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387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1 2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心肺复苏器械操作繁琐,按压深度不易控制,适应性有限,不能根据不同个体来自动调节按压深度,影响按压效率和质量,耽误抢救时间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平板,平板下侧有横板,平板下端面上固定有支撑杆,平板下侧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上有第一齿轮,第一连杆下端有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下侧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左侧有第二连杆,横板上侧有立板;横板上贯穿有压杆,压杆下端有按压块,压杆上端有第一楔形块,第二齿轮右端有凸轮;横板右端上方有横杆,横杆左端有竖杆;横板上有斜板,斜板上开有滑动槽,横杆置于滑动槽内,横杆上有与楔形凸起。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急诊治疗器械
,特别是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胸外心脏复苏,大都采用操作者双手在患者的胸按压部,有节奏地按压的方法,来实现的。旧指南中按压时要求:按压下陷深度3-5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因而操作强度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操作者手臂伸不直,形成手掌用力不均;或因操作者体力消耗过大,需频繁地交换操作者等诸多原因,影响按压的效果,特别是易出现肋骨骨折等并发症。新指南中“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最大不应超过6cm”。现有技术中,专利申请号为201810829945.2的文件中,公布了一种心脏复苏自动按压机,其中为了适应不同胖瘦的患者,在固定架两侧设置两个活动支脚,每个活动支脚可以在0-21cm范围内伸缩,并将伸缩分为步长为1cm,是一种有级调节,然而不同人体之间差异可大可小,不能完全适应每个个体,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按压不足或者按压过重,效果不佳。并且该方案中的支腿两侧都有,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来分别调节两侧的支腿伸缩量,需要一一进行校准,才能使用,操作繁琐,耽误治疗抢救时间。专利申请号为201710606671.6的文件中公布了一种器械式心肺复苏装置,其中为了实现适应不同的按压深度,其中也是采用不同的凸轮的偏心量来实现调整按压深度,也是属于有级调节,该装置要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现场安装不同的凸轮,在急诊现场,时间就是生命,该种操作显然繁琐浪费时间。除此之外,第二电动伸缩杆需要人为的进行调整使其下端能抵住人体,第二电动伸缩杆的伸缩量还是要靠人为观察,施救现场环境嘈杂气氛紧张,人为调整极为容易出现过度贴紧或者根本都没有贴紧,导致按压不足或者过度按压,影响按压效率,耽误按压质量。专利申请号为201811350405.2的文件中公布一种心肺复苏胸外自动按压设备及按压自反馈系统,其中利用模块化方案进行参数化处理,但是人体的胸径前后距离还是靠人为估测,还是可能会造成按压效果不理想,并且多个模块化操作造成整个装置比较笨重且不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心肺复苏器械操作繁琐,按压深度不易控制,适应性有限,不能根据不同个体来自动调节按压深度,影响按压效率和质量,耽误抢救时间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状的平板,平板下侧有与其平行且能上下移动的横板,平板下端面上固定有多个竖直的支撑杆,横板能沿着支撑杆上下滑动,横板能固定在支撑杆上,平板下侧