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床体栽培桌,其包括桌面、支撑杆、床体栽培设施以及供回水循环系统,桌面借助于支撑杆固定在所述床体栽培设施上方,所述供水循环设施设置在所述床体栽培设施下方合适位置,床体栽培设施包括多个栽培管道和支撑架,所述多个栽培管道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多个栽培管道并排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每一个栽培管道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栽培口,栽培管道的第一端部设置有进水口,栽培管道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兼具美观、园艺种植等功能。简单便捷的组合形式,适合各种大中小各种用途的桌体,打造生态绿色的家庭生活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床体栽培桌
本技术涉及农业栽培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床体栽培桌。
技术介绍
办公桌、餐桌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或者办公用具。现有的办公桌形式多样,大多以材料、造型为变化形式,功能较为单一。且现有桌体一般不可拆卸,难以进行二次运用。随着无土栽培的兴起,家庭园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家庭在阳台等地使用无土栽培模式种植蔬菜、植物绿化美化生活环境。相比土质栽培,无土栽培模式更加干净、美观。现有的家庭园艺栽培方式主要以植物栽培为主,功能相对单一。国内现有无土栽培设施主要针对单纯的水培或者基质栽培,单纯的基质栽培因为营养液通过基质后多余的液体遭受污染无法回收利用,会导致部分水肥的浪费;另一方面,因为无法准确控制基质含水量,常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浇水过多或水分供应不足等情况,单纯的水培容易造成根部缺氧状况尝尝需要额外配置增氧设施增加生产成本,对种植大部分深根或者喜氧型植物并不适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以家庭餐桌或者办公桌为基本功能,从实用型、功能交叉、节约空间等方面考虑作为设计的主要方向,将家居用品与园艺栽培领域相结合,使技术兼具美观、园艺种植等功能。简单便捷的组合形式,适合各种大中小各种用途的桌体,打造生态绿色的家庭生活环境。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床体栽培桌,其包括桌面、支撑杆、床体栽培设施以及供回水循环系统,所述桌面借助于支撑杆固定在所述床体栽培设施上方,所述供水循环设施设置在所述床体栽培设施下方合适位置,所述床体栽培设施包括多个栽培管道和支撑架,所述多个栽培管道平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多个栽培管道并排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每一个栽培管道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栽培口,栽培管道的第一端部设置有进水口,栽培管道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供回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进水管、进水支管、回水管以及回水支管,所述进水支管设置在所述栽培管道的第一端部一侧并分别与多个栽培管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回水支管设置在所述栽培管道的第二端部一侧并分别与多个栽培管道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支管的入水端连接所述进水管,所述回水支管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回水管。优选地,所述水箱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连接所述进水管。优选地,所述栽培口内部设置有无纺布,所述无纺布的配置用于包覆栽培的植物。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为桌体式钢结构。优选地,所述栽培管道具有圆柱形储水空间。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支管之间以及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回水支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进行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有较强的功能性与观赏性,结构紧凑,合理利用立面空间。桌面使用透明材质,便于植物吸收光照。桌板与栽培床体管道在搬运过程中可以进行拆分,从而减少了搬运重量,方便搬运及组装,可以重复使用。同时使用复合型栽培模式——一种自吸式栽培管道,作为栽培床的基本栽培模式,可以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人工护理时间,整体上节约投入成本。根据使用用途,配合栽培床体的管道数量与长度,控制桌体的长宽,以用作餐桌、办公桌、电脑桌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床体栽培桌,其包括桌面1、支撑杆2、床体栽培设施3以及供回水循环系统。桌面1借助于支撑杆2固定在床体栽培设施3上方,供水循环设施设置在床体栽培设施3下方合适位置。床体栽培设施3包括多个栽培管道5和支撑架4,多个栽培管道5设置在支撑架4的上部,多个栽培管道5并排设置在支撑架4的上表面,每一个栽培管道5的上表面均匀开始有多个栽培口14,栽培管道5的第一端部设置有进水口51,栽培管道5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出水口52,进水口51和出水口51形状完全一致,即分别在栽培管道5的开设完全相同的通水口,可以作为进水口或出水口。