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5369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1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第一火盖,所述第一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混气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能覆盖住所述第一混气腔底部的下封板,下封板能相对第一火盖移动,并改变下封板进混合气的开口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下封板和第一火盖共同构成的第一混气室设计成分体结构,在实现清洁方便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下封板相对第一火盖的移动,实现进入第一火盖内混合气的出气面积,出气面积较大的适合液化气等热值高的气源,而出气面积较小的可适合天然气、人工气等低热值气源。

A burner for gas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技术涉及燃气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
技术介绍
现有家用燃气灶的燃气燃烧器包括混气室、第一火盖、引射管等,其中燃烧器混气室是灶具一个很重要的零部件,混气室的作用为混合气体,使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更加均匀;同时向内环供给二次空气,当前混气室一体式固定的结构不利于灶具的清洁,尤其是混气室内部和腰形孔内部,用户对混气室不易清洁的投诉也越来越多,如专利号为ZL201420072885(公告号为CN2037314112U)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燃烧器》、或是如专利号为ZL200610052382.8(公告号为CN1884911A)均披露了类似这样一种混气室,另外通过从混气室的腰形孔向内环供气以供给二次空气,但是对内环烟气的降低作用还很有限,也需要对混气室对内环的供气效果作进一步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改变第一火盖供气面积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便于对混气室清洁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提高混气室的二次空气通道对内环供气效果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第一火盖,所述第一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混气腔,其特征在于:第一分隔件,至少具有两个,并设置在所述环状顶壁的下表面,相邻第一分隔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二分隔件,至少具有两个,设置在所述环状顶壁的下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分隔件间隔设置,相邻第二分隔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间距;下封板,能覆盖住所述第一混气腔的底部,包括有供燃气进入所述第一混气腔的至少两个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所述下封板在相邻的第一开口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分隔件对应的第一封闭段,所述下封板在相邻的第二开口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二分隔件对应的第二封闭段;第一内凸部,各个所述第一开口的周壁局部向所述第一火盖本体中心延伸,相邻第一内凸部之间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与所述第二间距相等;以及第二内凸部,各个所述第二开口的周壁局部向所述第一火盖本体中心延伸,相邻第二内凸部之间具有第四间距,所述第四间距与所述第一间距相等;所述下封板能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混气腔的底部在周向上移动,在所述第一内凸部与所述第二分隔件相接合的状态下,局部遮挡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二内凸部与所述第一分隔件相接合的状态下,局部遮挡对应的所述第二开口。为了实现第一混气室的易清洁性,还包括有基座,所述基座具有第一燃气通道;以及位于所述基座和所述下封板之间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具有竖向的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相通并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腔体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二腔体。通过连接体、下封板、第一火盖三者的可拆卸连接实现方便清洁的目的。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形成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火盖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由第一火盖以及下封板构成的第一混气室相对连接体能移动,能适当地调节二次空气通道的开口,同时,第一混气室分体实现可移动,拆除由后只剩下位于基座之上的连接体,实现易清洁。为了方便下封板与第一火盖共同构成第一混气室,所述下封板的上表面向上延伸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所述内环壁与所述内圈壁面相抵靠,所述外环壁的内侧壁成型有与所述外圈壁面相抵靠的内台阶。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外壁面均成型有外台阶,所述外环壁于内台阶之上的第一壁面与所述外圈壁面相抵靠,所述外环壁于内台阶之下的第二壁面向所述外台阶延伸并与外台阶相抵靠。外环壁于台阶之下的第二壁面向所述外台阶延伸并与外台阶相抵靠,该设计起到了两个作用,其一、能美化整体燃烧器的美观度;其二,能外包覆于下封板之外,以避免因第一混气室为分体设置所带来的燃气漏气。为了防止外环壁的第二壁面局部遮挡二次空气通道,所述第二壁面对应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位置、自下而上地向上凹入形成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构成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一部分。为了防止在拆卸外环第一火盖、下封板带来的清洁方便的同时,还避免带来组合时相互之间的位置发生改变,所述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内壁面向上延伸有定位柱,所述下封板的内圈壁面具有限位所述定位柱的定位凹口。为了使得定位柱除了“防呆”的作用外,还具有支承第一火盖的作用,所述定位柱对应于所述定位凹口的位置较所述定位柱的顶端更为凸出,所述第一火盖的内环壁则通过该凸出部支承在该定位凹口的底部而对应地搁置在所述定位柱上。进一步地,所述下封板的底壁对应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部分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由于下封板覆盖在第一混气室之下,相较于一体式的混气室,除了方便拆装的同时,还在加工上要实现在对应于二次空气通道的部分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该二次空气通道带斜度设计具有如下好处:第一、能强化对外界空气的抽吸作用,提高了供气速度;第二、下封板内高外低的结构设计具有集热作用,可以减少第一混气室内部向外的散热,使更多的热量加热空气。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壁于所述第二壁面之上的第三壁面沿径向向内缩,并在该第三壁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混气腔相连通的主火孔。为了稳焰主火孔,所述第三壁面于所述主火孔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第一稳焰槽,所述第三壁面的底部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第一稳焰槽和所述第一混气腔的第一稳火孔,所述第一内凸部和第二内凸部与所述第三壁面的底部相齐平。