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物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20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置物架,该置物架是由一下层架及一上层架组成,该下层架,其后方具有一呈矩形的下框体,在下框体的上、下处分别枢设一置物网层,在下层架的顶部套设有一上层架,该上层架的后方也具有一呈矩形的上框体,上框体的顶、底部处也枢设一置物网层,上框体的两侧前方各朝前设有一侧架,在各侧架底部设有一冂形扣片,该冂形扣片在组合时恰结合在前脚架的顶部。(*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置物架,特别是一种上、下层架可合并使用,也可分开使用,不占使用空间及体积,且置物架上的置物网层当不放置物品时,可纵向收折并可当作屏风使用的置物架。现今置物架已广泛地被大众所使用,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办公场所中,都可见到置物架的使用。然而,一般传统的置物架,无论置物架是用塑料还是用木材制成,置物架都为固定式且无法拆卸组装,相当占用摆放空间;传统置物架的另一缺点在于置物架的外观造形固定且单调,因此,上述传统置物架的实用性并不足够,有加以改良的必要。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置物架,该置物架是由下层架与上层架组成,在下层架与上层架分别具有二层置物网层,该置物架可将上、下层架组合使用,也可将上、下层架分开使用,具有使用时可拆卸组装的优点;且置物架上的置物网层当不放置物品时,可纵向枢转收合当作屏风使用,不仅可以分隔室内空间,且柔美的线条及铸花装饰,更增加了该置物架的外部美观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置物架,该置物架是由一下层架及一上层架组成,其特征在于该下层架,其后方具有一呈矩形的下框体,在下框体的上、下处分别枢设一置物网层,各个置物网层的周边设有一剖面呈L型的边条,在各边条的侧边分别形成一凹缘,下框体的两侧上、下位置各设有一中空套筒,而中空套筒的前方中央分别具有一贯孔,在中空套筒的内部套合一前脚架,该前脚架的后方各朝下延伸套合中空套筒内部的凸柱,凸柱前方具有螺孔,用螺丝从各中空套筒的前方朝后穿入将凸柱锁固在各个中空套筒内,在前脚架的内侧上、下处分别朝内侧凸伸形成两L型凸柱,该L型凸柱是当置物网层平置时,以L型凸柱越过凹缘,将L型凸柱支撑在各置物网层的边条底部,在下层架的顶部套设有一上层架,该上层架的后方也具有一呈矩形的上框体,上框体的顶、底部处也枢设一置物网层,上框体的两侧前方各朝前设有一侧架,上框体的近顶、底部处分别朝前设置一中空套筒,而各侧架可与中空套筒套接,介于各侧架内部设有置物网层,在各侧架底部设有一ㄇ型扣片,该ㄇ型扣片在组合时恰结合在前脚架的顶部,以组成一完整的置物架。前述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该前脚架侧面具有装饰图案。前述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各前脚架的前方具有一中空套筒,介于两中空套筒之间跨设一具有装饰图案的弧形杆。前述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上框体的顶部设有可增加置物架外部美观的装饰图案。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的优点1·在下层架10与上层架20上分别具有二层置物网层12、13、22、23,该置物架可将上、下层架20、10组合使用,也可将上、下层架20、10分开使用,达到不占空间及体积且使用时具有可拆卸组装的优点。2·当置物架上的置物网层12、22、23不放置物品时,可纵向枢转当作屏风使用,增加了置物架的外部美观性。3·本技术具有装饰图案163、166、27,可增加置物架的外部美观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平面实施例图。图3是本技术图1中A部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图3中B部的局部立体放大图。图5、6分别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平面图。