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位桁架转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5259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位桁架转换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所述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交替排列置于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之间,上转换梁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第一连接块,下转换梁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下转换梁连接的第一框柱,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上转换梁连接的第二框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压能力强的高位桁架转换结构。

A high truss transfe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位桁架转换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房屋建设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位桁架转换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在房屋建筑的设计时,特别是在转换层设计的时候,斜杆和上转换梁以及下转换梁,需要受力承上启下的作用,构建上部结构和支持平台作用其本身的需要承受较大的应力,结构设计不合理的话,严重的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以及整体抗拉转换能力变差,以及抗拉能力也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压能力强的高位桁架转换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位桁架转换结构,包括上转换梁、下转换梁、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交替排列置于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之间,上转换梁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第一连接块,下转换梁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下转换梁连接的第一框柱,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上转换梁连接的第二框柱,所述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上均设有若干条梁纵筋,若干条梁纵筋外设有固定梁纵筋位置的梁箍筋,所述第一斜杆内设有若干条第一杆纵筋,第一杆纵筋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且分别延伸至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内,第一斜杆内设有用于固定若干条第一杆纵筋的第一杆箍筋,第一杆纵筋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钩,第一杆纵筋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钩,第一限位钩包括第一延伸钩体和与第一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一钩头,第二限位钩包括第二延伸钩体和与第二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二钩头,第一延伸钩体和第二延伸钩体两个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斜杆内设有若干条第二杆纵筋,第二杆纵筋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且分别延伸至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内,第二杆纵筋与第一杆纵筋相交织,第二斜杆内设有用于固定若干条第二杆纵筋的第二杆箍筋,第二杆纵筋一端设有第三限位钩,第二杆纵筋另一端设有第四限位钩,第三限位钩包括第三延伸钩体和与第三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三钩头,第四限位钩包括第四延伸钩体和与第四延伸钩体连接的第四钩头,第三延伸钩体和第四延伸钩体两个延伸方向相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在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之间进行交替排列,远看去就像一个折线样式,并且利用再第一框柱和第二框柱进行中间均衡,提高连接强度,以及配合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实现两端多面积接触连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通过梁纵筋与梁箍筋的配合设置,提高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的自身强度,并利用第一斜杆内的第一杆纵筋设计,一直延伸至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内,并配合第一杆箍筋对其第一斜杆进行强化自身,第一杆纵筋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钩,第一杆纵筋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钩,第一限位钩包括第一延伸钩体和与第一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一钩头,第二限位钩包括第二延伸钩体和与第二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二钩头,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两个延伸方向相反;实现错开式的受力,并且通过第一钩头和第二钩头实现两端拉紧受力,使得浇筑后的整体,在连接上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抗拉能力,以及第二斜杆的原理也与第一斜杆原理同样,并且将其延伸至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内的部分形成了交叉,使得第二杆纵筋与第一杆纵筋相交织,使得两者同时在内部交织,形成关联,在浇筑后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抗拉结构,交织成网格状,那网抗拉能力,肯定单一的线抗拉能力强的,这样的连接关系,能够提升整体抗拉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块内设有第一包筋,该第一包筋两端延伸至上转换梁内,第一包筋两端设有第一倒钩;第二连接块内设有第二包筋,该第二包筋两端延伸至下转换梁内,第二包筋两端设有第二倒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也通过该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在实现第一包筋和第二包筋两端进行包覆的时候,保证其固定的牢固度,通过第一倒钩和第二倒钩,实现内部钩住,浇筑后,整体强度在出现拉力的时候,抗拉能力得到提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框柱内设有若干条柱纵筋,该柱纵筋一端置于下转换梁内,柱纵筋两端均设有横杆,所述柱纵筋上设有延伸至下转换梁内的支撑杆,该支撑杆弯折成梯形状,所述支撑杆两端设有第五限位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柱纵筋进行两端连接,保证框柱与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的连接强度,再利用横杆进行内部限位,在浇筑后,会固定在内部,所以会产生一个较强的抗拉能力,并且还设有支撑杆,通过支撑杆进行支撑,并且通过第五限位钩进行钩住内部,实现整个框柱的良好固定,并且在浇筑好后,