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接口及通信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6607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5:19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领域的复合接口,复合接口包括座体、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挡片、驱动件和从动件。与第二连接器配合的第二接头在插入所述复合接口后可以正常导通,此时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内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一接头插入复合接口时,第一接头推动挡片打开通道,并带动驱动件与从动件发生配合,将第二连接器从通道退出且移动至收容空间内,实现一个复合接口对两种规格接头的兼容。本申请还涉及含有该复合接口的通信设备,具备更好的外观一致性和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接口及通信设备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接口,以及包含此复合接口的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当今通信领域的发展,需要在同一通信设备上设置的数据传输接口规格越来越多,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但较多的数据传输接口集成在通信设备上,破坏了设备的外观一致性。此外,多接口设置也不利于设备的防尘、防水等性能控制,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兼容性的复合接口、包含此复合接口的通信设备,包括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接口,包括座体、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挡片、驱动件和从动件,所述座体内设相连通的通道和收容空间,所述通道与外界相通形成开口;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至所述通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插接部正对所述开口;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至所述座体;所述挡片转动连接至所述座体,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之间,所述驱动件固连至所述挡片;所述从动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且与所述驱动件配合;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通道内且位于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连接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正对所述开口,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当所述挡片受力相对所述座体转动并打开所述通道时,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通道移动至所述收容空间内。在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口及所述通信设备中,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器伸入所述通道且位于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连接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接口正对所述开口,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当所述挡片受到外力,相对所述座体转动并打开所述通道时,与所述挡片固连的所述驱动件随所述挡片一同相对于所述座体转动,所述驱动件带动与其配合的所述从动件运动,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器得以带动所述第一弹性件产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连接器移动以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当所述复合接口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配合的所述第二接头可以伸入所述通道而实现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接触并导通;当所述第一弹性件被所述第二连接器带动产生弹性变形后,所述挡片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均打开所述通道,使得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一接头能够伸入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产生接触并导通。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口,采用同一个所述开口实现了对两种规格数据接头的兼容功能,使得包含此复合接口的所述通信设备上的开口数量减少,因此所述通信设备的外观一致性得以提升。其中,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退出所述通道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移动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当所述第二连接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方向退出所述通道时,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位移距离最小,过程最短。其中,所述通道内设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尾端,所述通道包括依次形成在所述开口和所述尾端之间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一段相通,所述收容空间内形成第一底壁和限位面,所述通道的所述第二段内形成第二底壁,所述限位面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所述限位面得以为所述第二连接器提供位移过程中的抵持定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位移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方向呈一定的夹角设置,所述限位面在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也为倾角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可以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以内,也可以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之背离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凹槽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凹槽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定位,同时可以缩小所述复合接口的整体体积。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可以为压缩簧,也可以设置为拉簧或扭簧。所述第一弹性件还可以设置于所述通道的内表面。其中,所述挡片包括与所述座体转动连接的枢接端、与所述枢接端相对设置的自由端及连接在所述枢接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的一对侧边,所述第二插接部位于所述通道内时,所述第二插接部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正对所述自由端的中心区域,所述驱动件连接至所述侧边。由此,所述驱动件和所述从动件得以始终位于所述通道之外,所述驱动件和所述从动件的配合动作不会对所述通道产生阻碍。其中,所述驱动件包括互连为一体的连接部和凸轮部,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挡片的所述侧边,所述凸轮部用于抵持所述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基座的边缘位置,所述第二插接部设于所述基座的中心区域。其中,所述通道内设顶壁、底壁和连接在所述顶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收容空间形成在所述通道的第二底壁,所述挡片的所述枢接端靠近所述顶壁,所述从动件包括顶面和侧面,所述顶面朝向所述通道的顶壁,所述侧面抵靠所述通道的侧壁,所述顶面形成与述凸轮部接触的滑轨。