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渣场或尾矿堆场防渗阻隔的生态修复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383896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5: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渣场或尾矿堆场防渗阻隔的生态修复系统及施工方法。该生态修复系统设置了防渗阻隔墙、固化层和第三防渗阻隔层,通过在阻隔墙体其远离所述污染源的一侧设置第二防渗阻隔层,第二防渗阻隔层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界的雨水、山泉水等液体会通过防渗阻隔墙外侧腔壁进入防渗阻隔墙内部,使污染源的污染问题加重的问题发生。特别是针对卡斯特地貌环境,由于水源的流动性较强,更多的液体会流向污染源,通过上述第二防渗阻隔层可以很大程度上阻隔液体从污染源外界进入污染源内,防止污染源的污染问题加重。通过设置固化层和第三防渗阻隔层,在固化矿渣和/或尾矿堆的同时,能有效阻隔外界水体进入矿渣和/或尾矿堆内,避免地下水污染。

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seepage prevention and barrier of slag yard or tailings ya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渣场或尾矿堆场防渗阻隔的生态修复系统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渣场或尾矿堆场防渗阻隔的生态修复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后,井发的各类矿山、新建的工厂越来越多,已建的各种带有污染源的渣场、尾矿堆场以及工厂车间数以万计,这也就意味着各种矿渣、工业液体、各种化工原材料,一旦泄漏就会对环境产生极大危害,整个社会面临被污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对于地下水、土壤的污染,一旦造成,基木上是不可修复的。确保各类渣场、尾矿堆场以及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污染源被有效隔离,避免污染源由于泄漏对环境产生污染,保护珍贵的地下水资源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用以防止污染物泄漏的防渗阻隔墙仅在其朝向污染源的一侧设置防渗层,以保证污染源的污染液以及污染物等不会泄漏出去。但是,在大多数环境下,特别是在卡斯特地貌环境,由于水源的流动性较强,雨水、山泉水等液体会通过防渗阻隔墙外侧腔壁进入防渗阻隔墙内部,使污染源的污染问题加重,进而导致部分污染液从防渗阻隔墙渗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矿渣和/或尾矿堆外表面也极易受外界水体有侵蚀,从而进入矿渣和/或尾矿堆内,最终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渣场或尾矿堆场全方立体防渗阻隔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渗阻隔墙,包括阻隔墙体(1)、第一防渗阻隔层(6)和第二防渗阻隔层(7),所述阻隔墙体(1),包括位于地表以上的上层墙体部分(2)和/或位于所述地表的土壤内的下层墙体部分(3),以阻隔污染源(4)与污染源外界;所述第一防渗阻隔层(6),位于所述阻隔墙体(1)其朝向所述污染源(4)的一侧,防止所述污染源(4)的固液污染物外渗;所述第二防渗阻隔层(7),位于所述阻隔墙体(1)其远离所述污染源(4)的一侧,防止所述污染源外界的固液混合物进入所述污染源(4);固化层(15),铺设于矿渣和/或尾矿堆外表面上,以固化所述矿渣和/或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渣场或尾矿堆场全方立体防渗阻隔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渗阻隔墙,包括阻隔墙体(1)、第一防渗阻隔层(6)和第二防渗阻隔层(7),所述阻隔墙体(1),包括位于地表以上的上层墙体部分(2)和/或位于所述地表的土壤内的下层墙体部分(3),以阻隔污染源(4)与污染源外界;所述第一防渗阻隔层(6),位于所述阻隔墙体(1)其朝向所述污染源(4)的一侧,防止所述污染源(4)的固液污染物外渗;所述第二防渗阻隔层(7),位于所述阻隔墙体(1)其远离所述污染源(4)的一侧,防止所述污染源外界的固液混合物进入所述污染源(4);固化层(15),铺设于矿渣和/或尾矿堆外表面上,以固化所述矿渣和/或尾矿堆;第三防渗阻隔层(16),铺设于所述固化层上,以阻隔外界水体进入所述矿渣和/或尾矿堆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层(15)与第三防渗阻隔层(16)的厚度之比为(10-20):(5-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土层,覆盖于所述第三防渗阻隔层且位于所述防渗阻隔墙上方,所述覆土层的厚度为60cm-2m,所述覆土层上种植绿植;第四防渗阻隔层(18),铺设于渣场或尾矿堆场正下方的基岩(17)表面,所述基岩位于地表下,沿所述矿渣和/或尾矿堆的中部至外表面的水平方向上,所述第四防渗阻隔层的厚度逐渐降低,以形成适于来自渣场或尾矿堆场的水体引流至渣场或尾矿堆场外侧的斜坡;第四引流通道(19),与所述斜坡的坡脚处连通,以将水体引导至远离渣场或尾矿堆场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墙体(1)包括设置在靠近所述污染源(4)一侧的第一墙体(8),以及设置在远离所述污染源(4)一侧与所述第一墙体(8)相对设置的第二墙体(9),所述第一墙体(8)和所述第二墙体(9)之间形成中空内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秀娟贾水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冯秀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