为了实现该燃烧器具有外环火和内环火,还包括有位于所述第一火盖内围的第二火盖,所述第二火盖包括内外间隔的内圈壁和外圈壁以及连接两者的顶壁,所述内圈壁围成有中央腔体,所述内圈壁与外圈壁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所述外圈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外周腔体的第一内火孔,所述顶壁覆盖有布满火孔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中央腔体连通,并自外周向中央向上拱起。同时,盖体自外周向中央拱起能驱使溢液在圆形的球面不易破裂而直接被弹走,不易堵塞火孔,若盖体为平面,则火孔容易被溢液堵塞。进一步地,所述顶壁设置有至少两圈向上凸起的凸缘,各个所述凸缘沿径向上内、外间隔布置,位于最内圈的第一凸缘包围所述盖体。通过设置几层凸缘,可使得高温烟气在通过时,形成连续节流扩张效应,增加与锅具的热交换系数,由此提高热效率。为了实现第二火盖的顶壁还具有存储溢液的功能,所述相邻的两圈凸缘之间形成下凹的凹陷部,位于最外圈的第二凸缘高于所述第一内火孔设置。为了将第二火盖的顶壁存储的溢液导向第二火盖之外,所述第二凸缘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导流溢液的第二缺口。为了稳焰第一内火孔,所述外圈壁还沿周向间隔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内火孔下方的第二内环火孔,所述第二内环火孔下方还设置有第二稳焰槽,所述外圈壁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稳焰槽相交的第二稳焰孔,该第二稳焰孔贯通所述的第二稳焰槽并连通所述第一内环火孔。进一步地,所述基座还包括有与所述第二火盖相连通的第二燃气通道,所述连接体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地与所述中央腔体相连通的第三腔体、与所述外周腔体相连通的第四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之间通过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第一火盖(1),所述第一火盖(1)包括有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11)及自该环状顶壁(1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2)、外环壁(13)之间形成有第一混气腔(14),其特征在于:第一分隔件(2),至少具有两个,并设置在所述环状顶壁(11)的下表面,相邻第一分隔件(2)之间具有第一间距D1;第二分隔件(3),至少具有两个,设置在所述环状顶壁(11)的下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分隔件(2)间隔设置,相邻第二分隔件(3)之间具有第二间距D2,所述第二间距D2小于所述第一间距D1;下封板(4),能覆盖住所述第一混气腔(14)的底部,包括有供燃气进入所述第一混气腔(14)的至少两个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且所述下封板(4)在相邻的第一开口(41)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分隔件(2)对应的第一封闭段(43),所述下封板(4)在相邻的第二开口(42)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二分隔件(3)对应的第二封闭段(44);第一内凸部(411),各个所述第一开口(41)的周壁局部向所述第一火盖(1)本体中心延伸,相邻第一内凸部(411)之间具有第三间距D3,所述第三间距D3与所述第二间距D2相等;以及第二内凸部(421),各个所述第二开口(42)的周壁局部向所述第一火盖(1)本体中心延伸,相邻第二内凸部(421)之间具有第四间距D4,所述第四间距D4与所述第一间距D1相等;所述下封板(4)能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混气腔(14)的底部在周向上移动,在所述第一内凸部(411)与所述第二分隔件(3)相接合的状态下,局部遮挡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口(41);在所述第二内凸部(421)与所述第一分隔件(2)相接合的状态下,局部遮挡对应的所述第二开口(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第一火盖(1),所述第一火盖(1)包括有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11)及自该环状顶壁(1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2)、外环壁(13)之间形成有第一混气腔(14),其特征在于:第一分隔件(2),至少具有两个,并设置在所述环状顶壁(11)的下表面,相邻第一分隔件(2)之间具有第一间距D1;第二分隔件(3),至少具有两个,设置在所述环状顶壁(11)的下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分隔件(2)间隔设置,相邻第二分隔件(3)之间具有第二间距D2,所述第二间距D2小于所述第一间距D1;下封板(4),能覆盖住所述第一混气腔(14)的底部,包括有供燃气进入所述第一混气腔(14)的至少两个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且所述下封板(4)在相邻的第一开口(41)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分隔件(2)对应的第一封闭段(43),所述下封板(4)在相邻的第二开口(42)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二分隔件(3)对应的第二封闭段(44);第一内凸部(411),各个所述第一开口(41)的周壁局部向所述第一火盖(1)本体中心延伸,相邻第一内凸部(411)之间具有第三间距D3,所述第三间距D3与所述第二间距D2相等;以及第二内凸部(421),各个所述第二开口(42)的周壁局部向所述第一火盖(1)本体中心延伸,相邻第二内凸部(421)之间具有第四间距D4,所述第四间距D4与所述第一间距D1相等;所述下封板(4)能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混气腔(14)的底部在周向上移动,在所述第一内凸部(411)与所述第二分隔件(3)相接合的状态下,局部遮挡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口(41);在所述第二内凸部(421)与所述第一分隔件(2)相接合的状态下,局部遮挡对应的所述第二开口(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基座(5),所述基座(5)具有第一燃气通道(51);以及位于所述基座(5)和所述下封板(4)之间的连接体(6),所述连接体(6)具有竖向的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51)相通并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开口(41)的第一腔体(61)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开口(42)的第二腔体(6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腔体(61)和第二腔体(62)之间形成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火盖(1)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封板(4)的上表面向上延伸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401)和外圈壁面(402),所述内环壁(12)与所述内圈壁面(401)相抵靠,所述外环壁(13)的内侧壁成型有与所述外圈壁面(402)相抵靠的内台阶(13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61)和所述第二腔体(62)的外壁面均成型有外台阶(60),所述外环壁(13)于内台阶(131)之上的第一壁面(1311)与所述外圈壁面(402)相抵靠,所述外环壁(13)于内台阶(131)之下的第二壁面(1312)向所述外台阶(60)延伸并与外台阶(60)相抵靠。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面(1312)对应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7)的位置、自下而上地向上凹入形成有第一缺口(1313),所述第一缺口(1313)构成所述二次空气通道(7)的一部分。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61)和/或第二腔体(62)的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刚柯情王帅东徐强郑军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