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上安装有能主动转动的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只能转动不能上下或者左右移动,第一连杆下端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的中心轴与第一连杆下端铰接在一起,传动齿轮下侧啮合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左侧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上端与传动齿轮铰接,第二连杆下端与第二齿轮铰接,横板上侧有竖直的立板,第二齿轮转动固定在立板上端,横板向上移动时经立板带动第二齿轮向上移动;横板上贯穿有竖直的压杆,压杆下端固定有按压块,压杆上端有第一楔形块,第一楔形块上端面为左端高于右端的倾斜面,第二齿轮右端固定有凸轮,凸轮推程由左向右逐渐减小;横板右端上方有水平状且只能左右移动的横杆,横杆左端固定有竖直的圆筒,圆筒内有竖直且能上下滑动的竖杆,竖杆下端置于第一楔形块上端面上,竖杆上端与凸轮接触,凸轮转动经竖杆带动压杆上下移动;所述的横板上固定有斜板,斜板上端向右倾斜,斜板上开有滑动槽,横杆置于滑动槽内,横杆上有与楔形凸起,楔形凸起处于滑动槽左侧,横板向上移动带动斜板向上移动使得斜板经楔形凸起带动横杆向左移动,横杆向左移动带动竖杆向左移动。本专利技术结构巧妙,大大减少了调整机械的时间,尽可能的避免了按压过度或者过轻,能很好的适应不同个体,能根据不同个体自动调整按压深度,保证抢救质量和抢救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操作方便,便于携带,适应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使用方式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侧视剖视图。图4为为本专利技术使用时状态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整体示意图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整体示意图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斜板的结构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凸轮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8给出,本专利技术包括水平状的平板1,平板1下侧有与其平行且能上下移动的横板2,平板1下端面上固定有多个竖直的支撑杆3,横板2能沿着支撑杆3上下滑动,横板2能固定在支撑杆3上,平板1下侧有第一连杆4,第一连杆4上安装有能主动转动的第一齿轮5,第一齿轮5只能转动不能上下或者左右移动,第一连杆4下端有与第一齿轮5啮合的传动齿轮6,传动齿轮6的中心轴与第一连杆4下端铰接在一起,传动齿轮6下侧啮合有第二齿轮7,第二齿轮7左侧有第二连杆8,第二连杆8上端与传动齿轮6铰接,第二连杆8下端与第二齿轮7铰接,横板2上侧有竖直的立板9,第二齿轮7转动固定在立板9上端,横板2向上移动时经立板9带动第二齿轮7向上移动;横板2上贯穿有竖直的压杆10,压杆10下端固定有按压块11,压杆10上端有第一楔形块12,第一楔形块12上端面为左端高于右端的倾斜面,第二齿轮7右端固定有凸轮13,凸轮13推程由左向右逐渐减小;横板2右端上方有水平状且只能左右移动的横杆14,横杆14左端固定有竖直的圆筒15,圆筒15内有竖直且能上下滑动的竖杆16,竖杆16下端置于第一楔形块12上端面上,竖杆16上端与凸轮13接触,凸轮13转动经竖杆16带动压杆10上下移动;所述的横板2上固定有斜板17,斜板17上端向右倾斜,斜板17上开有滑动槽,横杆14置于滑动槽内,横杆14上有与楔形凸起18,楔形凸起18处于滑动槽左侧,横板2向上移动带动斜板17向上移动使得斜板17经楔形凸起18带动横杆14向左移动,横杆14向左移动带动竖杆16向左移动。为了实现横板2与支撑杆3固定,所述的横板2四周固定有与支撑杆3一一对应的滑动筒19,滑动筒19侧壁上贯穿有压紧螺钉,旋转压紧螺钉能使得横板2与支撑杆3固定在一起。为了安装第一齿轮5且使得第一齿轮5只能转动不能上下或左右移动,所述的第一齿轮5上连接有电机20,电机20固定在平板1下端面上。