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抗拉部,进而提升整体抗拉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外设有两道同柱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支撑杆整体强度,进而提升整体结构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转换梁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转换梁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框柱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高位桁架转换结构,包括上转换梁101、下转换梁201、第一斜杆301和第二斜杆401,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斜杆301和第二斜杆401交替排列置于上转换梁101和下转换梁201之间,上转换梁101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301和第二斜杆401的第一连接块501,下转换梁201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301和第二斜杆401的第二连接块601,所述第一连接块501上设有下转换梁201连接的第一框柱701,第二连接块601上设有与上转换梁101连接的第二框柱801,所述上转换梁101和下转换梁201上均设有若干条梁纵筋102,若干条梁纵筋102外设有固定梁纵筋102位置的梁箍筋103,所述第一斜杆301内设有若干条第一杆纵筋302,第一杆纵筋302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连接块501和第二连接块601且分别延伸至上转换梁101和下转换梁201内,第一斜杆301内设有用于固定若干条第一杆纵筋302的第一杆箍筋303,第一杆纵筋302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钩,第一杆纵筋302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钩,第一限位钩包括第一延伸钩体304和与第一延伸钩体304连接的第一钩头305,第二限位钩包括第二延伸钩体306和与第二延伸钩体306连接的第二钩头307,第一延伸钩体304和第二延伸钩体306两个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斜杆401内设有若干条第二杆纵筋402,第二杆纵筋402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连接块501和第二连接块601且分别延伸至上转换梁101和下转换梁201内,第二杆纵筋402与第一杆纵筋302相交织,第二斜杆401内设有用于固定若干条第二杆纵筋402的第二杆箍筋403,第二杆纵筋402一端设有第三限位钩,第二杆纵筋402另一端设有第四限位钩,第三限位钩包括第三延伸钩体404和与第三延伸钩体404连接的第三钩头405,第四限位钩包括第四延伸钩体406和与第四延伸钩体406连接的第四钩头407,第三延伸钩体404和第四延伸钩体406两个延伸方向相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斜杆301和第二斜杆401在上转换梁101和下转换梁201之间进行交替排列,远看去就像一个折线样式,并且利用再第一框柱701和第二框柱801进行中间均衡,提高连接强度,以及配合第一连接块501和第二连接块601,实现两端多面积接触连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通过梁纵筋102与梁箍筋103的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位桁架转换结构,包括上转换梁、下转换梁、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交替排列置于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之间,上转换梁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第一连接块,下转换梁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下转换梁连接的第一框柱,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上转换梁连接的第二框柱,所述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上均设有若干条梁纵筋,若干条梁纵筋外设有固定梁纵筋位置的梁箍筋,所述第一斜杆内设有若干条第一杆纵筋,第一杆纵筋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且分别延伸至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内,第一斜杆内设有用于固定若干条第一杆纵筋的第一杆箍筋,第一杆纵筋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钩,第一杆纵筋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钩,第一限位钩包括第一延伸钩体和与第一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一钩头,第二限位钩包括第二延伸钩体和与第二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二钩头,第一延伸钩体和第二延伸钩体两个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斜杆内设有若干条第二杆纵筋,第二杆纵筋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且分别延伸至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内,第二杆纵筋与第一杆纵筋相交织,第二斜杆内设有用于固定若干条第二杆纵筋的第二杆箍筋,第二杆纵筋一端设有第三限位钩,第二杆纵筋另一端设有第四限位钩,第三限位钩包括第三延伸钩体和与第三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三钩头,第四限位钩包括第四延伸钩体和与第四延伸钩体连接的第四钩头,第三延伸钩体和第四延伸钩体两个延伸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位桁架转换结构,包括上转换梁、下转换梁、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交替排列置于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之间,上转换梁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第一连接块,下转换梁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下转换梁连接的第一框柱,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上转换梁连接的第二框柱,所述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上均设有若干条梁纵筋,若干条梁纵筋外设有固定梁纵筋位置的梁箍筋,所述第一斜杆内设有若干条第一杆纵筋,第一杆纵筋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且分别延伸至上转换梁和下转换梁内,第一斜杆内设有用于固定若干条第一杆纵筋的第一杆箍筋,第一杆纵筋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钩,第一杆纵筋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钩,第一限位钩包括第一延伸钩体和与第一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一钩头,第二限位钩包括第二延伸钩体和与第二延伸钩体连接的第二钩头,第一延伸钩体和第二延伸钩体两个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斜杆内设有若干条第二杆纵筋,第二杆纵筋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汝森黄小亮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恒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