其中,所述驱动件为连杆机构,所述驱动件至少包括与所述挡片固连的第一连杆和与所述从动件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转动连接,所述从动件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基座的边缘位置,所述第二插接部设于所述基座的中心区域。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基座包括顶面和底面及连接在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一对侧面,所述第二插接部设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从动件转动连接的位置设置在与所述侧面。其中,所述驱动件为齿轮,所述从动件为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其中,为了进一步减小体积,所述齿轮还可以被设计为扇形齿弧的形状。其中,所述驱动件为蜗轮蜗杆机构,所述从动件为与所述蜗轮蜗杆机构接触的抵持面。其中,所述驱动件为滚珠丝杠机构,所述从动件为与所述滚珠丝杠机构接触的抵持面。其中,所述驱动件为滚轮,所述滚轮外表面设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曲线槽,所述从动件为支杆,所述支杆包含一圆柱段,所述圆柱段伸入所述曲线槽,且所述圆柱段的外形与所述曲线槽相配合。其中,所述驱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件分别连接至所述挡片的所述一对侧边,所述两个驱动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插头的容纳空间,其中一所述驱动件设有面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定位面,另一所述驱动件设有面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用于限位。其中,所述挡片与所述座体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辅助驱动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可以采用扭簧、拉簧、压簧或者弹片等多种弹性结构。其中,所述挡片还包括挡片基座,所述挡片与所述挡片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挡片基座与所述座体固定连接以实现所述挡片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转动连接。其中,所述通道内壁设有内凹槽,所述内凹槽用于收容并定位所述挡片基座。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通道还包括相对的顶壁和第二底壁,所述挡片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顶壁靠近所述第二底壁的位置,所述驱动件和所述挡片分列所述旋转轴线的两端。所述挡片打开时能够具备更长的力臂,避免因为外力不够难以打开所述通道的情况出现。其中,所述挡片的外形与所述通道被所述挡片关闭处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实现所述挡片对所述通道的密封,保护所述第一连接器。其中,所述挡片与所述通道内壁相配合的外沿处设有柔性密封条,用于加强所述挡片对所述通道的密封效果。其中,在相对两个所述驱动件的所述旋转轴线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实施例中,所述挡片分为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所述第一挡片和所述第二挡片的外形配合以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挡片、驱动件和从动件,所述座体内设相连通的通道和收容空间,所述通道与外界相通形成开口;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至所述通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插接部正对所述开口;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至所述座体;所述挡片转动连接至所述座体,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之间,所述驱动件固连至所述挡片;所述从动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且与所述驱动件配合;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通道内且位于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连接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正对所述开口,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当所述挡片受力相对所述座体转动并打开所述通道时,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通道移动至所述收容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挡片、驱动件和从动件,所述座体内设相连通的通道和收容空间,所述通道与外界相通形成开口;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至所述通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插接部正对所述开口;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至所述座体;所述挡片转动连接至所述座体,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之间,所述驱动件固连至所述挡片;所述从动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且与所述驱动件配合;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通道内且位于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连接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正对所述开口,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当所述挡片受力相对所述座体转动并打开所述通道时,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通道移动至所述收容空间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退出所述通道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移动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内设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尾端,所述通道包括依次形成在所述开口和所述尾端之间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一段相通,所述收容空间内形成第一底壁和限位面,所述通道的所述第二段内形成第二底壁,所述限位面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之背离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凹槽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器。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片包括与所述座体转动连接的枢接端、与所述枢接端相对设置的自由端及连接在所述枢接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的一对侧边,所述第二插接部位于所述通道内时,所述第二插接部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正对所述自由端的中心区域,所述驱动件连接至所述侧边。6.如权利要求5所述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互连为一体的连接部和凸轮部,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挡片的所述侧边,所述凸轮部用于抵持所述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基座的边缘位置,所述第二插接部设于所述基座的中心区域。7.如权利要求6所述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内设顶壁、底壁和连接在所述顶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收容空间形成在所述通道的所述第二底壁,所述挡片的所述枢接端靠近所述顶壁,所述从动件包括顶面和侧面,所述顶面朝向所述通道的顶壁,所述侧面抵靠所述通道的侧壁,所述顶面形成与述凸轮部接触的滑轨。8.如权利要求5所述复合接口,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超戴载星陈华周炜戴云翔付世勇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