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漂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8186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清漂浮床,包括浮床腔体,浮床腔体上设置有周向滑槽,周向滑槽内设置有环形驱动带,环形驱动带的内环侧为齿条侧,齿条侧上的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驱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驱动电机设置在浮床腔体上,环形驱动带的外环侧设置有耙齿,浮床腔体设置有贯通浮床腔体顶面和底面的种植槽,种植槽底部设置有种植网,种植槽内设置有种植填料,种植填料上种植有植被,浮床腔体的侧部设置有拦渣板,拦渣板的外侧与收集网连接,拦渣板上设置有供环形驱动带和耙齿穿过的穿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景观性好,还能自动收集漂浮垃圾,维护管理简单。植被的根系垂入水中,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在收集漂浮垃圾的同时净化水质。

A kind of floating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清漂浮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生态环境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清漂浮床。
技术介绍
漂浮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植物残体和工业垃圾等,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水体的水质、景观乃至整个水生态系统,是许多河道、湖泊、生态塘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通常大水面的清漂采取清漂船进行清理,而小水面则采用人工打捞的方式。此类清漂方式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对运营维护水平要求较高,通常只能在天气较好的白天作业,对于恶劣天气或夜间爆发的漂浮垃圾往往难以及时处理,而且清漂作业时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一种能自动收集漂浮垃圾,景观效果好的清漂浮床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自动收集漂浮垃圾,景观效果好的清漂浮床。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一种清漂浮床,包括浮床腔体,浮床腔体上设置有周向滑槽,周向滑槽内设置有环形驱动带,环形驱动带的内环侧为齿条侧,齿条侧上的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驱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驱动电机设置在浮床腔体上,环形驱动带的外环侧设置有耙齿,浮床腔体设置有贯通浮床腔体顶面和底面的种植槽,种植槽底部设置有种植网,种植槽内设置有种植填料,种植填料上种植有植被,浮床腔体的侧部设置有拦渣板,拦渣板的外侧与收集网连接,拦渣板上设置有供环形驱动带和耙齿穿过的穿孔,浮床腔体通过固定缆绳与坠子连接。如上所述的浮床腔体为聚乙烯腔体。如上所述的植被为鸢尾或美人蕉中的一种或多种,种植密度为8~12株/m2。如上所述的种植填料为粒径8~12mm的火山岩或页岩陶粒,厚度为15~20cm。如上所述的耙齿为尼龙耙齿,耙齿的长度大于等于15cm,相邻两耙齿间距为0.5~0.8m,环形驱动带的旋转速度大于等于0.2m/s。如上所述的拦渣板为不锈钢材质或聚乙烯材质,固定缆绳为尼龙绳或聚乙烯绳。如上所述的坠子为钢筋混凝土块,坠子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浮床腔体四个角下方水体底部。如上所述的驱动齿轮为四个且呈矩形分布在浮床腔体的四角,环形驱动带由四个驱动齿轮支撑。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景观性好,还能自动收集漂浮垃圾,维护管理简单。2、植被的根系垂入水中,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在收集漂浮垃圾的同时净化水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浮床腔体;2-种植槽;3-植被;4-种植填料;5-电动耙齿;6-拦渣板;7-收集网;8-固定缆绳;9-坠子。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一种清漂浮床,包括浮床腔体1,浮床腔体1上设置有周向滑槽,周向滑槽内设置有环形驱动带,环形驱动带的内环侧为齿条侧,齿条侧上的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驱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驱动电机设置在浮床腔体1上,环形驱动带的外环侧设置有耙齿,浮床腔体1设置有贯通浮床腔体1顶面和底面的种植槽2,种植槽2底部设置有种植网,种植槽2内设置有种植填料4,种植填料4上种植有植被3,浮床腔体1的侧部设置有拦渣板6,拦渣板6的外侧与收集网7连接,拦渣板6上设置有供环形驱动带和耙齿穿过的穿孔,浮床腔体1通过固定缆绳8与坠子9连接。