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45234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该结构包括注油泵、储油槽、循环装置、加热装置、油汽分离器以及膨胀槽;膨胀槽包括主膨胀槽以及副膨胀槽,所述的油汽分离器通过热力膨胀阀分别与所述的主膨胀以及副膨胀槽连通;主膨胀槽还与所述的加热设备连通,所述的副膨胀槽还与所述的储油槽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根据导热油的温度自动增加高位槽的气体容纳量、调节系统运行的油汽流量分配,可以补充高位槽油液,高位槽可以实现油汽低浓度的排放,防止油喷事故的发生。

A heat transfer oil circul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热载体循环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导热油加热是沥青加热的主要方法,加热时,由于导热油温度比较高,在系统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油汽,油汽中高温蒸汽的存在会对一些液压元件造成损坏,严重时会造成油喷事故,严重污染环境和人身安全。传统的导热油循环系统有两个循环泵、一个高位槽,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油汽的流量较大时,高位槽的排气管是关闭的,油汽中的高温蒸汽会重新流入系统中,造成系统的运行压力急剧上升。因此,需要将高温蒸汽进行排出。现有技术中的导热油系统包括导热油系统主回路管路,以及设置在导热油系统主回路管路上的循环装置,系统主要是通过轻质组分分离装置将热载体进行收集,其轻质组分分离装置包括冷凝器和收集器,原理是:向槽中通入大量氮气使高温油汽进入轻质组分分离装置,通过冷凝器,部分高温蒸汽被排出系统,再通过收集器将油质回收利用。该专利虽然减少了油汽进入环境中的排放量,回收利用了热载体,但还是避免不了在冷凝排放时油汽进入大气中,且收集到的导热油无法立即用于系统的运行当中,结构也过于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热油循环系统中压力过高,容易出现喷油事故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用于为用热设备提供热量,包括依次连通的注油泵、储油槽、循环设备以及加热设备,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还包括油液分离器,在所述的加热设备与油液分离器之间连接有所述的用热设备,所述的油气分离器还分别与膨胀槽以及所述的储油槽连通,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的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的注油泵以及循环设备电连接,膨胀槽包括主膨胀槽以及副膨胀槽;所述的油气分离器与所述的主膨胀槽连通,所述的油气分离器还通过接通阀与所述的副膨胀槽连通;所述的主膨胀槽还与所述的加热设备连通,所述的副膨胀槽还与所述的储油槽连通。进一步地,接通阀为热力膨胀阀,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包括感温包以及与所述感温包连通的阀门,所述阀门内部设置有空腔,在所述空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膜片、阀芯、弹簧以及调节螺钉,所述的感温包安装在所述油液分离器的输出管路上。进一步地,所述的主膨胀槽与副膨胀槽通过单向阀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注油泵还与所述的副膨胀槽连通。进一步地,在所述副膨胀槽上设置有第一液位计,所述的第一液位计上安装有第一警报器;所述的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的第一液位计以及第一警报器电连接。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储油槽上设置有第二液位计,在所述的第二液位计上安装有第二警报器,所述的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的第二液位计以及第二警报器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加热设备为加热炉。进一步地,所述的循环设备为循环泵。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当油温较高时,热力膨胀阀会打开,油汽同时进入两个膨胀槽,单个膨胀槽的油汽量减少,此时在系统总油汽量较大时,可以同时打开两个膨胀槽的排气管进行排气,起到降低系统运行压力,避免了喷油事故的发生;2、副膨胀槽作为备用槽容纳一定量的气体,当单向阀打开时,不仅可排出系统的油汽,平衡主膨胀槽的压力,还可以作为储油槽为主膨胀槽进行补油;3、储油槽和副膨胀槽液位低于设计值时,低位液位计发出警报,注油泵自动注入导热油;4、系统无需进行氮封,降低了结构的复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循环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热力膨胀阀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代表:1-注油泵,2-储油槽,3-循环设备,4-加热设备,5-油气分离器,6-膨胀槽,7-接通阀,8-单向阀,9-用热设备,61-主膨胀槽,62-副膨胀槽,71-感温包,72-阀门,721-膜片,722-阀芯,723-弹簧,724-调节螺钉,621-第一液位计,622-第一警报器,21-第二液位计,22-第二警报器。具体实施方式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用于为用热设备9提供热量,包括依次连通的注油泵1、储油槽2、循环设备3以及加热设备4,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还包括油液分离器5,在所述的加热设备4与油液分离器5之间连接有所述的用热设备9,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还分别与膨胀槽6以及所述的储油槽2连通,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的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的注油泵1以及循环设备3电连接;膨胀槽6包括主膨胀槽61以及副膨胀槽6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通过接通阀7分别与所述的主膨胀槽61以及副膨胀槽62连通;所述的主膨胀槽61还与所述的加热设备4连通,所述的副膨胀槽62还与所述的储油槽2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膨胀槽6,分别是主膨胀槽61以及副膨胀槽62,这两个膨胀槽6的通断是通过接通阀7实现的,可以通过控制接通阀7的开断控制油汽进入主膨胀槽61还是同时进入主膨胀槽61以及副膨胀槽62,以防止现有技术中的导热油系统只有一个膨胀槽时,系统压力过高,容易出现喷油事故。