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5097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包括电源模块、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和控制接口;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控制接口连接;所述控制接口分别与所述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连接;所述上升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8‑R11、R16、R17、R19‑R23、电容C5‑C13、C16‑C19、三极管Q2‑Q5、连接器J4和集成电路U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升驱动模块采用MOSFET控制电机的升降,使用的外围元器件数量降低,节约了空间成本,而且开关效率得到提高,并降低了开关尖峰。

A kind of car trunk lifting d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
本技术涉及到汽车后备箱
,尤其涉及到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
技术介绍
汽车后备箱的驱动原理是由汽车车载电脑控制系统控制液压系统,按下后备箱升降开关,继电器得电,开启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工作,控制后备箱升降。液压控制系统是以电机提供动力基础,使用液压泵将机械能转化为压力,推动液压油。通过控制各种阀门改变液压油的流向,从而推动液压缸做出不同行程、不同方向的动作,完成各种设备不同的动作需要。目前的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大多采用继电器控制方案,使用的外围元器件数量繁多,同时开关效率不高,且容易产生开关尖峰。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解决的上述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包括电源模块、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和控制接口;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控制接口连接;所述控制接口分别与所述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连接;所述上升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8-R11、R16、R17、R19-R23、电容C5-C13、C16-C19、三极管Q2-Q5、连接器J4和集成电路U3。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4管脚与所述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5、C7-C10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Q3的第5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5管脚连接;所述电容C5-C8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1-C13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7-28管脚连接;所述电容C11-C12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13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9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30管脚通过所述电容C16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31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4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9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0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11、13、17、33管脚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8管脚与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第4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7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第5端、所述三极管Q3的第1-3端、所述连接器J4的第1针脚、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9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0管脚与所述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第4端连接;所述电容C17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4-Q5的第1-3端、所述电阻R23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0-R21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9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1、23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23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9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2管脚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6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9与所述三极管Q2的第4端连接;所述电容C10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8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第1-3端、所述三极管Q4的第5端、所述连接器J4的第2针脚、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5管脚连接;所述电容C18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2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4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17与所述三极管Q4的第4端连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J4用于连接直流电机;所述三极管Q2-Q5均为场效应晶体管;所述集成电路U3的型号为DRV8703QRHBRQ1。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降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12-R15、R18、电容C14-C15、二极管D2、连接器J5和集成电路U4。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阻R1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4的第14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2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4的第3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4的第12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8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4的第13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8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4的第2、15管脚均接地;所述电容C14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5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4的第8-10管脚连接;所述电容C14-C15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连接器J5的第1针脚、所述集成电路U4的第5-7管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连接器J5的第2针脚均接地。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D2的型号为B540C-13-F;所述连接器J5用于连接直流电机;所述集成电路U4的型号为TPS1H100AQPWPRQ1。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位置反馈模块包括电阻R25、R27、R28、电容C20、连接器J6和集成电路U5A。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2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7-R28的第一端、所述连接器J6的第4针脚连接;所述电阻R25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0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5A的第5管脚连接;所述电容C20的第二端接地;所述连接器J6的第3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28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5A的第3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J6的第2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27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5A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J6的第1针脚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5A的第2管脚接地。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J6用于连接型号为DRV5013的霍尔传感器;所述集成电路U5A的型号为SN74LVC2G17QDCKRQ1。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上升驱动模块采用MOSFET控制电机的升降,使用的外围元器件数量降低,节约了空间成本,而且开关效率得到提高,并降低了开关尖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原理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电源模块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上升驱动模块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下降驱动模块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位置反馈模块电路原理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警示模块电路原理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按钮模块电路原理图;图8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控制接口模块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和控制接口;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控制接口连接;所述控制接口分别与所述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连接;所述上升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8‑R11、R16、R17、R19‑R23、电容C5‑C13、C16‑C19、三极管Q2‑Q5、连接器J4和集成电路U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和控制接口;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控制接口连接;所述控制接口分别与所述上升驱动模块、下降驱动模块、位置反馈模块、警示模块、按钮模块连接;所述上升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8-R11、R16、R17、R19-R23、电容C5-C13、C16-C19、三极管Q2-Q5、连接器J4和集成电路U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备箱升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4管脚与所述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5、C7-C10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Q3的第5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5管脚连接;所述电容C5-C8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1-C13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7-28管脚连接;所述电容C11-C12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13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9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30管脚通过所述电容C16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31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4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9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0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11、13、17、33管脚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8管脚与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第4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7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第5端、所述三极管Q3的第1-3端、所述连接器J4的第1针脚、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19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0管脚与所述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第4端连接;所述电容C17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4-Q5的第1-3端、所述电阻R23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0-R21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9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1、23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23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9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2管脚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26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9与所述三极管Q2的第4端连接;所述电容C10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8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第1-3端、所述三极管Q4的第5端、所述连接器J4的第2针脚、所述集成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诚盈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