供回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17、进水管6、进水支管12、回水管7以及回水支管13,进水支管12设置在栽培管道5的第一端部一侧并分别与多个栽培管道5的进水口连接,回水支管13设置在栽培管道的第二端部一侧并分别与多个栽培管道的出水口连接,进水支管12的入水端连接进水管6,回水支管13的出水端连接回水管7。进水管6和回水管7分别连接水箱17,水箱17内盛放有营养液。进水口51与进水支管12之间以及出水口52与回水支管13之间分别通过连接管10进行连接。优选地,水箱17内设置有水泵16,水泵16连接进水管。优选地,栽培口14内部设置有无纺布,无纺布的配置用于包覆栽培的植物。优选地,支撑架4为桌体式钢结构。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工作原理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解释:在本实施例中,床体栽培桌主要由透明桌面1、支撑杆3、床体栽培设施2以及供回水循环系统构成。床体栽培设施2用于叶菜类植物种植,床体栽培设施2包括栽培管道5以及钢结构栽培管道支撑架4,栽培管道具有圆柱形储水空间,用于储存营养液,两端具有管道进出水口,上方均匀的分布栽培口14,使植物能够有合适的生长空间。进水管6、出水管7、进水支管12、回水支管13、水泵与栽培管道通过连接管10连接构成供回水循环系统。在使用时,确定桌体的形式与设施的尺寸后,将钢结构栽培管道支撑架4按计划位置放于地面上。按顺序安装管道5、连接管10、进水支管12以及回水支管13,在栽培管道的栽培口14放置亲水无纺布18。连接水箱17中水泵15、进水口9及出水口8。在栽培口种植叶菜类植物,并用亲水无纺布包裹植物。当水泵15处于工作状态时,营养液通过进水管6、进水支管12、连接管10、栽培管道进水口51泵入到栽培管道中,处于管道底部一段的亲水无纺布18吸收营养液至栽培口一段,润湿植物根部,为植物提供水肥供应,多余的营养液通过管道出水口52、连接管10、回水支管13、出水口8以及回水主管7,回收到水箱17中。定期抽取营养液便于植物健康成长。在布置管道栽培设施时,应尽量保持平行管道间高度相同,便于营养液进入管道,为保持植物效果,平行管道间栽培口尽量相对应,考虑叶菜类植物的高度,以确定桌面与管道间的间距。床体栽培桌中床体栽培部分可单独用作栽培装置;另外可根据需求及桌体用途确定床体与桌面大小、形状以及支撑架的高度,可产生多种模式桌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有较强的功能性与观赏性,结构紧凑,合理利用立面空间。桌面使用透明材质,便于植物吸收光照。桌板与栽培床体管道在搬运过程中可以进行拆分,从而减少了搬运重量,方便搬运及组装,可以重复使用。同时使用复合型栽培模式——一种自吸式栽培管道,作为栽培床的基本栽培模式,可以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人工护理时间,整体上节约投入成本。根据使用用途,配合栽培床体的管道数量与长度,控制桌体的长宽,以用作餐桌、办公桌、电脑桌等。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床体栽培桌,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桌面、支撑杆、床体栽培设施以及供回水循环系统,所述桌面借助于支撑杆固定在所述床体栽培设施上方,所述供回水循环系统设置在所述床体栽培设施下方合适位置,所述床体栽培设施包括多个栽培管道和支撑架,所述多个栽培管道平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多个栽培管道并排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每一个栽培管道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栽培口,栽培管道的第一端部设置有进水口,栽培管道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供回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进水管、进水支管、回水管以及回水支管,所述进水支管设置在所述栽培管道的第一端部一侧并分别与多个栽培管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回水支管设置在所述栽培管道的第二端部一侧并分别与多个栽培管道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支管的入水端连接所述进水管,所述回水支管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回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床体栽培桌,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桌面、支撑杆、床体栽培设施以及供回水循环系统,所述桌面借助于支撑杆固定在所述床体栽培设施上方,所述供回水循环系统设置在所述床体栽培设施下方合适位置,所述床体栽培设施包括多个栽培管道和支撑架,所述多个栽培管道平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多个栽培管道并排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每一个栽培管道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栽培口,栽培管道的第一端部设置有进水口,栽培管道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供回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进水管、进水支管、回水管以及回水支管,所述进水支管设置在所述栽培管道的第一端部一侧并分别与多个栽培管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回水支管设置在所述栽培管道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亚飞,白永娟,李贝贝,张天柱,李伟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