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7209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用于具有主绳索的电梯,主绳索的一端固定于升降自如地设置在井道内的升降体且另一端固定于对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具有:止振部,其具备止振部件;以及张力赋予部,其对止振部件赋予张力,张力赋予部设置在井道的底部,止振部的止振部件配置在主绳索的周边,并且一端部固定在井道的顶部,另一端部固定在张力赋予部,止振部件在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与升降体接触,止振部设置在井道的顶部与升降体的上部之间。

Main rope vibration arresting device for elev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抑制电梯的主绳索的振荡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
技术介绍
电梯的轿厢由固定于井道的导轨引导,利用主绳索在井道内升降。在这样的结构的电梯中,若井道由于地震或风压而摇摆,则主绳索发生共振从而大幅度振荡,存在轿厢与井道内的各种设备接触的情况,对电梯的运行产生障碍。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了在井道的中间部围绕主绳索的止振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729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792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2所述的止振装置中,另外需要用于检测电梯的通过并解除止振的传感器、或驱动止振装置的动力。其结果是,存在电梯的制造成本提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其以简易的结构抑制主绳索的振荡。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用于具有主绳索的电梯,主绳索的一端固定于升降自如地设置在井道内的升降体且另一端固定于对重,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具有:止振部,其具备多个止振部件;以及张力赋予部,其对止振部件赋予张力,张力赋予部设置在井道的底部,止振部件配置在主绳索的周边,并且一端部固定在井道的顶部,另一端部固定在张力赋予部,止振部件在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与升降体接触,止振部设置在井道的顶部与升降体的上部之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以简易的结构抑制主绳索的振荡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对图2中的止振锤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对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图5是对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对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件的位置的计算进行说明的图。图10是实施方式4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至4中的张力赋予部的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用同一标号表示,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对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中使用的锤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和图2所示,3根主绳索4的一端固定于升降自如地设置于井道1内的轿厢2。主绳索4的另一端固定于对重3。在主绳索4的周边设置有4根止振绳索10。各个止振绳索10的一端部固定于在井道1的顶部7设置的绳索固定件11,另一端部固定于在井道1的底部9设置的止振锤13。止振锤13对止振绳索10赋予向下的张力。止振绳索10在绳索固定件11与止振锤13之间,与设置在轿厢2的侧面的轿厢滑轮12接触。轿厢2和轿厢滑轮12构成升降体。止振绳索10构成止振部件。从轿厢2的上方观察,4根止振绳索10分别从绳索固定件11向位于对角线方向的止振锤13拉伸,在主绳索4的周边交叉。此外,4根止振绳索10在井道1的顶部7与轿厢2的上部8之间的位置处,从轿厢2的上方观察,围绕主绳索4。止振部20由4根止振绳索10构成。如图3所示,在止振锤13的下部形成有筒状的孔14。在孔14内插入有设置于井道1的底部9的轴15。孔14和轴15使得止振锤1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变得顺畅,并且约束止振锤13的水平方向的移动。止振锤13、孔14和轴15构成张力赋予部。接下来,一边参照图4和图5所示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一边对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效果进行说明。图4是以往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以往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示出了振动等引起的主绳索的振荡。如图4所示,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未设置有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轿厢2被导轨6引导,主绳索4仅仅是被固定。在这样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若井道1由于地震或风压等而摇摆,则主绳索4发生共振从而大幅度振荡,如图5所示,还存在3根主绳索4散开的情况。这样,若主绳索4振荡,则存在轿厢2与井道1内的各种设备接触的情况,对轿厢2的行驶产生障碍。4根止振绳索10借助止振锤13而始终被施加有向下的张力。因此,轿厢2在位于井道1的顶部7附近的情况下和位于井道1的底部9附近的情况下,止振绳索10的路径改变,止振锤13的高度变动。然而,借助孔14和轴15,止振锤13仅沿着垂直方向移动,不沿水平方向移动。由此,4根止振绳索10始终在井道1的顶部7与轿厢2的上部8的中间附近,从轿厢2的上方观察,围绕主绳索4,从而构成止振部20。另一方面,在主绳索4发生大的振荡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主绳索4成为在从井道1的顶部7至轿厢2的上部8的大约一半的位置处具有1个极大值的波形。即,主绳索4在井道1的顶部7与轿厢2的上部8的中间附近具有振幅的波腹。其结果是,在主绳索4发生大的振荡的情况下,止振部20始终位于振幅成为极大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主绳索4的振荡。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中,具有:止振部20,其具备4根止振绳索10;以及止振锤13,其对止振绳索10赋予张力。止振锤13设置于井道1的底部9,止振绳索10配置在主绳索4的周边,并且一端部固定于井道1的顶部7,另一端部固定于止振锤13,止振绳索10在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借助轿厢滑轮12与轿厢2接触,止振部20设置在井道1的顶部7与轿厢2的上部8之间。此外,止振部20由4根所述止振绳索10构成,从轿厢2的上方观察,4根止振绳索10在主绳索4的周边交叉,并围绕主绳索4。由此,能够提供以简易的结构抑制主绳索的振荡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中,止振部20自动地移动,以达到井道1的顶部7与轿厢2的上部8的中间附近的高度。因此,不需要用于检测电梯的通过并解除止振的传感器、或驱动止振装置的动力。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中,轿厢2没有与止振部20接触。此外,多个止振部不接触,因此不会产生轿厢与止振部接触或止振部彼此接触时的冲击或噪音,不会对乘客带来不适感。此外,也不需要用于防止冲击或噪音的缓冲材料。此外,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未与地震感知器联动,因此,与震源的距离无关,不延迟地进行动作。此外,止振部20的结构不根据升降行程的长度而变化,因此,与止振部20相关的部件的个数、长度以及容积没有变化。此外,不会发生与部件的个数、长度以及容积增加相伴的动作时间的延迟。实施方式2.接下来,使用图6,对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止振绳索的根数减少。图6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在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中,止振绳索10设置有2根,从轿厢2的上方观察,配置在对角线方向上。此外,从轿厢2的上方观察,2根止振绳索10在主绳索4的左侧交叉,成为V字形状。止振部21通过2根止振绳索10构成在井道1的顶部7与轿厢2的上部8之间。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中,能够以更简易的结构,容易地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其用于具有主绳索的电梯,该主绳索的一端固定于升降自如地设置在井道内的升降体且另一端固定于对重,所述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具有:止振部,其具备止振部件;以及张力赋予部,其对所述止振部件赋予张力,所述张力赋予部设置在所述井道的底部,所述止振部的所述止振部件配置在所述主绳索的周边,并且一端部固定在所述井道的顶部,另一端部固定在所述张力赋予部,所述止振部件在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与所述升降体接触,所述止振部设置在所述井道的顶部与所述升降体的上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其用于具有主绳索的电梯,该主绳索的一端固定于升降自如地设置在井道内的升降体且另一端固定于对重,所述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具有:止振部,其具备止振部件;以及张力赋予部,其对所述止振部件赋予张力,所述张力赋予部设置在所述井道的底部,所述止振部的所述止振部件配置在所述主绳索的周边,并且一端部固定在所述井道的顶部,另一端部固定在所述张力赋予部,所述止振部件在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与所述升降体接触,所述止振部设置在所述井道的顶部与所述升降体的上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主绳索止振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中乡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