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42014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管理系统,所述载波信号接收电路一路通过RC选频电路接入云服务器正常接受时的时参考载波信号,另一路通过震荡电路产生参考载波频率信号,并通过调谐电路控制进行频率微调,实现与云服务器实时接受时的待测载波频率信号进行谐振,所述偏移量计算电路通过第一频率差电路计算出参考载波信号和待测载波信号的频率差1,高于1000kHz频率差1加到第二频率差电路,计算出参考载波信号和频率差1的频率差2,反馈到第一频率差电路,起到降低频率差1的作用,所述频率电压转换电路通过低通滤波器接收频率差1,经频率电压转换电路转换为电压,其作为控制电压加到数据终端发送机的载波调制电路,以调节发送机发射的载波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管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输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云计算的服务管理就是希望能够在云计算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可以简单使用、弹性可扩展的多种云服务,由终端用户、服务提供方和IaaS(云计算服务可以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提供方组成,服务提供方从IaaS提供方购买云资源,并且以SaaS方式为终端用户提供SLA保障的多种云服务,为了降低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多采用多个终端用户共享一个云服务器,具体为多个客户端数据库汇总的本地端客户服务相关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终端,数据终端作为数据的发送端通过网络传送到云服务器,由云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由于信号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干扰现象,导致云服务器接收的载波信号和数据终端发送的载波信号频率有误差,误差较小时可以忽略,但是误差较大时将会直接导致云服务器接收的信号失真。所以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管理系统,具有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管理系统,包括多个客户端数据库、数据终端、云服务器,所述多个客户端数据库汇总的本地端客户服务相关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终端,数据终端作为数据的发送端通过网络传送到云服务器,由云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载波信号接收电路、偏移量计算电路、频率电压转换电路;所述载波信号接收电路一路通过RC选频电路接入云服务器正常接受时的时参考载波信号,另一路通过三极管Q1为核心的震荡电路产生参考载波频率信号,并通过三极管Q2为核心的调谐电路控制震荡电路进行频率微调,实现与云服务器实时接受时的待测载波频率信号进行谐振,所述偏移量计算电路通过三极管Q4为核心的第一频率差电路计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管理系统,包括多个客户端数据库、数据终端、云服务器,所述多个客户端数据库汇总的本地端客户服务相关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终端,数据终端作为数据的发送端通过网络传送到云服务器,由云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载波信号接收电路、偏移量计算电路、频率电压转换电路;所述载波信号接收电路一路通过RC选频电路接入云服务器正常接受时的时参考载波信号,另一路通过三极管Q1为核心的震荡电路产生参考载波频率信号,并通过三极管Q2为核心的调谐电路控制震荡电路进行频率微调,实现与云服务器实时接受时的待测载波频率信号进行谐振,所述偏移量计算电路通过三极管Q4为核心的第一频率差电路计算出参考载波信号和待测载波信号的频率差1,高于1000kHz频率差1经高通滤波电路加到三极管Q3为核心的第二频率差电路,计算出参考载波信号和第一频率差的频率差2,反馈到第一频率差电路,起到降低频率差1的作用,输出低于1000kHz的频率差1,所述频率电压转换电路通过运放AR1为核心的低通滤波器接收频率差1,经三极管Q5缓冲后进入芯片U1为核心的频率电压转换电路转换为电压,其作为控制电压加到数据终端发送机的载波调制电路,以调节发送机发射的载波信号。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波信号接收电路包括电阻R1、电容C3、三极管Q1,电阻R1的一端连接参考载波信号,电阻R1的另一端经电容C1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2的一端、接地电容C2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待测载波信号,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4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均连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电感L1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感LP的一端、电容CP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P的另一端、电容CP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6的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变容二极管DC1的正极,变容二极管DC1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6的一端、电感L2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和接地电容C7的一端及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源+5V,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位器RP1的左端,电位器RP1的可调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电位器RP1的右端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电源+0.3V,三极管Q2的发射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合军施进发郭贞贞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