本技术是一种置物架(如图1所示),由此图可看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该置物架是由一下层架10及一上层架20等组成;该下层架10,其后方具有一呈矩形的下框体11,下框体11的上、下处分别枢设一置物网层12、13,而各置物网层12、13的周边设有一剖面呈L型的边条14、15,在各边条14、15的侧边分别形成一凹缘141、151(如图4中所示),在下框体11的两侧上、下位置各设有一中空套筒111、112(如图1、3中所示),而中空套筒111、112的前方中央分别具有一贯孔,而在中空套筒111、112的内部是可套合一前脚架16,该前脚架16的后方各朝下延伸可套合中空套筒111、112内部的凸柱,且凸柱前方具有螺孔,螺丝113由各中空套筒111、112的前方朝后穿入将凸柱锁固在各个中空套筒111、112内;在前脚架16的内侧上、下位置分别朝内侧凸伸形成两L型凸柱161、162(如图4中所示),该L型凸柱161、162是当置物网层12、13平置时,以L型凸柱161、162越过凹缘141、151,将L型凸柱161、162支撑在各置物网层12、13的边条14、15的底部,而在前脚架16的侧面具有装饰图案163,可增加该置物架的美感;另外在各前脚架16的前方也具有中空套筒164,介于两中空套筒164之间跨设一中央具有装饰图案166的弧形杆165,该装饰图案166也能增加置物架的外部美感;在下层架10的顶部套设一上层架20,该上层架20的后方也具有一呈矩形的上框体21,上框体21的顶、底部处也枢设一置物网层22、23,上框体21的两侧前方各朝前设有一侧架24,上框体21的近顶、底部处分别朝前设置一中空套筒25、26,而各侧架24与中空套筒25、26的结合方式及各侧架24与各置物网层22、23的结合方式与前述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上框体21的顶部也设有可增加置物架外部美感的装饰图案27;再如图3所示,在各侧架24的底部设有一ㄇ型扣片28,该ㄇ型扣片28在组合时恰可结合在前脚架16的顶部,以防止侧架24与前脚架16间发生晃动。上述的结构组合后在使用时(如图2中所示),当本技术的上层架20的置物网层22、23不放置物品时,可将ㄇ型扣片28旋松并与前脚架16的顶部之间脱离卡掣,再将各置物网层22、23的前方朝上枢转,再将各侧架24朝外侧移动适当距离,再将置物网层22、23放松后并朝下枢转,就可将各置物网层22、23朝下垂(如图2中所示),当作屏风使用。再如图5中所示,该图是本技术的下层架10与上层架20分开使用时的状态图,该下层架10独立当作小型的置物架使用,达到不占空间及体积的目的;再如图6中所示,本技术也可将上层的置物网层12朝下枢转当作屏风使用,以增加外部美观。权利要求1.一种置物架,该置物架是由一下层架及一上层架组成,其特征在于该下层架,其后方具有一呈矩形的下框体,在下框体的上、下处分别枢设一置物网层,各个置物网层的周边设有一剖面呈L型的边条,在各边条的侧边分别形成一凹缘,下框体的两侧上、下位置各设有一中空套筒,而中空套筒的前方中央分别具有一贯孔,在中空套筒的内部套合一前脚架,该前脚架的后方各朝下延伸套合中空套筒内部的凸柱,凸柱前方具有螺孔,用螺丝从各中空套筒的前方朝后穿入将凸柱锁固在各个中空套筒内,在前脚架的内侧上、下处分别朝内侧凸伸形成两L型凸柱,该L型凸柱越过凹缘,将L型凸柱支撑在各置物网层的边条底部,在下层架的顶部套设有一上层架,该上层架的后方也具有一呈矩形的上框体,上框体的顶、底部处也枢设一置物网层,上框体的两侧前方各朝前设有一侧架,上框体的近顶、底部处分别朝前设置一中空套筒,而各侧架与中空套筒套接,介于各侧架内部设有置物网层,在各侧架底部设有一ㄇ型扣片,该ㄇ型扣片在组合时恰结合在前脚架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该前脚架侧面具有装饰图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各前脚架的前方具有一中空套筒,介于两中空套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置物架,该置物架是由一下层架及一上层架组成,其特征在于:该下层架,其后方具有一呈矩形的下框体,在下框体的上、下处分别枢设一置物网层,各个置物网层的周边设有一剖面呈L型的边条,在各边条的侧边分别形成一凹缘,下框体的两侧上、下位置各设有 一中空套筒,而中空套筒的前方中央分别具有一贯孔,在中空套筒的内部套合一前脚架,该前脚架的后方各朝下延伸套合中空套筒内部的凸柱,凸柱前方具有螺孔,用螺丝从各中空套筒的前方朝后穿入将凸柱锁固在各个中空套筒内,在前脚架的内侧上、下处分别朝内侧 凸伸形成两L型凸柱,该L型凸柱越过凹缘,将L型凸柱支撑在各置物网层的边条底部,在下层架的顶部套设有一上层架,该上层架的后方也具有一呈矩形的上框体,上框体的顶、底部处也枢设一置物网层,上框体的两侧前方各朝前设有一侧架,上框体的近顶、底部处 分别朝前设置一中空套筒,而各侧架与中空套筒套接,介于各侧架内部设有置物网层,在各侧架底部设有一冂型扣片,该冂型扣片在组合时恰结合在前脚架的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雷恩
申请(专利权)人:欣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