驱动电机、驱动齿轮、环形驱动带、耙齿构成电动耙齿。驱动电机旋转带动驱动齿轮旋转,驱动齿轮带动环形驱动带循环旋转,进而带动耙齿沿浮床腔体1周向旋转,耙齿将旋转钩挡住的漂浮物向拦渣板6带动,耙齿经过拦渣板6的穿孔时,漂浮物被拦渣板6阻挡,随着水流带入收集网7的网口,收集网7的网口朝向与水流方向相反。种植槽规格为:长×宽×高=8m×0.6m×0.3m。浮床腔体1为内部中空的条状聚乙烯腔体,规格为:长×宽×高=10m×1.8m×0.3m。植被3为鸢尾,种植密度为8株/m2。种植填料4为粒径8~10mm的火山岩,厚度为15cm。耙齿为尼龙耙齿,耙齿规格为:长×宽×厚=15cm×10cm×1cm,相邻耙齿间距为0.5m,环形驱动带的旋转速度为0.2m/s。拦渣板6为不锈钢材质,尺寸规格为:长×宽×厚=20cm×30cm×0.5cm,中间开孔尺寸规格为:长×宽=16cm×12cm,环形驱动带和耙齿能从中自由穿过,并将耙齿旋转带动的漂浮垃圾拦入收集网7内,固定缆绳8为尼龙绳。收集网7为聚乙烯软网,网孔孔径为1cm,容积为15m³。坠子9为钢筋混凝土块,坠子9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浮床腔体1四个角下方水体底部。单块质量为30kg,起到固定整个清漂浮床的作用。驱动齿轮为四个且呈矩形分布在浮床腔体1的四角,环形驱动带由四个驱动齿轮支撑。将1台本清漂浮床布置于水深2m,面积500m2的种植有大量沉水植物的自然水体出水口位置,在60天的运行过程中,清漂浮床植被生长良好,自然水体内植入残体被较好的收集到了收集网中,整体运行稳定。实施例2浮床腔体1为内部中空的条状聚乙烯腔体,规格为:长×宽×高=12m×2.0m×0.4m。种植槽2为采用聚乙烯材质,种植槽规格为:长×宽×高=10m×0.8m×0.4m。植被层3为美人蕉,种植密度为12株/m2。种植填料4为粒径10~12mm的页岩陶粒,种植填料4的厚度为20cm。耙齿规格为长×宽×厚=20cm×15cm×1.2cm,相邻耙齿间距为0.8m。环形驱动带的旋转速度为0.3m/s。拦渣板6为聚乙烯片状拦渣板,外部尺寸规格为:长×宽×厚=25cm×40cm×1.2cm,中间穿孔的尺寸规格为:长×宽=22cm×18cm。收集网7为尼龙软网,网孔孔径为1.2cm,容积为18m³。固定缆绳8为直径1cm的聚乙烯绳。坠子9为钢筋混凝土块,单块质量为35kg。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将1台本清漂浮床布置于水深2.5m,面积600m2的种植有大量沉水植物的自然水体出水口位置,在60天的运行过程中,清漂浮床植被生长良好,自然水体内植入残体被较好的收集到了收集网中,整体运行稳定。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清漂浮床,包括浮床腔体(1),其特征在于,浮床腔体(1)上设置有周向滑槽,周向滑槽内设置有环形驱动带,环形驱动带的内环侧为齿条侧,齿条侧上的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驱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驱动电机设置在浮床腔体(1)上,环形驱动带的外环侧设置有耙齿,浮床腔体(1)设置有贯通浮床腔体(1)顶面和底面的种植槽(2),种植槽(2)底部设置有种植网,种植槽(2)内设置有种植填料(4),种植填料(4)上种植有植被(3),浮床腔体(1)的侧部设置有拦渣板(6),拦渣板(6)的外侧与收集网(7)连接,拦渣板(6)上设置有供环形驱动带和耙齿穿过的穿孔,浮床腔体(1)通过固定缆绳(8)与坠子(9)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漂浮床,包括浮床腔体(1),其特征在于,浮床腔体(1)上设置有周向滑槽,周向滑槽内设置有环形驱动带,环形驱动带的内环侧为齿条侧,齿条侧上的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驱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驱动电机设置在浮床腔体(1)上,环形驱动带的外环侧设置有耙齿,浮床腔体(1)设置有贯通浮床腔体(1)顶面和底面的种植槽(2),种植槽(2)底部设置有种植网,种植槽(2)内设置有种植填料(4),种植填料(4)上种植有植被(3),浮床腔体(1)的侧部设置有拦渣板(6),拦渣板(6)的外侧与收集网(7)连接,拦渣板(6)上设置有供环形驱动带和耙齿穿过的穿孔,浮床腔体(1)通过固定缆绳(8)与坠子(9)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漂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床腔体(1)为聚乙烯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漂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被(3)为鸢尾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军郑晨李巍孙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