变径芯轴(1)上,但与变径芯轴(1)之间有绝缘保护层(3)的材料完全隔离开;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的上端连接有电凝线接头(51),所述螺旋导线芯(5)的下端连接有环形电凝头(6);所述的环形电凝头(6)为圆环状,所述的环形电凝头(6)镶嵌于弹簧圈电凝头(2)起始部的绝缘保护层外圈,与弹簧圈电凝头(2)之间有绝缘保护层(3)的材料完全隔离开;所述的亲水涂层(4)涂覆在绝缘保护层(3)上。所述的变径芯轴(1)总长度为200-300cm;所述的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长度为140-240cm;所述的流线型变径段(12)长度为30-40cm;所述的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长度为19-29.5cm;所述的锥形弹簧套接部(14)长度为0.5-1cm。所述的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的直径为0.25-0.30mm;所述的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的直径为0.20-0.25mm;所述的流线型变径段(12)的直径逐渐由0.25-0.30mm变为0.20-0.25mm;所述的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直径逐渐由0.20-0.25mm变为0.05mm。所述弹簧电凝头(2)的弹簧丝直径为0.02-0.05mm。所述螺旋导线芯(5)为导电的金属材料,具体为镍钛合金材料,直径为0.02-0.05mm;所述的电凝线接头直径为1-2mm。所述环形电凝头(6)的材质为导电的金属材料,具体为镍钛合金材料;所述环形电凝头(6)的直径为0.5-1mm。所述弹簧电凝头(2)的材质为导电且不透射线材料,具体为黄金、铂金或钨。所述绝缘保护层(3)的材质为含钨的不导电的高分子聚合物,具体为含钨的聚氨酯、尼龙或醚酰胺弹性材料,具有绝缘和不透射线的特性。所述亲水涂层(4)材料为半酯甲基乙烯醚-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或马来酸。所述的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和流线型变径段(12)的材料为不锈钢;所述的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和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材料为镍钛合金。本技术优点在于:1、本技术的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变径芯轴和弹簧电凝头构成一路电极,螺旋导线芯和环形电凝头构成另一路电极,与单极电凝相比,双极电凝使用的电量低、热作用小、无深部损害,使其具备了双极电凝器的导电、精确、作用范围小的特点;同时其具备了微导丝柔韧性、扭控性的特点。2、本技术的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绝缘保护层将微导丝双极电凝除了电凝头的其他部分与血管壁、血液隔离,避免了损伤人体正常结构。3、本技术的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亲水涂层改善了微导丝双极电凝与血液的相容性,改善了在小血管内的顺滑性,介入操作更易于进行。附图说明附图1是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的平面示意图。附图2是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的变径芯轴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的局部平面示意图。附图5是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的变径芯轴、弹簧电凝头结合的示意图。附图6是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的螺旋导线芯、环形电凝头结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包括变径芯轴(1)、弹簧电凝头(2)、绝缘保护层(3)、亲水涂层(4)、螺旋导线芯(5)、环形电凝头(6);所述的变径芯轴(1)由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流线型变径段(12)、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锥形弹簧套接部(14)和螺帽状焊接点(15)组成;所述的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呈圆柱体状,所述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流线型变径段(12);所述的流线型变径段(12)呈圆台状,所述流线型变径段(1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所述的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呈圆柱体状,所述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锥形弹簧套接部(14);所述的锥形弹簧套接部(14)呈圆台状,所述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侧面套有弹簧电凝头(2);所述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下端和所述弹簧电凝头(2)下端焊接连接,连接点形成螺帽状焊接点(15);所述的绝缘保护层(3)覆盖于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的部分侧面、流线型变径段(12)的整个侧面、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的整个侧面和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部分侧面;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位于绝缘保护层(3)内,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螺旋盘绕在变径芯轴(1)上,但与变径芯轴(1)之间有绝缘保护层(3)的材料完全隔离开;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的上端连接有电凝线接头(51),所述螺旋导线芯(5)的下端连接有环形电凝头(6);所述的环形电凝头(6)为圆环状,所述的环形电凝头(6)镶嵌于弹簧电凝头(2)起始部的绝缘保护层外圈,与弹簧电凝头(2)之间有绝缘保护层(3)的材料完全隔离开;所述的亲水涂层(4)涂覆在绝缘保护层(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神经介入微导丝双极电凝器械包括变径芯轴(1)、弹簧电凝头(2)、绝缘保护层(3)、亲水涂层(4)、螺旋导线芯(5)、环形电凝头(6);所述的变径芯轴(1)由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流线型变径段(12)、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锥形弹簧套接部(14)和螺帽状焊接点(15)组成;所述的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呈圆柱体状,所述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流线型变径段(12);所述的流线型变径段(12)呈圆台状,所述流线型变径段(1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所述的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呈圆柱体状,所述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锥形弹簧套接部(14);所述的锥形弹簧套接部(14)呈圆台状,所述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侧面套有弹簧电凝头(2);所述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下端和所述弹簧电凝头(2)下端焊接连接,连接点形成螺帽状焊接点(15);所述的绝缘保护层(3)覆盖于近端直线型等径段(11)的部分侧面、流线型变径段(12)的整个侧面、远端直线型等径段(13)的整个侧面和锥形弹簧套接部(14)的部分侧面;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位于绝缘保护层(3)内,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螺旋盘绕在变径芯轴(1)上,但与变径芯轴(1)之间有绝缘保护层(3)的材料完全隔离开;所述的螺旋导线芯(5)的上端连接有电凝线接头(51),所述螺旋导线芯(5)的下端连接有环形电凝头(6);所述的环形电凝头(6)为圆环状,所述的环形电凝头(6)镶嵌于弹簧电凝头(2)起始部的绝缘保护层外圈,与弹簧电凝头(2)之间有绝缘保护层(3)的材料完全隔离开;所述的亲水涂层(4)涂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鑫刘建民姚曼杨鹏飞李子付张磊赵瑞黄清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海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