为了安装横杆14,所述的平板1右端下侧有固定板21,固定板21与支撑杆3固定,固定板21左端面上固定有水平的空心筒22,横杆14右端置于空心筒22内,空心筒22内放置有拉簧,拉簧一端与横杆14连接,拉簧另一端与空心筒22腔内连接。为了实现竖杆16上端与凸轮13保持接触,所述的竖杆16上端有环形凸起,环形凸起与圆筒15之间有套装在竖杆16上的压簧。为了实现压杆10能自动回弹,所述的压杆10上套装有压簧,压簧上端与第一楔形块12连接,压簧下端与横板2连接。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按压块11下端面为球状面,按压块11下端面上有硅胶层;竖杆16下端固定有与第一楔形块12配合的第二楔形块;使用中务必要保证由平板1与支撑杆3组成的支架有足够的重量,使得支撑杆3下端不离开地面且平稳放置。本装置中,当横板2向上移动时,横板2经立板9将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状的平板(1),平板(1)下侧有与其平行且能上下移动的横板(2),平板(1)下端面上固定有多个竖直的支撑杆(3),横板(2)能沿着支撑杆(3)上下滑动,横板(2)能固定在支撑杆(3)上,平板(1)下侧有第一连杆(4),第一连杆(4)上安装有能主动转动的第一齿轮(5),第一齿轮(5)只能转动不能上下或者左右移动,第一连杆(4)下端有与第一齿轮(5)啮合的传动齿轮(6),传动齿轮(6)的中心轴与第一连杆(4)下端铰接在一起,传动齿轮(6)下侧啮合有第二齿轮(7),第二齿轮(7)左侧有第二连杆(8),第二连杆(8)上端与传动齿轮(6)铰接,第二连杆(8)下端与第二齿轮(7)铰接,横板(2)上侧有竖直的立板(9),第二齿轮(7)转动固定在立板(9)上端,横板(2)向上移动时经立板(9)带动第二齿轮(7)向上移动;横板(2)上贯穿有竖直的压杆(10),压杆(10)下端固定有按压块(11),压杆(10)上端有第一楔形块(12),第一楔形块(12)上端面为左端高于右端的倾斜面,第二齿轮(7)右端固定有凸轮(13),凸轮(13)推程由左向右逐渐减小;横板(2)右端上方有水平状且只能左右移动的横杆(14),横杆(14)左端固定有竖直的圆筒(15),圆筒(15)内有竖直且能上下滑动的竖杆(16),竖杆(16)下端置于第一楔形块(12)上端面上,竖杆(16)上端与凸轮(13)接触,凸轮(13)转动经竖杆(16)带动压杆(10)上下移动;所述的横板(2)上固定有斜板(17),斜板(17)上端向右倾斜,斜板(17)上开有滑动槽,横杆(14)置于滑动槽内,横杆(14)上有与楔形凸起(18),楔形凸起(18)处于滑动槽左侧,横板(2)向上移动带动斜板(17)向上移动使得斜板(17)经楔形凸起(18)带动横杆(14)向左移动,横杆(14)向左移动带动竖杆(16)向左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状的平板(1),平板(1)下侧有与其平行且能上下移动的横板(2),平板(1)下端面上固定有多个竖直的支撑杆(3),横板(2)能沿着支撑杆(3)上下滑动,横板(2)能固定在支撑杆(3)上,平板(1)下侧有第一连杆(4),第一连杆(4)上安装有能主动转动的第一齿轮(5),第一齿轮(5)只能转动不能上下或者左右移动,第一连杆(4)下端有与第一齿轮(5)啮合的传动齿轮(6),传动齿轮(6)的中心轴与第一连杆(4)下端铰接在一起,传动齿轮(6)下侧啮合有第二齿轮(7),第二齿轮(7)左侧有第二连杆(8),第二连杆(8)上端与传动齿轮(6)铰接,第二连杆(8)下端与第二齿轮(7)铰接,横板(2)上侧有竖直的立板(9),第二齿轮(7)转动固定在立板(9)上端,横板(2)向上移动时经立板(9)带动第二齿轮(7)向上移动;横板(2)上贯穿有竖直的压杆(10),压杆(10)下端固定有按压块(11),压杆(10)上端有第一楔形块(12),第一楔形块(12)上端面为左端高于右端的倾斜面,第二齿轮(7)右端固定有凸轮(13),凸轮(13)推程由左向右逐渐减小;横板(2)右端上方有水平状且只能左右移动的横杆(14),横杆(14)左端固定有竖直的圆筒(15),圆筒(15)内有竖直且能上下滑动的竖杆(16),竖杆(16)下端置于第一楔形块(12)上端面上,竖杆(16)上端与凸轮(13)接触,凸轮(13)转动经竖杆(16)带动压杆(10)上下移动;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奕冰席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