如图1所示,在系统第一次运行之前,打开注油泵1向储油槽2输入导热油。系统开始工作时,打开循环设备3,将导热油通入加热设备4并加热到所需温度,热油在循环设备3的作用下经过油气分离器5后,油汽进入膨胀槽6中,液体的油流入储油槽2中继续循环,在油汽进入膨胀槽6时,若此时系统压力正常,则接通阀7关闭,液态的热油被循环设备3吸入加热设备4达到一个循环,油汽在正常温度下只进入主膨胀槽61,通过主膨胀槽61的排气管将气体排出系统外,达到系统稳压的目的,经过沉淀后的液体油又流入加热设备4中,继续循环;若此时系统压力过大,则接通阀7开通,油汽同时进入主膨胀槽61以及副膨胀槽62中,进入主膨胀槽61的油汽通过主膨胀槽61的排气管将气体排出系统外,达到系统稳压的目的,经过沉淀后的液体油又流入加热设备4中,继续循环,进入副膨胀槽62的油汽通过副膨胀槽62的排气管将气体排出系统外,达到系统稳压的目的,另外液体油存储在副膨胀槽62中,再留回储油槽2中继续循环。另外,在系统中设置的油气分离器5可以避免一部分油汽进入大气,膨胀槽6中的空间也可容纳一定量的油汽,而且在系统温度过大时(系统压力过大)主膨胀槽61以及副膨胀槽62一起打开,这样就能防止油汽进入大气当中;导热油中如果含水量过大,就需要重新注入导热油,由于主膨胀槽61直接连接加热设备4,热油直接经过回油管进入加热设备4,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油汽冷凝产生水蒸汽。该接通阀7可以是手动控制的阀门,也可以是由压力自动控制开启的阀门,也可以是由温度自动控制开启的阀门等。进一步地,接通阀7为热力膨胀阀,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包括感温包71以及与所述感温包71连通的阀门72,所述阀门72内部设置有空腔,在所述空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膜片721、阀芯722、弹簧723以及调节螺钉724,所述的感温包71安装在所述油液分离器5的输出管路上。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接通阀7是通过温度自动控制开启的阀门,如图1、2所示,当感温包71检测到油液分离器5的输出管路上的温度过高时,即此时系统温度过高,感温包内的气体会受热膨胀,对膜片721产生一定压力,阀芯722下移,阀门被打开;当系统温度冷却到正常温度下时,感温包71中的气体冷缩,膜片721上表面压力减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用于为用热设备(9)提供热量,包括依次连通的注油泵(1)、储油槽(2)、循环设备(3)以及加热设备(4),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还包括油气分离器(5),在所述的加热设备(4)与油气分离器(5)之间连接有所述的用热设备(9),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还分别与膨胀槽(6)以及所述的储油槽(2)连通,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的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的注油泵(1)以及循环设备(3)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膨胀槽(6)包括主膨胀槽(61)以及副膨胀槽(6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与所述的主膨胀槽(61)连通,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还通过接通阀(7)与所述的副膨胀槽(62)连通;所述的主膨胀槽(61)还与所述的加热设备(4)连通,所述的副膨胀槽(62)还与所述的储油槽(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热油循环系统,用于为用热设备(9)提供热量,包括依次连通的注油泵(1)、储油槽(2)、循环设备(3)以及加热设备(4),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还包括油气分离器(5),在所述的加热设备(4)与油气分离器(5)之间连接有所述的用热设备(9),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还分别与膨胀槽(6)以及所述的储油槽(2)连通,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的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的注油泵(1)以及循环设备(3)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膨胀槽(6)包括主膨胀槽(61)以及副膨胀槽(6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与所述的主膨胀槽(61)连通,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还通过接通阀(7)与所述的副膨胀槽(62)连通;所述的主膨胀槽(61)还与所述的加热设备(4)连通,所述的副膨胀槽(62)还与所述的储油槽(2)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接通阀(7)为热力膨胀阀,所述的热力膨胀阀包括感温包(71)以及与所述感温包(71)连通的阀门(72),所述阀门(72)内部设置有空腔,在所述空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膜片(721)、阀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涛王魏魏赵晓冬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