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鸿莹专利>正文

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2341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包括针筒、芯杆、橡胶塞、顶盖、叶轮、搅拌轴和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叶轮提高了多药液的混合效率,同时也能够精确定量药液的注射量,为病人的抢救节约大量的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药液的注射精确性,避免了药物过量或不足造成的医疗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
本技术涉及抢救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
技术介绍
在抢救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抢救类药物进行注射治疗。但是,在注射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业务水平不同可能导致注射速率存在差异,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多巴胺,该药在5g/kg/min时,能够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而超过15g/kg/min时,则会起到血管收缩的作用。两种截然相反的药效,会对病人的抢救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将多种药剂混合后在注射到病人体内,但是现有的配置方式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一方面提供精确的定量注射,另一方面减少多药剂混合的时间,为病人的抢救提供时间和定用量保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包括针筒、芯杆、橡胶塞、顶盖、叶轮、搅拌轴和弹簧;所述的芯杆设置在所述的针筒内;所述的芯杆前端设置有所述的橡胶塞,所述的芯杆后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按压凸部;所述的顶盖设置在所述的针筒后端,且所述的顶盖中心沿轴向开设有内螺纹;所述的芯杆周壁后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内螺纹与所述的外螺纹啮合;所述的芯杆沿其轴线开设有阶梯通孔;所述的搅拌轴为圆柱体结构,且设置在所述的阶梯通孔内;所述的叶轮设置在所述的搅拌轴前端,且可绕所述的搅拌轴轴线旋转;所述的弹簧套装在所述的搅拌轴上,且位于所述的阶梯通孔内,所述的搅拌轴中部设置有圆柱形限位部,且所述的限位部位于所述的阶梯通孔内;所述的弹簧一端接所述的阶梯通孔端部,另一端接所述的限位部。上述的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其中,所述的橡胶塞为圆环体结构;所述的橡胶塞外径大于所述的针筒内径,所述的橡胶塞内径小于所述的搅拌轴直径。上述的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其中,所述的阶梯通孔包括两端小腔和中部大腔;所述的小腔和大腔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的小腔直径小于所述的大腔直径;所述的搅拌轴直径等于所述的小腔直径。上述的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其中,所述的弹簧为压缩弹簧。上述的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其中,所述的搅拌轴后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抽拉凸部。上述的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其中,所述的叶轮为三叶片叶轮。上述的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其中,还包括刻度条;所述的刻度条设置在所述的针筒外周壁。上述的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其中,所述的针筒中心线、芯杆中心线和搅拌轴中心线重合。上述的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其中,所述的顶盖外轮廓为圆形,且所述的顶盖外径大于所述的针筒内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旋转叶轮提高了多药液的混合效率,同时也能够精确定量药液的注射量,为病人的抢救节约大量的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药液的注射精确性,避免了药物过量或不足造成的医疗事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的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请参见附图1至附图2所示,一种便携式抢救注射器,包括针筒1、芯杆2、橡胶塞3、顶盖4、叶轮5、搅拌轴6和弹簧7;所述的芯杆2设置在所述的针筒1内;所述的芯杆2前端设置有所述的橡胶塞3,所述的芯杆2后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按压凸部201;所述的顶盖4设置在所述的针筒1后端,且所述的顶盖4中心沿轴向开设有有内螺纹401;所述的芯杆2周壁后部设置有外螺纹202;所述的内螺纹401与所述的外螺纹202啮合;所述的芯杆2沿其轴线开设有阶梯通孔203;所述的搅拌轴6为圆柱体结构,且设置在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叶轮5设置在所述的搅拌轴6前端,且可绕所述的搅拌轴6轴线旋转;所述的弹簧7套装在所述的搅拌轴6上,且位于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橡胶塞3为圆环体结构;所述的橡胶塞3外径大于所述的针筒1内径,所述的橡胶塞3内径小于所述的搅拌轴6直径,所述的橡胶塞3与所述的针筒1和搅拌轴6过盈配合,防止药液从所述的橡胶塞3与二者的缝隙中渗出。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包括两端小腔204和中部大腔205;所述的小腔204和大腔205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的小腔204直径小于所述的大腔205直径;所述的搅拌轴6直径等于所述的小腔204直径,所述的大腔205用于安装所述的弹簧7。所述的弹簧7为压缩弹簧,对所述的搅拌轴6起到复位作用。所述的搅拌轴6中部设置有圆柱形限位部601,且所述的限位部601位于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弹簧7一端接所述的阶梯通孔203端部,另一端接所述的限位部601,对所述的搅拌轴6起到复位作用。所述的搅拌轴6后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抽拉凸部602,通过推动所述的抽拉凸部602,能够使所述的搅拌轴沿所述的针头轴线运动,使得所述的叶片5对针筒1内的药液进行搅拌。所述的叶轮5为三叶片叶轮,能够对所述针筒1内的药液进行充分混合。还包括刻度条101;所述的刻度条101设置在所述的针筒1外周壁,通过观察所述的刻度条101能够对注射的药液进行定量判断。所述的针筒1中心线、芯杆2中心线和搅拌轴6中心线重合。所述的顶盖4外轮廓为圆形,且所述的顶盖4外径大于所述的针筒1内径,所述的顶盖4与所述的针筒1过盈配合,防止所述的顶盖4从所述的针筒1内脱落。使用时,首先,将不同的药液混入所述的针筒1内;然后,按压所述的搅拌轴6,使所述的叶轮5在所述的针筒1内腔运动,对药液进行一次搅拌,所述的搅拌轴6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并使得所述的叶轮5在所述的针筒1内再次运动,对药液进行二次搅拌了;最后,通过旋转所述的芯杆,对所述的针筒1内的药液进行精确的注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旋转叶轮提高了多药液的混合效率,同时也能够精确定量药液的注射量,为病人的抢救节约大量的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药液的注射精确性,避免了药物过量或不足造成的医疗事故。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抢救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1)、芯杆(2)、橡胶塞(3)、顶盖(4)、叶轮(5)、搅拌轴(6)和弹簧(7);所述的芯杆(2)设置在所述的针筒(1)内;所述的芯杆(2)前端设置有所述的橡胶塞(3),所述的芯杆(2)后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按压凸部(201);所述的顶盖(4)设置在所述的针筒(1)后端,且所述的顶盖(4)中心沿轴向开设有内螺纹(401);所述的芯杆(2)周壁后部设置有外螺纹(202);所述的内螺纹(401)与所述的外螺纹(202)啮合;所述的芯杆(2)沿其轴线开设有阶梯通孔(203);所述的搅拌轴(6)为圆柱体结构,且设置在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叶轮(5)设置在所述的搅拌轴(6)前端,且可绕所述的搅拌轴(6)轴线旋转;所述的弹簧(7)套装在所述的搅拌轴(6)上,且位于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搅拌轴(6)中部设置有圆柱形限位部(601),且所述的限位部(601)位于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弹簧(7)一端接所述的阶梯通孔(203)端部,另一端接所述的限位部(6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抢救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1)、芯杆(2)、橡胶塞(3)、顶盖(4)、叶轮(5)、搅拌轴(6)和弹簧(7);所述的芯杆(2)设置在所述的针筒(1)内;所述的芯杆(2)前端设置有所述的橡胶塞(3),所述的芯杆(2)后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按压凸部(201);所述的顶盖(4)设置在所述的针筒(1)后端,且所述的顶盖(4)中心沿轴向开设有内螺纹(401);所述的芯杆(2)周壁后部设置有外螺纹(202);所述的内螺纹(401)与所述的外螺纹(202)啮合;所述的芯杆(2)沿其轴线开设有阶梯通孔(203);所述的搅拌轴(6)为圆柱体结构,且设置在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叶轮(5)设置在所述的搅拌轴(6)前端,且可绕所述的搅拌轴(6)轴线旋转;所述的弹簧(7)套装在所述的搅拌轴(6)上,且位于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搅拌轴(6)中部设置有圆柱形限位部(601),且所述的限位部(601)位于所述的阶梯通孔(203)内;所述的弹簧(7)一端接所述的阶梯通孔(203)端部,另一端接所述的限位部(6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抢救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塞(3)为圆环体结构;所述的橡胶塞(3)外径大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莹
申请(专利权)人:张鸿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